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6 毫秒
1.
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近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以往学术界也多有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从产生那天起也就面临着这样一个课题。值得肯定的是 ,经过清末到民国 ,我国已基本上完成了高等教育近代化 ,但这只是就“内容层面”和“制度层面”而言 ,而“理念层面”的近代化却相对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大学要想获得根本性的发展 ,其理念近代化的完成 ,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在大学里相对充分的实现 ,将是其发展中一个不可超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传统观点,西方差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因其宗教与政治目的而不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源流。本文认为:教会大学为其生存与发展计,必须面向中国而解决它所面临的两大矛盾与冲突:即中西文化心理之间,教会大学政治目的与其教育内在规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由于历史的合力作用,解决的结果只能是前者以自由、平等、博爱、科学与爱国主义溶为一体;而后者之政治目的却不断为其教育内在规律所冲淡和排挤。因此,教会大学被迫性的自觉和不自觉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推进工具,从而也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源流和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其实就是一场近(现)代化史。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方面的近代化,但最关键是人的近代化。要培养"现代人",现代教育是基础。现代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大学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教师。这个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结构是能否让他们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清华大学具有一种特别的地位,因此,以清华为中心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考察,是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化历史的一个极佳窗口。  相似文献   

4.
北洋大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先河,堪称后起各大学之典范,为国育才,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资送留学生,谱写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战略是对高等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创新,打破了传统重点大学建设较为固化的生态格局,将极大解放和发展高等教育生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部省合建”政策是中国支持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双一流”战略在特定范围的延伸。“部省合建”高校作为中西部高等院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双一流”战略引领下,“部省合建”高校应认真分析自身现状,抓住发展机遇,明确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及国家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华相继创办了一批教会大学,传播和实践近代西方文化,力图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但在客观上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衔接,顺应了近代中国变法维新和社会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要求,引进了近代西方新兴的教育模式,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提供了样板和推动力,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之先河,刺激了中国新式公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早期现代化、人才培养及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自律的主体是大学,就像道德自律的主体是人一样。从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角度探究大学自律,一方面大学在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作用下通过自律使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保留了相对的独立性,即走出“象牙塔”又超越“象牙塔”,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着“为之服务”与“受制约”,让大学从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达到引导与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在高等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下通过自律来探求与遵循个人发展、成才的规律以及正确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让大学实现“使人成人”的完美目标。而自律最终使大学做到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统一,使大学在不断自省吾身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是近20年来中国政府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三大战略举措.这些重大战略改革,吹响了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号角,加快了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特殊性和中国现实的体制内环境,又决定了中国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国家意志与大学精神、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坚持国家意志与大学精神的和谐统一、政府指导和大学自治的有机统一以及外在借鉴与内在塑造的辩证统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之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大学”,特指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以来,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进程中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中国“新大学”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以“城市大学”为其先声;发展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以90年代中期以来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为其圭臬。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中国“新大学”的未来将呈现出致力于内涵提升、构建区域性合作联盟、校地互动合作、建设应用型品牌大学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尽管将内发而迟滞的中国近代化之路置于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但中国内部各系统的稳定性与惯性却仍抵抗着外部的强力催化.因此,在19世纪后半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对西方近代化的学习基本限于技术层面.不过,由于中国旧有制度所引发的内生性矛盾难以自解,国人对近代化的渴求乃逐步由基层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开始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各层次的实际操作,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与发展即是这一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美国联邦《高等教育法》立法40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元月,美国联邦《高等教育法》完成了第八次修订,走过了40年的立法里程.《高等教育法》及其建立的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和教育机构资助体系,引领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和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回顾美国《高等教育法》40年的立法历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 ,它与社会现代化有何差异 ,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 ,都是目前人们较为困惑的。张应强教授的著作《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一书对这些问题作了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通过培养在“仁”“智”诸方面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文章梳理了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演变,阐述了和谐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它积极介绍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传播西方教育大家思想,为中国教育界开辟了一条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的重要渠道。《新教育》对近代西方教育的成功传播,对国人了解研究近代西方教育,加速中国近代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新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教育的重要窗口,与其办刊宗旨的贯彻与坚守、汇聚超强的编辑队伍、传播形式上的多样性等办刊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分类主题词表》是“建立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络检索系统的研究”课题所研究并采用的《分类主题词》一体化表。将本表与《中图法》高等教育类目进行比较,并阐述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美国社区学院、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和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三种办学模式为例,总结了三国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已初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对完整的结构格局,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为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努力建立与西部经济社会相协调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模式,才能达到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多渠道的筹措体制和探究、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广辟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戊戌前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东渐实质上是一个近代中西政治法律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思想启蒙的过程。在“西法东渐”过程中,戊戌前后处于转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独特的作用,对推动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本理念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文化取向,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然而,这种借鉴不应是文化帝国主义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而应是文化博弈理念下的主动扬弃。只有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观照之下形成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本理念形态,即形成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最优化的空间嬗变形态,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