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彝族古代诗文论著作,已出版《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和《论彝族诗歌》。《诗文论》收入五位文论家的论著,即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等的《论诗的写作》和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不少彝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特别是贵州省毕节地区包括彝族本身在内的彝学家们,经过认真挖掘和搜索,发现了许多用老彝文抄写的诗文论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与《文心雕龙》、《诗品》同时期出现的举奢哲《彝族诗文论》和与沈约《四声谱》同时期的女诗人阿买妮《彝族诗律论》,唐代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筹的《诗歌的创作》、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还有宋代的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布阿洪的《彝诗例话》及轶名的《彝族诗话》。  相似文献   

3.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在大约1500年前,彝族文化就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局面。特别是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彝族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达到了对于当时时代来说相当高超的水平。 在魏晋南北朝至明清之间,彝族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诗文理论家,他们是举奢哲、阿买妮、布独希举、布塔厄筹,等等。他们的理论著作都已收入了  相似文献   

4.
“根”原指树之根,多喻指根基、根本之意。 “根”是古代彝族诗学理论中的重要意象。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彝族诗论家 们多运用“根”意象表述诗学思想。 阿买妮是彝族古代魏晋时期的大毕摩,女诗人,更是彝族古代诗学的奠基者之一。 她的诗 论著作«彝语诗律论»中多处使用“根”意象构建审美系统,表述诗论主张。 通过意象批评方法,对彝族古代文论家阿买妮«彝 语诗律论»中“根”意象进行考察,深入探寻“根”意象的功能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三立大量序跋、题辞、评语中勾勒其诗学观:一是养气作诗说,抟天地阴阳之气、物我相摩荡以作诗,养气须"胎息自然,不汩其真";二是诗来自于"志盛多感",然而,诗中志不可过于显露,须含蓄蕴藉,"志深而味隐";三是学诗途径,借径黄山谷而上溯唐诗,学其造句新警,追求"骨重神寒",避俗就奇,避熟就生,避速求涩.力创天然奇秀、富有馀味之境.陈三立评诗以格、趣、味为论诗权衡,再看诗中能否达意理、悟名理、寓识解.他也看重诗人之学识,诗风近于古人哪一家.其诗学观是他自身创作努力的目标,也是他在创作实践中的体会.他以其诗学观指导、鼓励、影响了一大批清末民初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典籍众多的民族。自古以来,勤劳智慧、能诗善歌的彝族人民,不仅创作了真挚感人、色彩缤纷的许多传诵不衰的名篇佳作,而且在古代就撰写了理论联系实际、用以总结和指导本民族诗歌创作的诗学论著。古典诗学论著之多,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中雄居前列,仅次于汉族。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中李益本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明年拔萃,侯试于天官,夏六月,至长安";"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十郎才调风流";霍小玉所诵李益"开帘风动竹"诗;"其后年春,授郑县主薄";妻"表妹卢氏";"涉历江淮,自秋及夏";"大凡生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等皆与本事合."其后年春,生以书判拔萃登科";"年二十,以进士擢第"等则与事不合.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诗歌,犹如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用诗歌来吟唱生活,表达情怀,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三段诗”,是彝族人民为民族诗歌园地增添的一朵奇葩。 彝族人民喜爱诗歌,彝族生活中离不了诗歌。举奢哲在《彝族诗文论》中说:“人间有诗歌,诗歌天下传。”“诗歌在人间,世人都喜欢,……诗的作用大,诗的骨力劲。它能使人们,人人都欢畅,人人都高兴。有时它又能,使人心悲伤,使人心惆怅。”实乍苦木说:诗歌是“人类的精神,青春的颂歌,诗歌是光明,皎皎如明月,在世永流传。”“诗歌是明月,诗歌是阳光”(《彝诗九体论》)。“彝族是一个用诗思维的民族”(刘锡诚《(论彝族诗歌)序》),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艺概·赋概>在我国赋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熙载论赋往往能融会贯通,"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刘熙载赋学批评集中体现在论赋之体、赋之创作、赋之风格、赋之鉴赏等几个方面.其赋学批评既有中国古典赋论以点评、启悟为主的特点,也表现出近代赋学批评的一些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10.
彝族古代文论是彝族古代文论家对彝族当时文学现象的总结,涉及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各种文学体裁、作家应具备的修养、彝诗的格律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彝族特色的文论概念.在论及彝族诗歌格律中的"音律"时,指出这种音律为"押音".翻译整理者在注释中说原文为音而无韵字,所谓押音就是押韵.笔者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受汉语诗歌押韵的影响,不符合彝族诗歌音律的实际情况.从译文和注释看,彝族诗歌格律中的"音律",就是押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在内的"音节".  相似文献   

11.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起源".本文将首先说明黑格尔为什么要以"感性确定性"作为<现象学>的开端;其次,我们将阐明黑格尔本人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过程;最后,我们将指出黑格尔在此处用语言瓦解感性确定性时所犯的错误,并就此提出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相似文献   

20.
期货期权是期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目前虽没推出期货期权,由于它对深化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其产生、发展和壮大是必然的。期货期权的主要作用是为期货提供避险工具,但同时它本身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风险。借鉴国外期货期权风险管理的经验,探讨我国期货期权风险的管理,对日后推出期货期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