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西方绘画形式从传统正常形式到现代陌生化形式的转变 ,探讨从古典绘画的正常形式的结构性特征 ,到现代抽象形态陌生化形式转变的发展演变过程 ,旨在说明陌生化形式是对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解构。  相似文献   

2.
许宜兰 《天府新论》2004,(Z2):272-273
通过对西方绘画形式从传统正常形式到现代陌生化形式的转变,探讨从古典绘画的正常形式的结构性特征,到现代抽象形态陌生化形式转变的发展演变过程,旨在说明陌生化形式是对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解构.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6,(3):114-117
缺乏现代性的民间绘画,不能称之为现代民间绘画。现代民间绘画必须不墨守成法,敢于大胆表现现代意识;在构图上不拘规范,勇于标新立异;在用料上广泛取材,任意选择。以福建闽南地区的同安农民画为例,可以管窥现代民间绘画与现代派绘画之共同性产生的原因。同安农民画不仅充分表现出现代性,而且必然是对中国民间传统的最好继承。  相似文献   

4.
佘国秀 《天府新论》2018,(4):129-138
20世纪西方汉学家和艺术史家运用现代性知识话语,全面建构中国艺术史。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文人画“情有独钟”。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中涵盖人物、山水、花鸟题材的独特绘画门类,因其“出位之思”、画家身份界定、画作构成要素、诗意追求、情感表现等因素而备受青睐,成为西方艺术史界广泛认同的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代表。西方现代知识性话语对文人画的擢升与标举,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传统与西方现代学术规则、话语方式的表层通约性。西方学者在建构中国艺术史的过程中,解构与建构并存,湮没与擢升共现,“立”与“破”同在。被称为“心画”和“心印”的文人画,游弋于绘画和文学的区间,携带了浓厚的现代性气息,符合西方艺术由模仿再现走向直觉表现,西方艺术史撰写由对视觉艺术的语词性再创造走向分析、阐释的主流话语模式与学术规则。文人画的标出性特征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密切相关,是西方学者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一个“他者”注脚。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2003,3(5):99-101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6.
贝尔从绘画等视觉艺术中归纳出来的“意味形式”的审美概念包括三层内涵:意味源于形式;形式具有引发动人情感的功能;有意味耐品味的审美情感;而其灵魂则是崇尚艺术品能引发人心灵与精神的美感.就此概念的本质而言同样适用于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叙事的审美分析;以此分析明清时期的小说,发现明清小说叙事意味形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叙述者的叙述意图及其意图力,在于叙述意图所规定着的内、外叙述者意图间的诸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意味形式生成的三大层次:诱人、动人、移人,以及七种类型:对抗意味、人格意味、幻想意味、巧合意味、怪奇意味、神秘意味、诗思意味.意在弄清明清小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 ,装饰画与绘画走向分离。在工业革命到来后 ,装饰的“纯欣赏”性受到质疑 ,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绘画是被肯定的 ,这就会使装饰与纯绘画趋于综合。现代绘画在某些方面抹平了与装饰画的界线 ,为现代绘画艺术与装饰艺术拓宽了“平面空间”的探索道路 ,具体表现在空间形式解构、语言符号的纯化 ,超时空观结构、物质元素材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画艺术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唐代绘画在题材上发生了突变,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大的发展,分别成为独立的画种。山水画的发展是山水诗影响的结果;花鸟画的发展是咏物诗影响的结果。②唐代山水画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发生了突变。在形式上,不但以线条作为表现手段,而且用水墨的深浅浓淡代替了传统的青绿色彩;在风格上,由传统的富丽精工变为即兴挥洒、自然浑成。这种变化是唐诗重视真情实感、崇尚真率自然的审美倾向的影响所致。唐代花鸟画在审美时空构造方面不重物理时空而重心理时空,不重全貌描绘而重局部描绘的特点,也是受唐诗影响的结果。③唐代绘画在色彩、线条、构图方面也给唐诗以影响。特别是对有绘画实践经验的王维,影响更深。  相似文献   

9.
吴昌硕是近代中国画的一代宗师,是中国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最杰出而又全能的代表画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在花鸟画的构图方面借古开今,取洋而化,为中国画表现语言的丰富与完备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福喜 《阴山学刊》2011,25(1):31-34
吴昌硕是近代中国画的一代宗师,是中国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最杰出而又全能的代表画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在花鸟画的构图方面借古开今,取洋而化,为中国画表现语言的丰富与完备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类艺术表现始终面对的一大问题,20世纪从新的层面提出人的情感问题,即焦虑、绝望和恐惧。这是人们在此之前从未如此强烈体验过的情感。20世纪的西方文化艺术把人类的焦虑、绝望与恐惧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焦虑、绝望与恐惧的情感形态和类型变化充满了20世纪的西方艺术长廊。西方现代艺术对情感的强调,把情感的真实作为艺术的一大标准即向内转,这在理论上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批评标准的丧失;二是公共性的丧失,或者说现代艺术行为与艺术的根本目的的自相矛盾。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用最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来传达最普遍的情感,但现代艺术由于过分强调主观真实,变得不可交流,难以传达。综观西方现代派艺术,形式的极端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极端形式化的符号,其审美意味很难说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不懂的艺术;二是非常的逼真,把人当作物品表现(人的异化)和把物品当作人来表现(商品拜物教)的艺术,体现出西方现代社会对人的冷漠和对物的崇拜。形式问题的困难在于:一是怎样的情感才是真实的,而且是符合人性的,二是从外在的角度看,形式是否能找到一种独创性的技术,把异化破碎的现实、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生活经验统一起来。三是如何处理独创性与传统的关系,艺术能否实现交流、能否被人接受,需要传统的积淀作基础,必须有某种共同性的东西才能交流。人类艺术史上成功的作品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8,(3):61-62
中国古典园林最终成为“模仿自然,高于自然”这样一种艺术形式,究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提到三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相似文献   

13.
林风眠是中国画革新的一代宗师。他穷其一生探索与实践通过借鉴现代艺术的理念和风格革新中国画,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为中国画现代革新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戏曲人物是林风眠中后期绘画的重要题材,是他全部的艺术创作中非常有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戏曲人物这一典型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形象,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和中国民间艺术形式,采用多元化的现代造型观念和立体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中国戏曲画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4.
意蕴析论     
贾明 《北方论丛》2003,1(6):4-7
意蕴是学作品中多种因素的综合而体现出来的意味和情调,主要表现在作品的生命内涵和形式意味上。学意蕴不只是对实际意义的探索。而总是超越了有限的现实意义和个体情感意义。达到对人内在生命感的体验,对人类普遍精神的揭示和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求。而且,意蕴通过作品的“形式”如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得以生发,因而只有感受作品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感受意蕴。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绘画以模仿写实为主流,而西方现代派绘画花样翻新,光怪陆离,总的趋势是突破了客观模写自然的传统的艺术观,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艺术局面  相似文献   

16.
从设计师的角度讲,会展设计的最后成品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会展设计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在形态上酿造“艺术性”的美感。本文从有意味的形式角度出发,探讨在会展设计中整体形态、平面形态中的形式意味,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是会展设计艺术的生命。作为设计师应该更好地调动“形式”的力量,做到形式与意味相通、形式与心理相应、形式与生活相顺,在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显现无限的情趣与韵味。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哲学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从古代、现代到后现代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古典哲学从一开始就蕴涵着后现代的因素.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就对儒墨进行了解构.这种解构在反对传统的绝对权威,颠覆由知识和权力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许多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存在着相似之处.当然,两者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历史背景和特性上的差异.当前,中国在建立现代性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从自己的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现代绘画的美学原则和中国传统画论有相通之处,并从审美的“距离”阐述了这种形式化特征.对于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合”观点,朱光潜改造西方移情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审美定义.对于元明清中国绘画偏向山水一途,朱光潜则认为从美学观看,艺术美在价值上高于自然美,因此没有理由只注重自然画而不注重人物画.对中国传统“意在笔先”的绘画原则,朱光潜在改造克罗齐的意言一致观基础上提出“意到笔随”的创作理论.凡此种种,朱光潜通过“批判的综合”中西方艺术理论,以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心灵”“化”西方理论,所以说朱光潜的艺术观本位是中国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园林绘画是考察园林历史不可多得的图像材料,文人画家在绘画作品中有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文徵明绘制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将"士人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念运用于园林景图的表现之中,夸张表现园林中的自然元素,细致经营,构图巧妙,笔法率真,表达文人隐居林园的意态,突出了隐逸的主题。在笔法、构图与意境营造上都匠心独运,将内心的学养与情愫自然的融入园林绘画创作中,把自己对艺术高雅的追求体现在园林景致的描绘中,传达着"士气",并采取各种艺术手法甚至改变园林实际的样貌达到超逸的"天趣",在画中博古纳今,挪用文人绘画中的图像,或是夸张处理园林中的自然元素,营造超凡绝尘的园林胜境。  相似文献   

20.
孔令忠 《晋阳学刊》2002,(2):105-106
审美过程、方式及其内容存在于绘画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创作对象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融合而非相对立的;创作最原本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是单纯而一致的;创作形式与状态,其现象是变化的而其内在却是统一的。石涛所创立的“一画”之说,涵盖的就是这种审美内容、方式及其过程。因此,“一画”的意义,首先存在于审美观念之上,而非仅仅局限于绘画方法方面。透过“一画”,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的理想,感到的是一种贴近自然、贴近人生以及积极创造的呼唤,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方式。观照自然绘画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