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蜕变期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金瓶梅》研究日趋深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金瓶梅词话》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香港星海文化有限出版公司出版《金瓶梅词话》全校本,提供了重要版本,促进了《金瓶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往往植根于具体作品的批评之中。明代各具特色的“四大奇书”,就为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四条不同的道路。其中《金瓶梅》一书,从明末《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评点(以下简称《新刻》),到清代的张竹坡,再到现代的鲁迅,都称之为“世情书”。它不同于《三国》描写古代的帝王将相、兴废争战,也有别于《水浒》刻划超人的英雄豪杰、刀光剑影,更大异于《西游》虚设奇幻的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3.
洪雁  高日晖 《理论界》2006,(10):174-175
张竹坡在对《金瓶梅》的评点中论及了许多有关小说接受的理论,虽然大部分言语只是针对《金瓶梅》而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观念和思想。本文将张竹坡关于小说接受的本质、方法以及读者等问题的论述系统化,并与西方接受美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张竹坡继承并发展了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家的叙事理论 ,对《金瓶梅》叙事逻辑、角色功能及叙事修辞等三个方面的特征作了深刻全面的评点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论形态。这是张竹坡对古代小说理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1980年笔者曾撰《评张竹坡的<金瓶梅>评论》(载《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2期),对张竹坡的小说评点作了初步探讨。近几年,在领导与师友的关心支持下,参加搜集汇编张竹坡与《金瓶梅》资料工作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新资料。在此基础上,现对竹坡生平思想、竹坡与第一奇书、竹坡小说评点的历史地位、张评本对曹雪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清初小说批评家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说:“即如读《金瓶梅》小说,若连片念过去,便味如嚼蜡,止见满篇老婆舌头而已,安能知其为妙文也哉?”①这条读法,对于鉴赏小说第75回“春梅毁骂申二姐,玉萧泣言潘金莲”更具有针对性的启示作用。作为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词话》主要描写的是市井小人西门庆的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活跃着西门庆及妻妾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李瓶儿,这一妻五妾又围绕着名利逐鹿家中。因此,苏曼殊说:“盖此书是描写下等妇人社会之书也。试观书中之人物,一启口,则下等…  相似文献   

7.
张竹坡评点、刊刻了《第一奇书<金瓶梅>》,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总结了《金瓶梅》的艺术经验,给这部巨著以很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小说批评史中,形成了理论体系,填补了一个空白。认为《金》只不过是细细摹仿了诗经而已,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认为《金》书“乃作者一腔炎凉痛恨发于笔端”,借以发泄对当时社会现实之不满;肯定其“画像”本领,“描神追影”,人物形象,历历在目。个性突出;其结构“枝枝叶叶,皆脉脉相通,却又一丝不乱”。  相似文献   

8.
张竹坡,失意而落魄,却又极富才情的一代奇人。其弟张道渊《仲兄竹坡传》载:“兄读书一目能十数行下,偶见其翻阅稗史,如《水浒》、《金瓶》等传,快若败叶翻风。晷影方移,而览辙无遗矣。”这样少有的奇才却是命运多舛。张竹坡的父亲张,奉母家居,一生末仕。他去世时,竹坡才十五岁。家道贫困,张竹坡饱尝了人间的冷暖炎凉,以致27岁时即已白发满头,29岁即暴卒。生命虽短,留给后人的财富却不可谓寡,他在26岁时就为《金瓶梅》写下了洋洋十万言的评语。迄今所见前人对《金瓶梅》作全书评点者,仅李渔、张竹坡、文龙三家而已,而张竹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司马迁第一次以传记的形式,成功地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为我国文学提供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宝贵经验,莫说后世写实性传记文学,就连传奇、话本、小说、戏剧等都广泛地吸取与运用。如金圣叹说:“《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史记》的伟大艺术成就,对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渔评改《金瓶梅》”之说的三条论据均不能成立。首都图书馆藏绣像本插图第101幅后回道人题词为吕洞宾《渔父词》的两首,而非李渔之作,回道人是吕洞宾的别号,不是李渔的化名。两衡堂刊本《三国演义》李渔序为书商伪托,真假掺半,序中关于《金瓶梅》的评论不是李渔的文字。张竹坡评《金瓶梅》在兹堂本题“李笠翁先生著”,系书贾伪托。从李渔和《金瓶梅》的关系看,他没有留下更多评论《金瓶梅》的理论遗产,也不是《金瓶梅》改写者。  相似文献   

12.
<正> 长期以来,《金瓶梅》的名声确实不大好,不仅罕有人印刷出版,就连公开阅读它也是不大敢,至少是不大好意思,怕受到不誉之毁。这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它里面有许多秽亵的描写,被人视为“诲淫”之书。所以,清初人张竹坡刊行这部小说时,硬是在卷首冠以所谓“苦孝说”,说这部书是一个孝子有所为而作的,要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体会到那个孝子的“苦心”。实际上,哪个读者也不会从中真正领会到那个虚构的孝子的苦心,哪个读者也不会相信张竹坡杜撰的所谓“苦孝说”,自然也无助于改变这部小说的名声。然而,仅仅把《金瓶梅》看作一部淫书,并不正确,至少失于简单粗暴。事实上,  相似文献   

13.
前些年,伴随描写“性解放”方面的文学作品的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来的禁书,古代描写性行为最突出的,曾有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的明代小说《金瓶梅》,陆续由出版古籍的书社将全本一字不删地出版。1987年又出版了民间流传的《金瓶梅》张竹坡评点本,删去书中有关直接性描写的文字约万言。据一家报纸披露:“这本书一问世,马上引起轰动,不少文人学者不远千里迢迢登门求购,不几天万余套书即告售罄。后再版,仍供不应求,”1988年有的书社将几近失传的《续金瓶  相似文献   

14.
张竹坡(1670—1698)评点本《金瓶梅》,在清代流传最广,影响较大。张评本,全称《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评刻在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 竹坡把《金瓶梅》又称《第一奇书》,表明他肯定《金瓶梅》的历史地位,是继承了冯梦龙等的小说史观与四大奇书之说。《平妖全传》得月楼刻本序文(楚黄张无咎述,约1620年),把明代四部长篇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水浒传》、《金瓶梅》与《三国》、《西游》不同,是  相似文献   

15.
明代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一,不但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更形成了丰富的创作理论,这些作品和理论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绿野仙踪》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创作明显受到明代小说作品和创作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它的自寓性创作目的是明代小说创作的延续;主要采用的金线串珠式和列传式结构明显受到明代小说的影响;它的语言风格明显受到《水浒传》《金瓶梅》等的影响;其中的许多故事素材都可以在明代作品中找到端倪。  相似文献   

16.
<正> 崇尚写实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艺术传统,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小说的“写实”艺术从史家的“实录”中脱胎出来而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需要小说家创作实践的不断超越和理论上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写实”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小说艺术本体而言,《金瓶梅》在“写实”上有着题材拓新、艺术升华和历史超越性的意义。一、《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不重“写实”,叙事描写游离于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明代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中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这不仅确切地指出了《金瓶梅》的创作特点,而且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金瓶梅》的问世,在明代通俗小说发展史上所显示的独创一格和独辟蹊径的重大意义.寄意时俗这一理论的深刻性,既突出地表现在对《金瓶梅》的富有创作新意的理论评价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它又概括了某种类型小说作品的创作特征,从而有利于促进小说创作,并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宝库.因为所谓"寄意于时俗",就是说,作家专注于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日常的普通生活内容的形象描绘,来寄托他那富有时代色彩的创作意图,对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出深沉的回答.所以,寄意时俗,可以说既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创作思想,又是一种有着特定内涵的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8.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19.
《兰陵笑笑生考》以史实证明徽州在五代的时候,萧祯占据江南,曾经使用过“兰陵”郡号,破除了金学界自古以来只有“北兰陵”和“南兰陵”的纷争,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为《金瓶梅》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金瓶梅》作者署的是真地名假字号,“笑笑生”就是为《水浒传》作序的託名天都外臣的汪道昆。从《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文化内涵及创作技巧的传承、政治态度在书里的反映来分析,《金瓶梅》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万历初就急流勇退闲居家乡的史称“南北两司马”的汪道昆。汪道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有创作《金瓶梅》的文学天赋,有创作动机,而且有创作时间——作者据此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徽州的汪道昆。  相似文献   

20.
“心学”的一些重要思想给明代中期以后的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特别是对小说的创作、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的人物塑造以及小说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刻影响。一些经典名作,如《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的价值取向等都带有“心学”鲜明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