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城市外来人口劳动福利获得歧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8年四大城市的外来人口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本地市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在劳动福利总量及具体福利项目获得上存在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测算了外来人口所受到的歧视程度。结果表明,三群体在劳动福利获得上存在梯度差异;劳动合同和城市因素对各群体的影响均显著,农民工受人力资本和社会禀赋的双重影响,本地市民和外来市民则受雇主类型的影响较大;与本地市民相比,农民工和外来市民在劳动福利获得上均存在歧视,且前者所受歧视程度大于后者。与外来市民相比,农民工在社会保险参与率上存在歧视,但在假期获得上不存在歧视。  相似文献   

2.
林湘华 《南方人口》2010,25(6):15-23
利用广州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描述广州市不同身份人口的养老保险获得现状,并实证检验本地市民、本地农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四群体在养老保险获得上存在的差异,并探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三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问题,过去已有大量文献,但研究重点是农民工。这里把外来市民纳入观察视野,利用2008年"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分析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没有净差异;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与上,本市居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参与的可能性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社会保险参与依然与户籍身份有关。不过,这种关联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转向本地/非本地权益差异。  相似文献   

4.
如何解决沿海城市不断涌入的外来劳动人口和本地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对近年青岛市外来劳动人口状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该城市外来劳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分析阻碍吸纳外来劳动人口的原因。根据"敞开大门、城乡兼顾、平等对待、有序流动"的原则,提出改善管理、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如何解决沿海城市不断涌入的外来劳动人口和本地劳动人口的就业矛盾 ,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一些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对近年来青岛市的外来劳动人口状况展开调查 ,在基本摸清该城市外来劳动人口主要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阻碍吸纳外来劳动人口的原因 ,并结合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提出加强服务、改善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 所谓外来女性人口,是指从外省(区)婚迁至浙江,居住时间在三个月以上者。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浙江的外来女性人口。已达十万人左右。对外来女性人口的涌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为此,我们专门到外来女性人口较密集的浙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女性劳动力居多的城市下岗待业群体,不仅形成了再就业的巨大压力,也使外来女性人口的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上海市纺织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梳理分析,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市外来女性人口就业的影响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特点,评估了上海城市居民对外来女性人口就业的认同程度,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外来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和途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老年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为了促进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全国政协人口组联合部分省市政协及人口研究单位,在1997年10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办了题为“农村老年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研讨会。钱正英副主席代表政...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提出的基本逻辑假设是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流动对农村女性性别观念是否有影响;二是这种影响是否显著。将农村女性分为"流动"和"未流动"两组,并对社会性别观念问题结果数据做了交叉表分析和均值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假设成立。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主观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社会观念转变具有多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流动前后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变化;并利用调查所得到的城镇户籍人口生育观念信息,比较分析了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减少,生育数量偏好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理想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但仍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初育年龄推迟,初育间隔缩短,一胎与二胎生育间隔延长,但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荆门市掇刀区是湖北省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区之一。本文对荆门市掇刀区一元户籍改革中的农民态度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其一,农村居民普遍支持户籍制度改革;其二,影响农民态度的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保障因素、经济因素和城市吸引因素;其三,农民最关心的是政策因素的影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深化一元户籍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力度、人口流动行为与户籍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户籍制度保护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工业化乏力和劳动力市场素质门槛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根本原因。基于人口流动行为的分析 ,阐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可能使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入住集镇或中小城市 ,但并不能根本改变民工在城乡间或城市间的“钟摆式”流动特征 ,难以达到促进城市化从而促进就业转换及扩大就业的目标 ,最后是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郑梓桢  宋健 《人口研究》2012,(1):93-101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阻碍作用愈发明显。而且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行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流动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中山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构建一套新的量化标准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入户的依据,为打破户籍坚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务实的路径选择。基于对积分制申请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对申请人员访谈的基础,对积分制实施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户籍本身只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而我国的户籍却附加了由体制引起的过多的权利,演变成与户口性质和登记地相挂钩的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关键是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权益和福利,构建统一国民待遇福利体系,真正发挥户籍的人口管理功能,促进人口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5.
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大城市,但是,城市管理制度仍然沿袭传统的二元户籍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制度,扭曲了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被扭曲价格流入相关城市部门。本文通过收集1980年至2011年的数据并进行处理,构建了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计量模型,运用VECM模型实证研究得出:农民实际人均收入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首要因素;城镇居民实际工资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次要因素;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有重要影响。运用变系数半参数方法分析数据显示,工资扭曲对城镇部门收入的影响具有流变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口安全的视野研究农业女性化现象。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内在原因,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处于劣势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农业女性化现象产生以下重要的人口安全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中女性居多,不利于农业发展;二是农村人口素质普遍降低,不利于农村发展;三是女性人口的安全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农村婚姻破裂和老人失养现象增多,不利于家庭稳定与和谐。为此,要以社会风险的理念和整体的思路治理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人口结构分布合理;更新理念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农村女性素质发展;强化人口宏观管理,促进城乡人口科学有序流动;改革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农村女性安全和发展;构建人口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对人口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Lavely WR 《Population index》1982,48(4):665-677
Written for those who use Chinese population data and wan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ovenance and reliability and those who may directly utilize local level materials in studies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statistical system of 1 rural county, Shifang Xian in the Chengdu Plain of Sichuan Province. It is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on examinations of population records and repor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dministration, and on a sample survey of households conducted in the winter and spring of 1981. Until the mid 1970s, the primary source of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data was the household and vital events registers established in the 1950s. Follow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Birth Planning Office in 1971, a separate reporting system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began to develop alongside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birth planning system uses the reports of team, brigade, and commune level cadres concerned with health work and women's affairs to provide a richer and more current set of vital events and birth planning data than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ould provide. Discrepancies in data emerging from the 3 sources are bound to occur because of error an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methods us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data. Currently, there are 2 basic sources for population data in Shifang Xian: the monthly reports of the brigade level birth planning workers and the year end reports of the team accountants. The household and vital events registers, once central to population statistics, retain their legal role but have diminished importance for statistical purposes. There continues to b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operation of the statistical system. With increasing reliance on the newly developed birth planning statistical system for information on vital rates, Shifang has apparently moved from statistics based on date of registration derived from a de jure system of vital events registration to statistics based on date of occurrence derived from de facto or quasi de facto records of health workers and team accountants. As the latter system is more accurate, it seems likely that transition has been marked by discontinuities in time series of population counts and vital rates. The statistical system observed in Shifang is administered by highly motivated cadres. It apparently produces statistics of good quality. Linkage to the economy, constant updating, surveillance of pregnancy, and a level of overlap give the overall system considerable strength and should not produce substantial errors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A serious remaining problem, i.e., the underreporting of infant deaths, is primarily due to inadequate training of statistical workers. Shifang Xian is an unusual county, and no conclusions should be drawn about the accuracy of rural population statistics based on performance there.  相似文献   

18.
朱凤梅 《南方人口》2020,35(4):1-16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18年城乡居民入户调查数据,从户籍改革角度分析户口类型改变对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户口类型未发生改变的城乡居民相比,户口类型发生过改变(农转非)的城乡居民门急诊服务利用的可能性更高,住院医疗服务支出水平更低。从户籍改革与参保类型交互效应看,相对于户口类型未发生过改变的居民医保参保人群,户口类型发生改变(农转非)会显著提高居民医保参保人群门急诊服务利用,同时降低其住院服务利用。进一步采用PSM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户籍改革对提高城乡居民门急诊服务利用,降低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的结论依然成立。此外,本文还发现,直接结算提高了城乡居民门急诊和住院的就诊概率;健康自评状况越差,门急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可能性越高,门急诊医疗支出、住院医疗支出和跨省异地就医支出也越高。本文认为,相对于推行基层分级诊疗制度,以户籍改革推动农村居民自由流入医疗资源更丰富的城镇地区,改革基层卫生院制度,以及改变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激励机制,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