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其中,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投资18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50亿元),通过统一规划、  相似文献   

2.
甘孜藏区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建设是实现甘孜藏区牧民"完全定居"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区域和社会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当前甘孜藏区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的现状调查分析,提出加强甘孜藏区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多元治理,树立牧民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云昌  江凌 《中国民族》2010,(8):76-76,F0003
红原县邛溪“易地育人”寄宿制学校是四川省阿坝藏区一所全日制小学,前身是红原牧区第一所帐篷小学。四川省为了消除大骨节病对藏区下一代健康的影响,实施了病区“易地育人”工程。2007年,学校实现了整体搬迁。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藏区"9+3"免费教育的启动,及其他省份相继启动对藏区学生的"9+3"免费教育,使得藏区"9+3"学生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者相继从心理健康、文化适应、校园管理、同伴交往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对已有的关于"9+3"学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左岸的黄河     
央宗琼玛不要我做她的儿媳妇 在青海西宁到果洛州的途中我们的汽车扔下主路,在黄河边的草原小道徜徉。 我说帮我找黑色的帐篷。 他们说为什么非要找黑色的帐篷?白色帐篷里住的也是牧民。 我说我知道,但是黑色帐篷是牧民手工纺的牦牛线织成的,是最地道的;白色帐篷是用机织帆布做的,是花钱买的。 他们很服气,说想不到你还挺有研究。 多次游历藏区,使我学会了如何寻找和分辨能给我带来兴趣的目标。比如,如果你看到哪个帐篷顶上的烟囱里冒着清烟,这个时候你走过去,准能喝上最可口的奶茶、吃到最香甜的糌粑团子。 吉普车远远地停在一…  相似文献   

6.
高原有高原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草原有草原上的特殊文化载体。我们来到藏北高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而牧民的栖息之所,则是各种各样的帐篷。草原是他们的环宇,帐篷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帐篷里产生高原文明,也在帐篷里创造草原文化。他们的草原文化当然也包含他们的信仰:原始的崇拜,苯教的信奉,最终还是顶礼在佛菩萨的脚下。佛从恒河平原向它所能传到的地方传  相似文献   

7.
记者:四川省的"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兼顾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因此有可能对于游牧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个世界级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借鉴案例。在您看来,世界范围内游牧文化的总趋向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藏区的现代化只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央第六次藏区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当前区情,藏区的现代化不可能只是规模经营基础上的现代化,而必须是以农牧民为主的现代化.藏区将长期保持小规模经营格局.藏区现代化必须首先回应牧民生计系统的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藏区必须同时完成三大基本任务:一是保证畜牧业安全,二是为藏区牧民提供就业收入,三是为藏区现代化提供稳定器.国家政策若能回应牧民的需要,解决牧区经济中存在的牧户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藏区就可以同时完成以上三大任务,从而为藏区整体的现代化提供可靠的畜牧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份关于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的深度观察报告 ⊙一次对于游牧文化当代命运的深层索解 ⊙面对游牧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个世界级难题,四川省正在提供一个解决其困境的方案?一个兼顾传统延续与现代创新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一份关于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的深度观察报告 ⊙一次对于游牧文化当代命运的深层索解 ⊙面对游牧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个世界级难题,四川省正在提供一个解决其困境的方案?一个兼顾传统延续与现代创新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正>为推进藏区精准脱贫学术研究,加强藏区扶贫领域学术交流与沟通,为藏区脱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2017年4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协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中国藏学杂志社、科研业务办公室、四川凉山藏学会①联合承办的"藏区精准脱贫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西昌市顺利举行。共有来自北京、青海、甘  相似文献   

12.
欢笑满帐篷     
在藏北草原传统的赛马会上,一座座藏族牧民的帐篷像一簇簇鲜花在草原上开放。我们刚走到赛马场附近,就被一阵欢声笑语引进了安多县腰恰公社二队队长土巴的牛毛帐篷。腰恰公社三年前还是藏北草原上有名的穷社。牧民们一年四季在草原游牧,到头来还是吃饭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穿衣靠扶贫,连传统的一年一度的赛马会都无力举行了。现在怎么样呢? 当我们走进土巴的帐篷时,见许多面带  相似文献   

13.
黄茂 《中国藏学》2015,(2):26-30
李安宅是我国近代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他长期致力于边疆研究,是藏区实地考察研究的先辈,其丰硕的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示了藏区民众的生活状态、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在藏区的实地考察中,李安宅运用应用人类学主位研究的方法,参与藏民的生活,以"局内人"的视觉立场去观察、体会和理解藏区文化,为藏区文化更为真切地呈现做出贡献。同时,在"入乡随俗"的亲身体验中,李安宅与藏区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在其研究著述中时时体现出国家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图①-③是西藏牧业区民居的主要形式:帐房。以白帆布做基本材料,而以黑、蓝色或彩色布做图案、装饰的谓之为“彩帐”,常是作为参加赛马、节日集会时的临时用品,亦多用在气候温和的季节,见①。作为牧区日常民居用的帐房是所谓中民帐篷,见②,拉萨语称为“巴”。这是藏区牧民的基本民居形式。而在夏季游牧时,频繁的走场、迁移用到的则是如③的轻便帆布帐篷,拉萨语称为“廊”。 图④- ⑦是一组西藏山南农业地区的民居形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房屋四角的“玛尼旗幡”,构成一种特色景观。 图⑧-(14),反映的是西藏半林半农区的民居形式…  相似文献   

15.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16.
格勒  郭建勋 《中国藏学》2015,(2):192-193
2014年11月21日到23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与西藏和四省藏区文化保护与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联合举办的"西藏和四省藏区文化保护与现代化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中央统战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西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四川省委党校、重庆文理  相似文献   

17.
藏北牧区过去不存在村落的形态.在经历了新的社会组织体系的建构和草场使用权由集体到户的权属继承关系的推进,使原有的定居点出现清晰的行政和草原边界,从外部整合形成村落.当牧民以定居为常态,固定的房屋完全取代帐篷的居住模式后,原有的定居点与村落有了明显区分,同时村落社会的礼仪和公共仪式建构,增强了牧民的"我村"意识,从内部整合形成村落.藏北基层在内外整合下完成了定居点向村落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央宗  黄维忠 《中国藏学》2016,(4):200-202
正2016年10月10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协办,中国藏学杂志社、金川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红军长征在藏区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召开。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云南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四川省党史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四川民族学院等国内十五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博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四川藏区如何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乃是当前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阐述四川藏区的地位及扶贫开发的历程,然后分析四川藏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并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模式选择,最后提出新阶段四川藏区扶贫开发工作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藏北草原的当雄县,有一个从上海来的年轻汉族兽医。他从一九五九年到这里工作的六年来,一直深入牧场和帐篷,跟藏族牧民在同一个木碗里抓糌粑,在同一张毡垫上坐臥,不怕脏,不嫌累,不叫苦,为广大贫苦牧民治愈了数以千计的垂危的牲畜,被誉为毛主席派来的好兽医。他,就是共产党员龚达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