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对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和暴露的新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开展"中、西、马哲学"的对话,合理吸收各方面的理论资源,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从哲学高度提升"中国经验",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话语,探讨建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主体性精神的觉醒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当代中国被再次提出来,有其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与理论针对性,其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回击五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主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从"对话"、"问题"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过程与"在场"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实质是解决"民生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检验一切马克思主义理论构造的最终原则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中国生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当代中国国家生活主题的变迁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解析中国当代生活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立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百年中国国家生活主题变迁的理论提升.由此,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生活第一性"原则,杜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化、超历史、超民族化的错误思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前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语言表达的通俗化、群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通俗化、常识化和群众化的理论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载体的本质、发展特征出发,从党和人民群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研究其群众化、普及化的实现过程,研究其学理化、科学化的实现过程,还要研究其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实现可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首先应该成为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目标、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以外的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术研究的根本范式。只有自觉地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当代中国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向世界,也才能真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密不可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另一方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实现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0~11日召开的"艾思奇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讨会,就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视阈以及当代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职责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时期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它们之间产生和渗透着某种或明显或潜隐的精神联系。因此,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某些方法与研究视角,研究它的某些观念与思想背景,把握它的存在缘由与利弊得失,这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进展,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在相当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甚至大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西方学者和国内学界都在关注"中国经验",可是对于"中国经验"的性质和内涵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完全照搬西方概念来分析"中国经验"的研究方法必然导致对"中国经验"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大基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其哲学基础;事物普遍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是其方法论基础;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合是其逻辑基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现实奋斗的统一是其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催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促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由此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两个维度。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属实践方面的创新;后者是指总结中国实际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属理论方面的创新;前者为后者奠基,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升华,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是不能并列的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所遇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如何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人民的大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化.当下,在学术研究中,由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存在着去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边缘化问题,这不仅曲解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所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科学对待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推进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构建我国当代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5,25(4):35-42
近两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随着"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之说的兴盛,马克思文本研究格外引人注目.目前讨论的重点是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论问题,特别围绕有学者提出的"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纲领,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学术争鸣;与此同时,马克思文本研究开始向某些实质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学者们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而把这种研究的目标锁定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话范式的兴起,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使哲学对话走向"内在视城",对构建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建勇 《学术论坛》2006,5(10):9-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6.
李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被毛泽东盛赞为"理论界的鲁迅"。李达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用毕生的心血研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关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侧重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问题.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主要观点有"前提论"和"目的论"、"互为前提论"和"互为目的论"、"同一过程中不同侧重论"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方面的内在理论逻辑:一是树立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把"老祖宗不能丢"与"说新话"结合起来,二是树立科学的国情观,把立足国情与放眼世界结合起来,三是树立具体的结合观,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四是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四重逻辑的内在统一,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必须在思想高度重视之基础上,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借助理论内容的通俗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现实化及制度措施的长效化等基本环节,构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机制,以使广大民众理解、掌握和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社科信息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薛瑞汉撰文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前中国的现实,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推进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