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哪些人可以申领失业保险金?申领失业保险金要办哪些手续?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有多久?对此,2000年11月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和国务院1998年发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该办法于2001年1月1日施行。 《办法》明确,参加失业保险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以及按照省级人民政府现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其他单位人员失业后,都可按此《办法》申领失业保险金、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办法》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应在终止或解除劳  相似文献   

3.
促进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再就业的对策,是扩大劳动保险覆盖面;改革和改进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强化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  相似文献   

4.
如果失业保险金领取资格设计不够严密或者执行不够严格,失业保险制度就无法实现为失业者临时提供收入和最终促使其再就业的双重目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失业率的逐渐上升,失业保险金领取资格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失业保险金领取资格管理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完善我国失业保险金领取资格管理。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滑,新增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劳动者面临较高的失业风险。而同时失业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存在大量闲置。因此,提高失业保险金的使用效率对缓解就业压力和稳定社会环境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福建省失业保险金的使用为例,强调失业保险金的使用必须从原先的事后救济为主转为事先预防与事后救济并重,提出在保持与国家政策原则一致性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补贴范围、调整补贴方向、提高补贴额度、加强政策落实等方式提高失业保险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任佳中国1986年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云南和全国一样,按国务院发布的统一政策规定,建立了以国有企业(单位)为主的失业保险制度。截止1993年底,全省有14927个企业和单位参加了失业保险,总人数127.6万人。收缴失业保险金9...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失业保险20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试验阶段;发展探索阶段;不断完善阶段。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实际覆盖面仍然较窄,部分单位少报瞒报参保人数、缴费工资基数,资金使用不够合理,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享受待遇期限较长,发放管理不够严格,农民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应继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强化管理,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失业调控体系,以稳定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8.
完善失业保险机制促进再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再就业服务 ,是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有效措施 ,是当前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一方面保证了下岗职工的生活 ,同时也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一、现行失业保障制度 ,在促进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我国近几年的失业保险运作来看 ,失业保险机制对促进再就业保障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如下 :(一 )我国失业保障筹资机制的缺陷 ,削弱了失业保障基金对再就业工程的保障力度。在失业保障基金收缴入库中 ,其中企业收缴入库较少 ,尚有部分企业不为在岗工人交纳保险金…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厦门市失业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个人特征变量和家庭经济因素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失业保险金、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显著,而年龄、学历和身体状况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1986年10月开始,配合劳动合同制的实行和企业破产法的实施,建立了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考察企业保险制度10年多来的运行状况,可以发现存在许多明显的问题。如失业保险金收多支少,结余基金面临贬值的风险;筹资率虽不高,但由于企业隐性失业人员还需自身安置,实际上加重了企业负担;基金被挪用,浪费现象严重;用于生产自救和转业培训方面的支出使用效益差,失业人员得到培训机会少,再就业困难大等。显然,若要使失业保险制度达到良性运行,需付出巨大的努力。一、必须使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机制相吻合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  相似文献   

11.
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困难 ,综合分析原因很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增强企业依法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的自觉性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 ,严格依法征缴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律保障。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 ,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 ,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企业保险目标的考核力度和处罚力度 ,是解决这个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2019年4月出台的综合降费新政是我国降费力度最大、调整范围最广、统筹力度最强的社保降费政策,在切实有效减负、精准回应社会期待的同时,也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起到了助推作用。适度降低费率是与宏观经济趋势和制度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但将其作为一项应对经济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逻辑。降费后基金收入增幅回落,基金自我平衡压力增大。降费效果因地区、行业、企业而异,征缴体制改革推进难度加大,部分企业的政策依赖性更强。老龄化和降费率的双重压力倒逼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参数改革和结构性改革。为增强制度抗风险能力,应尽快明确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路线图,加大公共财政补贴力度,将弥补"当期缺口"与备战"长期缺口"相结合。同时,合理引导企业预期,客观看待缴费成本;坚持推进征缴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依法合规征缴目标。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市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于1986年10月,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失业保险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按照国务院《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的要求,制定了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以及失业职工的管理、转业培训、生产自救、促进再就业等办法,形成了一套较完边的工作体系,基本做到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备、手续齐全、管理有序,发挥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失业救济和促进再就业双重功能的作用,为我市经济繁荣、改革深化、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技止到1997年底,全市失业保险制度覆盖的职工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措施是:国有企业按照全部职工标准工资总额的1%提取失业保险金,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贴。这种通过社会统筹来筹集资金的方法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小,享受失业救济的对象少,造成失业机制和保险机制的错位,使几乎没有失业机制的国有企业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而有失业机制的企业则几乎没有保险制度,这显然不符合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广泛性的要求。二是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单一,随着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失业基金开支的增大,地方财政和企业难以承受,同时也不能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软件业促进制造业,努力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日前确定的我市信息产业“十五”发展、目标正式提出,“十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加大信息化推进力度,初步形成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并指出了我国现行《失业保险条例》存在的缺陷及不足之处。为此,必须强化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重新设计失业保险费率、提高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提高失业保险立法层次,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实行失业保险税。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配合土地改革和增加财政收入,1947年晋绥边区政府加大了对工商业者营业税的征收力度,以此求得财政压力的缓解。但营业税的不合理征缴,导致了边区政府与商民关系的紧张以及工商业的萧条。事后,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各种手段及时妥善地解决了问题,重新赢得了工商业者的信任和支持,工商业发展再次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劳动部最近重新界定了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规范标准,明确规定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视同失业;劳动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可暂不停发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金;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未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者(工作稳定,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除外),不列入再就业人员范畴。  相似文献   

19.
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柏美林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以来,中央和省市为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去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鼓舞下,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和改革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转换企业...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9):171-177
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相对较晚,现有失业保险立法关于失业保障的规定较为全面,但关于促进再就业的规定有诸多不足,存在着基础概念界定不清晰、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较窄、失业保险金给付制度不合理、再就业培训措施欠缺和职业介绍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为实现社会法治,促进经济发展,在立法上应当合理界定基础概念、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实行有差别的浮动性失业保险费费率和递减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模式;在执法上应当具体化再就业培训措施、优化职业介绍功能、规范职业介绍活动,以完善我国失业保险中的促进再就业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