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稳定与否,是由该社会的矛盾的客观状况所决定的。当社会矛盾(指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矛盾)处于缓和状态,即矛盾对立双方处于相协调的发展阶段时,社会呈现稳定状态;当这些矛盾尖锐化,发展为激烈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已经危及到社会的正常秩序时,社会便处于不稳定状态。就是说,稳定仅仅存在于矛盾尖锐化之前的缓和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稳定中包含着不稳定,并存在着由稳定走向不稳定的可能性。因此,稳定的维持,取决于能否在矛盾发展到尖锐化之前解决矛盾,或者在矛盾尖锐化时以有效的、适当的方式化解矛盾,达到新的平衡。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从根本上消灭了  相似文献   

2.
社会亚稳定是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明显下降,而社会自我调适能力处于疲软阶段,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的临界点这种状态。防范国家陷入社会亚稳定状态,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亚稳定的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乡里社会始终存在着强宗豪族、游侠、民间结社、宗教组织等民间势力,不断侵蚀和消解乡里政权权力,与国家政权处于相互冲突与制衡的争斗中,导致国家权力并不能完全控制乡里社会,反而促使乡里社会处于民间权力的掌控与自治状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快速分化,已经形成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十大阶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正迈向多元社会,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导致各阶层之间处于一种相对松散的、缺乏紧密联系的无序状态,尤其是农民与其他阶层之间的社会差距日渐增大.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融合,把农民再度吸纳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之中,国家近年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位于社会分化不同板块上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公共领域里找到了相互联系和紧密结合的契机,二者的有机结合为修补横梗在城乡之间的社会裂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有助于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是一个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充满各种矛盾与冲突的过程,既有阶层分化、价值冲突、信任危机,又有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与现实的贫富悬殊之间的冲突,还有在政治现代化要求与制度创新滞后之间的矛盾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运行处于介于社会动荡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社会亚稳定状态。矛盾与冲突是社会发展的环节,各种矛盾斗争的结果使得社会运行必然经历不稳定、亚稳定、稳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童星  文军 《学术界》2001,(6):61-69
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在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长期遗留的误区.其主要是第一,过于强调社会要素的稳定,忽视了社会结构的稳定;第二,过于强调资源配置的集中,忽视了社会分化的影响;第三,过于强调社会冲突的负功能,忽视了对手段性冲突的引导;第四,过于强调政府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忽视了中介组织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在中国的国家政权进行现代化的时候,中国的乡土社会处于怎样一种状态;而在国家政权不断深入乡村社会的同时,乡村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回应,促使乡村这种回应的又是怎样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与国家政权的较量、融合等一系列互动中又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杜赞奇在《  相似文献   

8.
公民,与臣民和奴隶对举,是从国家和人是什么关系这个视角上对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地位做出判断的概念,用以说明人在国家处于什么位置。所谓公民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人有没有人不是臣民或者奴隶而是公民的意识。在公民社会产生之前的奴隶和臣民彼此之间也有差别,但是就国家和  相似文献   

9.
法律如何维稳——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冲突理论为当下中国的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的实践提供了智识资源.在社会冲突理论看来,法律所能化解的社会冲突是有限的,同时,一定限度内的社会冲突有利于法律自身的完善,法律化解社会冲突的关键在于法律疏导机制与法治国家的建立.根据上述观点,中国当下维稳实践必须强调法律对维稳权力本身的制约,提升维稳机制的合法性;同时,法律...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又是什么呢?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对立因素协调运作,融合为一个新范畴,而不是达到“无抵触无冲突境界”。把握这一要点,对于我们加深理解、自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国家职能向现代转型,国家政权在不断渗透扩张的过程中与不符合其体制的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公共卫生是近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站在“传统”对立面的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与代表传统医学的社会有着“行政化”与“弥散”的冲突.被“制度化”的社会新旧杂然相陈,“刚性”的“制度化”无时无刻都处于社会“不抵抗”的抵抗之中.民国江西公共卫生建设体现了该特征.国家与社会的冲突由激烈到逐渐归复平静,最终的沉淀是双方控制与制约、渗透与制衡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一) 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劈头第一句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①这句话可谓全文之纲。 接下去他说:‘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人类缺乏理智么?并不,问题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主客观原因,人的理智被捂盖住了,人因而处于蒙昧状态,即康德所说的“不成熟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类当然没有能力对自己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批判,而只能因循既定的社会状况和思维习惯,安之若素而不觉得需要改变什么。为此,康德大声疾呼:“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昆明市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已基本实现在城市的生存,经济融合状况相对较好,但由于居住条件差、收入不稳定、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难或教育成本高,与本地居民交往融合程度较低,从而心理融合度处于较低状态。这说明,经济的融合并不必然导致其他层面的融合,经济融合、社会适应、身份认同之间并没有呈现依次递进的关系。在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过程中,经济层面的融合和制度的接纳最为重要,而与本地人的接纳互动关系不大,这说明,区隔型融合是流动人口与城市融合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任何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矛盾和冲突,冲突调节就是通过一定的机制,使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强度与范围都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通过对中外思想家有关调节社会冲突的学说进行简要分析可知,建设民主政治是调节社会冲突、实现社会稳定的一个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毛勤勇 《天府新论》2005,(5):99-102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的稳定就是政体的稳定,而政体的稳定主要取决于社会阶级基础的稳定。只有中产阶级执掌的政体是最稳定的。中产阶级符合中庸之道。社会的不平等是导致社会危机或冲突主要的因素。社会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财富、名誉和权力的分配上。他提出了10种防止社会冲突的具体方法。精辟地论述了公民教育对各种政体稳定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新喜  王险 《江汉论坛》2005,42(11):34-38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是社会关怀的最根本体现,而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关怀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社会关怀的理念。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忽视了社会关怀,就必然陷入冲突和对抗,只有坚持社会关怀,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下的境遇呈现出现代性追求、转轨(从中央计划经济社会到市场经济社会)、后现代性三者的缠绕状态。现代科学知识和它支撑的国家威权一并衰落,导致伦理亏空、价值观丧失、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困难重重,社会冲突缺少化解机制,现代国家日益面临合法化危机。对话、交往以求在各种矛盾歧异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中达成最大可能的“交叠共识”,以及从传统中寻求智慧才是可能的出路。这期间,个人和公民社会尤其是政府能做些什么呢?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府的构建就是新形势下寻求合法性的一种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内部冲突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由冲突引发的张力具有积极的功能,但同时冲突张力对高校稳定的破坏作用也一直困扰着高校。依据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研究成果,高校应采用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消解过大的内部冲突张力,以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利益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利益矛盾是因非物质利益引发的矛盾,同物质利益矛盾相对应.它一般存在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其状态有对立统一状态、冲突状态、批判状态、斗争状态、共处状态、竞争状态和合作发展状态.它的基本特征,有显性,也有隐性;有群体性,也有个体性;有突发性,也有择机性;有思想对抗性,也有行为非理性等特征,还有对立与统一相联系、和平共处与对抗斗争相联系、竞争合作与发展相联系等特征.非物质利益矛盾冲突同样会给国家、社会以及人们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和危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高度重视非物质利益矛盾的化解.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作为一对矛盾存在于国内和国际社会之中,而这对矛盾是否能合理地得到解决关系到世界各国的融合、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近些年来一系列体育盛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不仅带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向世人展现了我们新的国家形象,不但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偏见。由此可见体育成功作为一种推动力加快了我们和世界的融合。然而体育的巨大作用在解决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的矛盾中却鲜有提及。在此从农民工体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当下农民工体育所面临的困境,并为如何推进农民工体育事业前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