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172-176
基于黑格尔"作品即人格的反映"的理论进而认为署名权乃人身权,是对黑格尔人格———财产关系理论的狭隘认知。署名权不可能属于人格权,作品与作者之间也不存在身份权赖以存在的人身关系,所以署名权不属于人身权,而应该纳入财产权体系。署名权的转让并非意味着作者身份的转让,受让者在署名权转让中只能获取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而并非表明受让者身份的权利。作者身份可以在版权登记中获得最强有力的确认和保护,所以署名权转让不会侵害到转让者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现实中的论文买卖现象并非因为署名权转让所导致,而是现行学术评价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科研工作者科研道德丧失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论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与农民权益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有关土地征收的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之一.论文从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现状出发,针对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在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中营业转让制度自1999年颁布以来未有任何修订,而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营业转让行为因立法的空白或不完善导致的纠纷和争议,相关主体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现行营业转让制度主要就营业转让类型、商号转让、债务移转做出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从营业转让制度独立成章、完善营业转让的类型、建立债权人保护机制、增加劳动合同继受和竞业限制条款等方面给予完善。  相似文献   

4.
论著作人身权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创作作品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即为法律赋予作者著作人身权之现实源泉.保护法律赋予作者著作人身权的目的在于保护作者的学术声誉或者其他声誉,这二者是一种精神感受,即精神利益,因此著作人身权的实质应为精神权利.  相似文献   

5.
精神利益对权利人来说在其所有物上普遍存在,而作品作为人的精神成果更是如此。通过对作品上的"精神利益"、现行法律中"精神权利"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及从新的视角对作品上的具有可赔偿性的精神利益的分析表明,如果要对作品上的精神利益作出周延的保护,就需要改变现行以人身权遭到侵害为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的制度。这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不断完善才能够逐渐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著作权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法律制度抽象出来的关于著作权立法、司法以及与作品使用、转让等有关的民事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以下内容:一、创作自由原则。创作自由包括创作内容的选择自由和创作观点的发表自由两个方面,任何对创作内容的干涉、对创作观点的轻易否定,都不利于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是违背了创作自由原则,应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同时,创作自由权利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施。二、作者权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它包括保护作者著作权,确认作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建立相关的侵权救济制度,并要求作者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三、作者权益与作品传播者权益相结合的原则。作者的创作成果只有经过传播者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传播者的劳动应受到鼓励,他们的权益应得到著作权益的尊重和保护。著作权法对作品传播权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法所确立的著作权邻接权制度方面。  相似文献   

7.
著作人格权制度旨在加强对作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否能够达到逻辑的自足与价值的圆满,满足作者人格利益的需要,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也开始向该制度提出了挑战。运用逻辑、价值和实证的多重分析方法和比较法上的考察,分析著作权法作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真实内涵,质疑著作人格权制度的合理性,对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进行反思,有利于该项制度的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严重的学术泡沫和学术腐败现象。由于体制上的深层原因,现行的学术规范难以根治这一痼疾。学术期刊要保持学术品格和质量,必须抗拒将学术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的利益冲动,并在期刊特色的培养、质量的提高上作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学术成果载体平台应与学术管理体制改革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学术成果载体平台载出原创性学术成果比重下降,折射政学一体的现行学术管理体制的固有缺陷,整体改革迫在眉睫。现行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应以遏制假学术现象、杜绝伪劣学术论著为近期目标,要紧扣学术产品的生产再生产、价值评判、发表面世三大环节,重点是价值评判环节;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学术价值观为指导,构建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仲裁机制,促进另两大环节的改革创新。要明确将学术成果载体平台纳入学术管理体制的作用范围,导入学术评价机制,使其在互动改革中与整个出版业界面有所分化,实现以有效维护学术利益为商业利益诚信基础的科学定位。建议从实际国情出发,建立学术论著类专号管理制度和刊版费用基金补贴制度,并规定刊版单位自行清除学术类印刷垃圾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推行优质作品率和废品率并重的刊版单位内部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关注知识产权过度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保护的“度”应当是由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目标、知识成果的性质以及现代科技的特点共同决定的。但是分析表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偏重私权、过度保护产权人利益的倾向。知识产权过度保护虽然有其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学术原因,但这种过度保护对社会有着许多危害,需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得到普遍应用,这也就使侵犯短信作品著作权的行为变得更加普遍。从阐述短信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侵权类型入手,力求在现有社会环境、技术条件和法律制度下,从技术保护和法律保护两个层面寻求短信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有效途径,平衡各方利益,以实现短信作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胡玲 《阴山学刊》2014,(6):104-107
私人复制是版权法中使用作品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形式。互联网的普及利用,使泛滥的私人复制再一次冲击版权制度。私人复制是一个不利于版权人经济利益的问题,而版权补偿金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版权补偿金制度作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折衷方案,能够很好地平衡数字化时代的作者和图书馆等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它既解决了复制机会大大增加并且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作者利益的保护问题,也体现了对公众使用作品合理性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的趋势和各项制度改革在引发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巨变的同时,并未导致社会身份体制的简单解体.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原有身份不仅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碎片化趋势,而且也发生着延续性和转换性的变化,身份原则在社会的利益分配中仍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显然会对社会秩序的性质、演变的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术期刊整体面临着许多责难,存在着似乎难以摆脱的困境.应当看到,现实社会层面和学术层面所抨击的学术弊端,并不是学术期刊的错.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学术期刊同样是受害者,但学术期刊不能消极顺应这种体制.学术期刊本身应该是学术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学术生产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学术签定与学术转化两大功能直接参与学术生产.学术期刊办刊可以在强化问题意识、注重内容创新、避免形式创新、改变办刊制度和惯例等方面重建自身生态环境,通过自我调整,学术期刊健康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5.
张磊 《理论界》2013,(10):159-162
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内,气候技术的国际转让停滞不前.为此,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推出了包括绿色专利加速审查措施,加强反垄断审查,推动专利共享计划等促进机制.气候技术的国际转让所代表的公益性是与一般商事性质的技术转让行为所追求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气候技术领域出现了利益失衡.建立和完善气候技术国际转让的促进机制是对一般技术转让制度所进行的动态调整,其目的在于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实现气候技术领域专利持有人的私人利益与国际社会公共利益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16.
朱承 《云梦学刊》2014,(4):24-24
在当前中国学术界,除了学术剽窃最能引起公愤之外,学术评价体制尤其是科研项目的评价体制,大约是排在第二位的公愤对象。包括科研项目评价在内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为了鉴定学术成果、审核学术质量、引导学术方向而确立的。但是谈起当前的学术评价体制,无论是既得利益的,还是未得利益的,大约都有微辞。这一微辞往往都指向科研项目管理的行政部门,或是大学的管理者,或者学术资源的分配者。  相似文献   

17.
著作精神权利是作者基于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对此项权利都给予了保护 ,但与其相关的诸多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拟从著作精神权利的基本内容着手 ,对它的主体和转让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制度是现行著作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允许作品的传播者与使用者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而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应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利益平衡作出明确的规定,才能使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制度带来了显著的冲击。以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第一案为例,通过审视作品构成要件判断标准发现,独创性始终贯彻以人类作者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同时,智力成果要件则是认定人工智能生成物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作品与否的重要标准。从人类是否实际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多数人工智能生成物不构成作品,而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价值追求与邻接权制度的基本理念相适应,且邻接权制度的扩张趋势也为把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其保护范畴创造了机会。建议立法通过扩张邻接权制度的权利内容与客体类型以对人工智能生成物提供必要保护。而在当前阶段,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为人工智能生成物相关利益主体提供一定限度的过渡保护。  相似文献   

20.
对学术评价问题多年来存在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的争论。学术或学术作品作为一种公共品,为了对弥补其成本或激励学者从事学术活动,度量其贡献一直是人们的愿望并常常付诸行动。评价系统的选择、评价系统本身的运作由于受制于执行者的目标不同、代理问题等原因,并非总是可以得出人们设想的有效结果。在中国,量化考核体制是学术发展的结果以及行政目标影响下的结果。这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金支持下的评价系统寻租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