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丁克全是一位著名社会学家,哲学、政治学,科学学教授。生前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名誉系主任、吉林省政协常委,省民盟常委。由于他的博学,在省内外、香港和日本都颇有影响。他襟怀坦白、无私无畏。他为后人留下了上百万字的科研资料、讲稿和评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材。他的整个身心几乎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3.
4.
5.
冯增烈先生与回族学研究丁克家1996年2月22日,是回族同胞传统的喜庆日子──开斋节第二天。冯增烈先生就在这天安祥地归真,为自己70年的人生历程划上了句号。在回族、伊斯兰文化研究界,提到冯增烈先生,大家对他的学识和风骨,肃然而生敬佩之情。尽管冯先生是... 相似文献
6.
马寿千先生(1929—2005),我国著名回族史研究专家,他一生潜心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研究,勤于收集资料,积累史识,撰述丰厚,提出了不少开创性的学术见解。他参与了由已故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回族历史人物志———《回族人物志》的编撰工作,并担任新型体例回族史《中国回回民族史》和《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和保安族卷》的副主编,成为“建国后回族学研究领域领军式的人物”[1],他以其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回族学学科的发展。同时,马寿千先生还是中央民族大学回族史教学的奠基者,他在教… 相似文献
7.
吴文藻先生是我国社会学、民族学与人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折射出其同代学人相似的历史命运——既有荣耀与辉煌时刻,也充斥着坎坷艰辛。 相似文献
8.
白寿彝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对回族史研究,成就卓著,开拓了回族史研究的新领域,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回族史的研究,探索了新编回族史的体例,搜集和整理了回族史料。白先生的这些成就对于指导和推动我国回族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题记:2007年是答振益先生的七十寿辰,也是先生从事教学和科研48周年,借此机会回顾先生教学和科研的经历,总结其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回族学的发展,对启迪后学也意义重大.笔者有幸受教于先生,特撰此文向先生祝贺,以报答业师的无私教诲.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编辑出版的沙允中先生的文集《吉林回族研究》面世。沙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民族工作,是吉林省民族工作部门的前辈,工作的职责和民族的使命感使他对回族研究多有关注,退休之后仍然笔耕不辍,2011年虽已76岁高龄,但仍壮心不已,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正如回族学界老前辈、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胡振华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沙允中同志不仅勤奋地做好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史和中国民族史领域久负盛名的回族学者。先生在长达60年学术生涯中,始终为做好回族史研究而探索。首次明确回族史研究价值取向、研究目标及指导理论;首次提出回族史研究需要具备广阔视野,主张加强回族研究机构间配合,学术交流形式灵活化、常态化,制定长期规划及基金设置,拓展研究领域等;在回族史料如何收集、收集哪些材料,材料形式、分类与处理,研究人才培养标准、条件、修养及基本训练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特别注重学风问题,强调实事求是学风和科学态度,反对感情用事。这些对新时期做好回族史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一个学者最好的纪念就是对他学术心路的追忆、对其作品的肯定和对其衣钵的传承,这应当是我们作为研究者的一种追求和共识。2019年8月29日,著名回族史学家杨怀中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于一个以学术为志向的学者而言,肉体的生命结束了,但学术生命没有终止,先生身前所著的学术著作、学术遗产和为学之风,会因后来者的阅读和传承而得以延续。文章以杨怀中先生的《回族史散论》为切入点,回顾杨先生的系列著作,梳理杨先生的学术心路、学术遗产和为学之风,以期在先生学术著作和为学之风的勉励中前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回族人物志》多卷本近几年先后出版,这是一部大型的回族历史人物传记著作。全书共分四册,为《回族人物志》元代卷(1985年7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明代卷(1988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清代卷(1992年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近代卷(预计1993年底出版),凡68卷,约100余万字,收录了自元代至辛亥革命以来近400位回族人物的传记。正文传记之外,每册书后均有附录,概括了所撰人物的碑传题跋酬赠、遗文、回回人撰述传知见书目、姓名录以及参考书目和人名事目索引等。 《回族人物志》的编写和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民族学界的极大重视,这是回族史研究工作中第一部系统的人物传记,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工作中出现的的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人物传记,是回族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用纯粹传统史学的方法,尝试表达了多少年来压郁在回族人民心头的那种情感”的书。为了表达这种对回回民族挚爱的心灵感受,早在1954年,书的作者就以青年人特有的情感,从偏僻的甘肃靖远一所学校里上书回族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讨论回族史的问题”。从那以后的30多年间, 相似文献
15.
16.
脱维善先生(1919年~1990年)是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前主席、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他一生爱国爱教,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回族教育事业,在加强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加强香港和内地穆斯林之间的友好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一、奋发进取,艰苦创业 脱维善先生是广东省番禺县人,1919年12月18日出生于广州,自幼居住在广州市回民聚居的大南路南胜里.后随父往港,就读于嘉道理书院(俗称摩罗书院),18岁便自立谋生。最初在香港浅水湾酒店车房任职,后调到香港大酒店车房。抗日战争爆发返穗,直至抗战胜利,重往香港,服务于建成公司(经营百货业),任高级职员.建成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后期,出现了一名回族将领,他就是颇有名气的马德昭。马德昭,字子明,自称“西蜀”人,实为四川省阆中人。青年时以武生投于清将向荣部下,以功得参将称号。因病归乡休养一段时间,后又被清廷起用守卫黄河。因在河南、陕西间作战有功,擢授固原提督,署清将僧格林沁右翼长。 同治元年(1862年),西征太平军在陈德才率领下攻入陕西南部,五月初越过秦岭,直逼省城西安,全陕震动。陕西回民在太平军的影响下举起了反清义旗。回民起义首先发动于渭南,接着同州(今大荔)、华州(今华县)、长安、咸阳、高陵、富平、泾阳、三原等地的回民也起而响应,反清烈火烧遍了八百里秦川。回民起义军进而围攻省城西安。清廷惊呼“回围西安者众至五六万”[1](P27)。清军困守于西安、潼关等几个孤城,清朝官吏丧魂落魄,清廷十分震惊,急令马德昭等率兵往救。马德昭接令,挑选了 相似文献
18.
(一) 赵钟奇,曾用名钟琦,字毓衡,1878年6月24日出生在一个回族农民家庭。原籍云南赵州,后改凤仪县,观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父亲赵桐岗、母马氏,有昆仲三人,妹五人。有三个儿子名汝桢,汝干,汝楫。嗣续繁昌,人丁兴旺,家庭和睦,驰名乡里。 赵钟奇童年时代,正值大理杜文秀领导回族反对清朝起义被镇压之后。赵钟奇到13岁才得读书,1898年20岁时考上秀才。1901年23岁补廪生,每月可得补助银四两,这对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在经济上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当时正处于清朝末叶,政治腐败,国力下降。帝国主义侵略日急,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列强蚕食瓜分,国家危如垒卵,在赵钟奇年轻的心灵中,造成一种难以磨灭的阴影。在民族压迫,国家危亡之机,富国强兵是唯一出路。男儿报国当从军,这就是赵钟奇以后要走军事救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白寿彝先生曾称赞过"杨怀中先生从事回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时间较早,成果也最突出。"适逢《回族研究》创刊20周年,它从一株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绿荫葱郁的大树,倾注着作者、编辑们和关爱者们的心血,尤其是主编杨怀中先生,更是兢兢业 相似文献
20.
正是霜凝雪飘的季节,我来到北京西北郊芦沟桥回族墓园凭吊已在此长眠了一载春秋的纳训先生(1907~1989)。先生寄托遗骸于燕山之野,物换星移,春来秋往,终将转化泥土而消失。可是,先生的名字和《一千零一夜》这部世界文学名著一样流芳百年,传至万代。 纳训先生的故里是云南通海县纳家营——全省闻名的回族聚居村寨,全乡回族居民达千户以上。纳、合、田、马是当地的最大家族,先民相传是赛典赤·瞻思丁长子纳速拉丁及其部属,来自中亚文化古城布哈拉。 当13世纪中叶,“一代天骄”的成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