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是对于当代中国重要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大话文学与大话文化的系统研究文章。本文首先从文体学和文化学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大话文学的语体特征,即通过拆解、戏拟、拼贴、混杂等方式,对传统或现存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进而指出,大话文学的快感类型是一种生产性的快感,也是一种有限范围内的冒犯和颠覆的快感。最后,作者分析了大话文学与当代中国犬儒主义思潮的关系、大话文学与犬儒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指出大话文化作为一种后全权社会的文化抵抗与文化逃逸的方式,具有批判与妥协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国解放区文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光辉论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现代文艺发展史上,具有伟大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是邓小平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回答和解决我国新时期文艺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我国新时期文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时期的坚持和发展,对促进中国当代文艺的全面繁荣和兴旺,提供  相似文献   

3.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艺"包括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红色文艺"的实质是权威政治话语利用文艺对农民、工人、士兵进行鼓动、宣传,发动他们的革命热情和革命意识,即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权威的主体性置换了作家的主体性,被改造了的作家失去表达内心真...  相似文献   

5.
张婧磊 《理论界》2015,(3):118-122
进入1940年,周扬的新文学史观在对待旧文体、新文学的历史分期和对文学革命及主要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毛泽东的经典文献《新民主主义论》于1940年1月的发表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研读《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前后周扬所写的有关新文学研究的文章,发现周扬新文学史观的变化与其身份的特殊性密切联系。周扬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更是中共文艺战线的主要领导者,其新文学史观此时已经带有一定的政治烙印。研究周扬这时期文学中被后人忽视的细微差别,有助于准确把握周扬逐渐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吕海琛 《齐鲁学刊》2007,4(1):102-104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叙事范式得以确立,并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作为对周扬的定评,文艺理论家的周扬却被"遮蔽",这是欠公允的。1941年前周扬在文学与生活关系上的认识是较为客观的,表现出他作为理论家的时代超前意义。他谈到毛泽东1942年所谈论的问题,包含着他作为文艺理论家独特的理论感受。这里立足《文学与生活漫谈》一文,对1942年以前周扬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作论述。  相似文献   

8.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9,30(4):66-66
《文艺制度论》(张利群著)于2008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文艺制度的起源与缘起;第二章,古代文化传承中文艺制度的发展;第三章,现代文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四章,文艺制度的理论构成;第五章,文艺评价制度的建设;第六章,文艺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著书立说,贵有新意。否则,既不能给读者以清新之感,又对学术无所贡献。著书立说,还要实事求是。如果浮言大话连篇,满纸“为稻粱谋”气息,就会使人感到文格卑下,与真理无缘。  相似文献   

10.
作为革命时代的一个指导性文本,《讲话》不但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时代紧迫感的具体文艺问题,而且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论述表达了一种关于文艺的公共表意问题的思想。《讲话》关于文艺的公共表意问题的言说对象主要是1940年代特定的文艺形态,它之所以具有公共性主要是当时的历史语境与时代任务所使然。基于与当时整个革命化社会生活的互文共在关系,这种文艺形态的公共性内涵主要表现为人民性、阶级性与革命性。大众化与普及化则构成了它的公共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刘成国 《江海学刊》2012,(4):191-197,239
假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俳谐文体之一。它创自韩愈,兴于北宋,至明代臻于高峰。假传创作的基本艺术机杼是戏拟——游戏性模仿,从中体现出强烈的"以史为戏"的创作精神。从中唐到晚清,假传作品中的戏谑、讽喻、寄托、抒愤等多重主题意蕴并存。假传作品的不足之处是情节的编织大都依附于历史上广为人知的典故、传说、轶事,颇多重复。这一文体以其特有的调侃戏谑精神,冲击了史传叙述的庄重性,其影响远及东亚邻国。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英语作品《洛丽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阿娜贝尔.李》的戏仿。作者先重构了一个场景,在后来的叙述中又将这场景一一颠覆。作为场景中的经典元素水、偷窥和爱情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水是非理性的象征,而偷窥则抑制着非理性,使其回归理性,作者通过这个另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怅惘。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中的仿篇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语言仿篇现象相比,网络语言中的仿篇现象,在容量上得以扩展,形式上更加灵活,一旦被认可,新的仿文便迅速大量增加。网络语言中的仿篇现象具有夸张、讽喻、幽默等特点,但部分内容显得牵强,适用性也较差,影响了网络语言中仿篇的大量出现,不过部分表达贴切的仿文会借助网络传递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有着丰富的仿拟这一既新奇又独特的语言手段,对它的理解与认知,必然是一个由交际对象为获得仿拟的语用意义而进行的语用推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依赖互明和关联两个条件。交际者将交际意图以关联的仿拟形式明示出来,交际对象则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理出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恋爱”婚姻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戏仿。老舍的戏仿从思想上对以才子佳人婚姻模式为代表的市民婚姻文化心理进行了批判,从艺术上对这种叙述模式形成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仿拟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一种认知行为。形式上的仿旧和修辞上的创新构成仿拟的两大要素。形式上的仿旧是一种认知模式,包括语言形式和内涵的认知。修辞上的创新是认知语境效果的表现。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英语仿拟修辞,将有助于ESL/EFL学习者通过语言认知、语境习得和文化转译三步实现仿拟的学得。  相似文献   

17.
在此尝试运用模因论对仿拟过程和仿拟种类进行阐释,认为仿拟过程遵循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而仿拟种类正是语言模因传播的两种形式,以期能为仿拟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仿拟辞格的表达和接受都与心理有关,仿拟辞格表达的心理过程分为寻找原型和建立模式两个阶段,接受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对象、提取对象、模式识别、"完形"四个阶段.因为仿拟辞格表达和接受的心理过程是不同的,所以其表达和接受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仿拟作为一种有效的修辞方式在英汉广告语中被广泛应用,从社会语用及文化等多元角度,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很有意义。广告仿拟语用策略包括语用关联和语用翻译,都涉及到跨文化传播层面。  相似文献   

20.
"戏仿"在当代文学写作中已经由一种创作方法转变成了一种创作原则.特别是现代派文学,更是将创作转向了对文本的戏仿.当代文学创作不单对经典小说,而且试图对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经典文本、文体或文类进行戏仿.戏仿成为了一种颇具颠覆性和创造性的审美类型甚或美学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