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本文先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几首释家题材诗歌加以解读,进而论证“出于道”的李白也是“游乎禅”的;再通过对李白平生佛教交游及相关诗作的回顾,得出佛教思想对李白精神世界曾起到一点调节作用,但远未能成为他认识世界、改善自我的终极皈依之结论。  相似文献   

2.
李白之诗光耀千古,其不拘的人格和卓著的诗才不但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中国诗歌,也影响了朝鲜高丽时期的文人,高丽朝中叶的文坛领袖李仁老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仁老从李白的诗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结合自己的生平遭际去解读李白,其人生态度和诗文创作均受到了李白影响.  相似文献   

3.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诗人气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怀远 《甘肃社会科学》2003,(4):123-125,143
自信、天真、狂傲、仗义是李白性格的主要特征,而性格又表现为某种气质,李白的诗人气质主要体现于自信、天真、狂傲和仗义.李白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诗仙地位,同时李白的气质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作为诗人,李白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参与政治,李白每每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诗人交游考是研究诗人生平与创作的重要方面,不同诗人间的关系往往随着个人的人生选择、道路和地位身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探究诗人的交游关系可以为梳理文学史线索、评判诗人的历史地位等提供重要依据.作为唐代诗坛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与高适的交游是盛唐诗坛的美谈,更是学术界研讨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多在三人同游的时间、地点及交游过程中三人的感情深厚与否等方面,其中李白与高适的交往更因二人在永王之乱中人生选择的不同所导致的身份对立以及相关诗作的缺失而备受争议.学术界多认为,高适在永王之乱后没有对李白伸出援手是出于自身政治前途的考虑.然而,考查二人的交往过程以及永王之乱后李白的实际处境,可以看出,高适的处理方式是建立在对时势的准确评估之上的,乃是“不救之救”;相关诗作的缺失,亦不能排除流传过程中散佚的可能性,二人的关系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针对我国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原因,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他说:“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份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  相似文献   

6.
<正>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让古老的神州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远远超越了当年亚洲四小龙所创造的东亚奇迹,成为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这在中国发展历史和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  相似文献   

7.
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1950年为11.34亿元.1988年为2762.76亿元,增长 243倍。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 1950年为11.34亿元.1988年为1574.31亿元.增长138倍。据统计,从1950年到1988年,国家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0000多亿元,相继建成3000多  相似文献   

8.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和羁绊,走上了自由幸福的光明大道,为西藏人民争取平等的人身权利带来了希望。1959年的民主改革,使西藏顺利地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彻底废除了旧西藏的一切法典,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使西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西藏地方立法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60来,西藏地方立法取得了非常辉煌的伟大成就;展望未来,针对西藏地方立法的不足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西藏地方立法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伟大成就和深远影响,震憾着国内外反动派。他们搜尽枯肠,绞尽脑汁,竭力贬低和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恶毒地诋毁和诽谤我国大跃进运动。帝国主义者把我国大跃进讥笑为“主要是纸面上的东西”。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附和着敌人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黄山     
诗仙李白在黄山,在皖南,都曾留下仙踪佳赋。石男先生细心察访,慕风追怀,不经意间也显露了自己的诗人性情。《李白的黄山》因人及事,因事及情,人事物事交融,快意处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经常反映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感人肺腑的名著,金声玉韵的佳章,是歌唱爱情的呵!唐代诗人,普遍地描写爱情生活,其中尤以李白的创作为最多。他通过对爱情生活的描写,表现当时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和心理状态,反映唐帝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些诗篇,清新明丽、丰富多彩,大胆泼辣,豪放刚健,具有  相似文献   

12.
试论李白的隐逸孙波一、中国古代的隐逸原型隐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李白的隐逸只不过是这现象中的一角风景。因此,只有把李白的隐逸投放在中国古代的隐逸现象的大背景中,才能正确把握李白的隐逸。中国有记载的比较早的隐士是尧时代的许由。据载,尧想把天下...  相似文献   

13.
在广阔无垠,璀璨夺目的唐诗星空中,伟大的诗人李白,恰似一颗闪闪发光的巨星。在他光彩而又坎坷的一生中,写下了近千首诗篇,其中有关黄河的诗歌有二十三首。这些诗无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上,都有杰出的成就,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一、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气象 李白经历了整个盛唐时代。唐玄宗开元元年,他才十三岁,到“安史之乱”的天宝十四年,已五十五岁了,唐代宗宝应元年安史之乱结束,而李白也就在这一年病逝于安庄,他在诗歌中忠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使他的诗呈现一种青春焕发,健康爽朗的上升气象。他的黄河诗最可作为代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集中有五言绝句九十三首(包括个别存疑之作),虽不能说是字字精绝,首首玑珠,但绝大部分都是绝妙的短章。它有自己突出的特色,表现了诗人的独诣的韵味。历代诗论家对李白的五言绝句虽则赞不绝口,其实是有许多保留和偏见的。譬如《诗薮》的作者胡应麟,虽然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又说;“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这些评价都是很高的,但纵观他对李白五言绝句的全部评价,就可以发现他,恐怕是慑于李白的盛名,有些地方,不免有违心之谈。他在同一部著作中就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试,缘句短,逸气未舒耳”。这段话与前面的话,分明是有抵牾的。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李白五言绝句。犹是齐梁体格,没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关於李白的出身和他的世系、籍贯一样都是因为村科缺乏和其中的前后矛盾,所以研究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研究阶级出身并不是研究李白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不是诗人的阶级出身决定他的创作,而是社会现实,人民的意志和他自己的世界观、生活实践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决定他作品的倾向性。但是,为了弄清问题的究竟,谋求一个比较合乎事实的论断,特训是为了克服对待这个问题的主观主义的错误,也就有把它提出来进行商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在“诗仙”李白全集中,有关求仙学道的诗,有些是全篇,有些散见于赠别、山水等诗中,有百多篇。李白的游仙诗,长期以来鲜有论及,在介绍李白生平、诗歌内容时对于李白的求仙学道及这类诗歌大多持否定的态度,一笔带过。李白的游仙诗,是盛唐社会思潮的产物,反映了李白的思想,特别是他后期的游仙诗,是研究李白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本文拟探讨李白创作游仙诗的背景,所抒发的情感及继承发展曹植所开创的游仙诗的传统。李白主要活动在玄宗、肃宗两朝。唐代儒道释并举,因唐代皇帝与李耳同姓,于是尊崇老子,兼褒庄子,崇奉道教。有后一代…  相似文献   

17.
历史对李白的最大歪曲,便是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旧唐书·文苑列传》)。解放后研究者们强调李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际就是对于历史上的“超世”说的批驳。但是,由于对李白生平思想中某些重要问题还缺乏研究,这种批驳有时显得无力,或者说还不能完全摆脱历代因袭见解的影响,表现为调合论。在有的论家笔下,李白对入世与出世同样具有高度热情,既想当官又想当隐士,功名心强到极点,同时又是最虔诚的道徒。实情果真如此吗?不错,李白生平思想中的确存在矛盾,一方面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同时又对隐逸和游仙发生浓厚  相似文献   

18.
仙,是中国文化的特产,是民族心象的累积沉淀;游仙则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们的一种伴随着采药、炼丹、访道的游历活动,它包括了精神超越与肉体久存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寻。由游仙而产生的游仙诗,作为一种思想情感显现的精神产物,必然有其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李白的游仙诗不应例外,而且其价值意义远超出以前的游仙诗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是不容囿于某些传统偏见而忽略的。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一书中曾经指出:"忧患意识普遍地存在于中国艺术之中,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在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确实普遍存在一种忧患意识.它是作家在探索社会、人生过程中,面对人类一切正当要求遭受巨大压抑、挫折、失败而产生的一种深邃的思考,也是基于某种历史责任感而产生的一种不安乃至痛苦的情感.这种忧患意识反映了这些作家对于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从而使其作品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李白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他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但纵观李白一生可见,他梦寐以求的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①,他耿耿于怀的是"济苍生"安社稷".  相似文献   

20.
<正> 李白诗文十六处提及司马相如,李白作赋时也常把司马相如作为学习和赶超的对象。不仅如此,李白同时代人也常常拿他跟司马相如相比。益州长史苏翅曾称赞青年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待诏翰林、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