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竹林七贤"不见载于曹魏文献,不是因为政治残酷、文献缺失,而是因其在当时不被关注以及士风使然。西晋元康时期,由于贵游子弟的追慕、仿效,他们被士林关注、推崇,于是有"竹林七贤"之称,阴澹《魏纪》所载就是标志。东晋时期,随着士林热衷于"贤人"品藻话题,林下之风遂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特征,将他们七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竹林诸人"、"竹林名士"、"竹林七贤"称之,从而完成了这一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魏晋之际,世道凌夷,文人风气为之一变。其始作佣者,当推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得名,最早见《世说新语·任诞》第一则:“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该则指出,“竹林七贤”的得名在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此观点也为传统观点,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陈寅恪先生却提出新的见解,他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认为:“竹林七贤”一语,当“先有‘七贤’,取《论语》…  相似文献   

3.
爆爆 《社区》2011,(2):52-53
继铁血三国之后,最为人们牢记的当属魏晋.没有了热血的英雄,却迎来了出世的风雅。千百年来,对于竹林七贤,历来众说纷纭。然而,以现在的健康理念来看.竹林七贤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一种贴近生活本源、天然环保的生活方式,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活”群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书法创作方法归纳为集字法、综合取舍法、立意法、无意法四种。对每种创作法及创作者与之相适应的技法、学识、观念、情感等进行了阐述 ,揭示了每种创作法的不同特点及相互间层次上的差异 ,从而 ,提出创作的方法对作品的境界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竹林七贤”是生活在三国魏晋时期的特立独行的不拘泥于礼教的贤哲群体 ,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地区和范围多有争议。本文论证了“竹林七贤”的主要活动地区 ,认为其具体寓居地应在焦作市修武县东北五十里太行山之天门谷百家岩一带  相似文献   

6.
宫昀 《社区》2010,(26):16-17
最早接触竹林七贤来自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当时不到20岁的我,确从这本书中了解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有《抱憾山西》讲晋商的辉煌,因此后来慕名去了平遥:有《一个王朝的背影》,为清朝某些为我们所不齿的人们正了名:而其中最触动我心的便是初识了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7.
周洪林 《社区》2013,(2):9-9
“一字”成诗为文,似大海遗贝,光彩熠熠,别有一番艺术魅力。你看,一字能写诗,一字能作文,一字能回信,一字能撰联,一字能作价……品读这些奇妙有趣的“一字”文,如嚼橄榄,回味悠长。现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竹林七贤寓居“河内山阳”地望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阮咸、向秀、刘伶、王戎寓居河内山阳,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但山阳地望所在却存在分歧。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我们认为河内山阳地望应在今河南焦作、修武一带,辉县山阳应为竹林七贤的游历之地。金元时期的山阳与魏晋时期的山阳不可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9.
苏轼“无意为文”说略论祁海文“无意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理论命题,它盛行于两宋文论,其间,北来文学大家苏轼倡之尤力。苏轼的“无意为文”说出入于诗论、文论、书论、画论之间,体现着他对文艺创作一些重要的规律性问题的精妙见识,不仅对两宋文论影...  相似文献   

10.
宋濂的“为文”思想,继承儒家的文学理论,认为“为文”的任务与功用在于宣扬儒家之道,教化人民。为此目的.作家必须“养气”:加强道德修养。在论述“文”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他提出“文随”“其实”、“感事触物”、“江山之助”等观点,认为客观事物对作家的思想与写作具有积极作用。宋濂的“为文”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乜贴”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现象 ,广泛存在于回族社会 ,是回族穆斯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它在回族穆斯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族群凝聚、社会整合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者依据近年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考证了清初大诗人吴梅村部分七言歌行如《永和宫词》、《东莱行》等的作期,纠正了旧说的谬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胡应麟创作《诗薮》过程的再考察,得出以下结论:《诗薮》创作次序很可能是内编、外编、杂编、续编;《诗薮》内外编、三编、四编分别有不同的刊本;《诗薮》内编当完成于1587年,《诗薮》外编主体当完成于1588年或更早,《诗薮》杂编不迟于1590年完成,《诗薮》续编完成于1590年以后;《诗薮》开始创作时间当在1584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虽产生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但两者仍有比较的必要。英美新批评因为以意逆志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人本主义的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的批评方式,它完整包括了作者、文本、读者三环节,而新批评是一种单一的从形式到形式的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文本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由于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漏洞和相互攻击,最终走向衰落,而以意逆志自从产生后就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初始”年号开始使用的具体日期,史学界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通过辨证,“初始”年号开始使用于王莽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一月廿一日,九天后,就被新莽“始建国”年号所代替。  相似文献   

16.
"白洋淀诗群"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思潮中被重新发掘、评价,并已经典化。从向内——对当时历史语境中诗人内心的个体追问,以及向外——诗人对异化的历史现实的反思两个维度解析了"白洋淀诗群"的创作指向,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下"白洋淀诗群"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启蒙价值。这体现出多元文学观念的重建和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竹林七子文人精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林七子是对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七人人品高洁的美誉。本文从竹子品格、玄学精神、文学气质诸方面,分析和探讨了七子的文人精神,得出他们的精神本质是抛弃名教、崇尚自然、张扬个性、反对现实,追求的是淡泊宁静和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及精神满足。  相似文献   

18.
文艺思潮中关于古与今、继承与创新、保守与激进的论争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明屠尔诺与钦提奥的古今之争和发生在中国明朝的前、后七子的古今之辨,是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们通过"返回现场",探讨中西方文艺思潮中关于古今之争的真正原因,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基本的美学原理:不能简单地把传统与创新等同于错误与正确。不能用进步论的模式来否定传统,理性不可能从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零点"开始。只有深受传统的濡养,又不乏创新的激情,创造力才有其茁壮的"根"。  相似文献   

19.
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无论行文、遣句,还是撰写诗词,大到篇章结架、艺术构思,他都是从审美角度深思熟虑的。那么该部小说在"写法"上到底摆脱什么旧套,与先之人情小说有何不同,有什么独到的艺术创新,这是文章中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流派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从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反时间、反场景、反悲喜剧等方面透析了《等待戈多》文本中“反戏剧”的艺术创作特色,揭示了这一全新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现实、文艺思想的影响和贝克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并运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阐述了作品能够给予读者的警示和净化作用,以弥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不足,从而全面透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