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粗”的语义特征为:最小的维度、依附性、隐含重量义或力量义,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3.
评价意义作为现代俄语中评价范畴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其他语言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评价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的活动。本文主要对俄语中形容词的评价意义、评价意义与描述意义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对外语词汇注义时"的"用于指示外语形容词,具有词义描述作用,被称为"的外".通过对若干外语一汉语形容词的分析和外语形容词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的外"揭示了汉语形容的原始形态、词根和变异.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外"只是表示了形容词原始形态,在汉语语篇中,形容词有两种变异"……的"和"0的"形态.这一发现可充分解释汉语相关语篇中"的"的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5.
动态形容词,其与静态形容词词相对,是形容词内部的语义分类,因此划分的标准应是语义的,而非句法(结构)的,按句法(结构)标准划分出来的所谓的动态形容词,其实只是“形容词的动态化”现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形容词”,二者应该区别开来。动态形容词的动性不是来源于形容词的动态化,而是源于自身;静态形容词的动性不是源于自身,而是通过形容词动态化而获得的,二者在语义上有根本差异。动态形容词具有“有意志”性和“内在特征”性,与此相对,静态形容词具有“无意志”性和“外在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动态形容词,其与静态形容词词相对,是形容词内部的语义分类,因此划分的标准应是语义的,而非句法(结构)的,按句法(结构)标准划分出来的所谓的动态形容词,其实只是“形容词的动态化”现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形容词”,二者应该区别开来。动态形容词的动性不是来源于形容词的动态化,而是源于自身;静态形容词的动性不是源于自身,而是通过形容词动态化而获得的,二者在语义上有根本差异。动态形容词具有“有意志”性和“内在特征”性,与此相对。静态形容词具有“无意志”性和“外在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8.
英语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在语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不仅可以互为转换,而且动态形容词还能在交际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戏剧是托马斯·贝恩哈德获得更大社会成就的途径.他的戏剧有"疯狂"的特征和"残缺"的特点.构成了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戏剧的新的审美机制,表达了时代社会的思想苦闷和精神荒凉.  相似文献   

10.
11.
吉安话表示形容词程度语义的语法手段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词内语素表示程度、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前加状语表示程度、后加补语表示程度等。通过各种语法手段可以使形容词的程度发生改变,或增强语义程度,或减弱语义程度。  相似文献   

12.
从同义词所具有的共同义位的数量、共同义位的类型、一组同义词中的方言词情况这三个角度对<荀子>单音节同义形容词进行分类,可知大多数同义词都是在各自的引申义列上有"点"的重合关系,单音节词的词义相同,最主要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从对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的探讨,我们看到,两组同义词的意义之间如果有相反关系、推演关系,这样的两组词的成员也比较容易构成双音节词.  相似文献   

13.
玉林话中的“好 +形容词 +定”结构是由副词“好”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加单音节或双音节形容词和助词“定”组成的结构形式。从语音构成看 ,有本调和变音之别 ,其词汇意义也随之改变 ,读本调时表示程度重 ,读变音时则常表示程度轻 ,且大多数带有令人喜爱的色彩。该结构主要作谓语和补语。言语色彩上可随形容词意义的不同而有褒贬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形容词重叠式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形容词重叠式AA、AABB和ABB式的产生和发展。它们在先秦时都已产生 ,并得到初步发展 ,唐宋时是其大发展时期 ,元明以后 ,向着规范用法的方向发展。文章对AA式分成 4个语义类型进行讨论 ,而AABB式的结构复杂 ,则按不同的结构类型进行讨论。ABB式结构和语义类型都较复杂 ,则同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颜色形容词是<墨子>书中形容词的一个小类.本文通过对<墨子>颜色形容词作穷尽性的描写分析,试图从该书中颜色形容词的意义层次、使用状况、历史来源等方面探讨出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颜色形容词是《墨子》书中形容词的一个小类。本文通过对《墨子》颜色形容词作穷尽性的描写分析 ,试图从该书中颜色形容词的意义层次、使用状况、历史来源等方面探讨出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把"是"判断和"具有"判断看作是两种最基本的判断形式,"是"判断与形容词相关,而"具有"判断与名词相关,它们都源于亚里士多德主谓命题形式(S是P)中的"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既具有逻辑意义(作为系词"是"),又具有存在意义(作为动词"有"),它既与形容词相关,又与名词相关.然而,命题主谓理论的发展使形容词逐渐成为谓词域的核心形式,而名词等形式被忽视了,"是"的"具有"意义也丧失了,命题形式日益形容词化,命题语言成为形容词性语言,由此产生了许多所谓的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语言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形容词性的命题语言的批判,恢复和确立以名词为主要形式的日常语言的地位,从形容词性语言走向名词性语言.这一结果被胡塞尔称为"具有"判断的恢复和形容词名词化,是语言哲学的内在转向.  相似文献   

18.
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语法结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语音变化等角度全面总结了历年来有关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研究概况。不仅关注现代汉语层面上的研究状况,也关注对历史上形容词重叠的研究。不仅分析了形容词重叠语法方面的研究,也分析了语音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汉语形容词在超常运用中的修辞作用、量词用法、动词用法及艺术化用法.  相似文献   

20.
标记性(markedness)是语言中的对立、不对称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并且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在反义形容词词对的对立中,它体现得最为明显。文章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和阐释英语反义形容词词对的不对称现象,进而初步揭示语言中标记现象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