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竹林七贤"的主要人物和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嵇康的玄学思想是丰富的、多面的,其本质是"外道而内儒",但是又外不甘于道、内不甘于儒;其玄学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智慧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长生不老的养生思想,以及"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等。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友”事贾谧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西晋“二十四友”谄事贾谧之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西晋惠帝昏庸,致使贾后专权,贾谧权过人主。受当时政治环境、仕进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儒家、道教、玄学及“竹林七贤”生存方式、生活作风的影响,“二十四友”为了生存不得不谄事贾谧,贾谧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和扩大自己的声望,亦要笼络一批名士为己摇旗呐喊,这样彼此互相利用  相似文献   

3.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11,32(12):56-62
王戎在魏晋之际文化性格的变异,反映了玄学思潮在这一时期放弃了正始、竹林时期士人探寻社会正义理想转而追求个人自由逍遥的变化。这一时代精神的变化,影响了未来西晋元康贵"无"派玄学的思想底色。王戎对西晋元康玄学的贡献,一是首次将儒、道思想要点概括为"名教"与"自然"两个范畴,并探讨两者异同,点明了魏晋玄学的学术主题;二是扶植了元康名士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两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族——琅琊王氏崛起的关键人物。该家族在玄风南渡后的特殊地位与影响,使王戎被东晋士族社会追忆为"竹林七贤"之一。  相似文献   

4.
竹林七贤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相互间有着错综的交往,但却不是一个目标一致的政治集团。他们在政治心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山涛、王戎基本上遵守了传统上不同类型的士大夫的处世哲学。而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则成为与传统的官方统治思想对立的新思想的代表,他们激烈地对旧传统进行理性的批判,力图寻求理想的社会模式。然而,魏晋之际对传统的批判并没有使中国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向秀在政治上、思想上对专制王权的屈服和妥协,则表现了玄学思潮向旧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玄学本末、有无之辨对文学本源、本质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议”,到魏晋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清谈”,通过对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等抽象议题的论辩,把儒、道两家思想糅合起来,铸造了一套以本末,有无之辨为核心内容的思辨哲学体系,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新学”的玄学。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形式,抛弃了两汉经学的庸俗内容,把“自然”与“名教”统一起来,给当时的思想领域带来一片生机,于是便很快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由中共河南省修武县委、修武县人民政府主办,《申州学刊》杂志社、《寻根》杂志社协办的首届“中国·修武云台山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于2006午10月28日至31日在河南修武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台湾政治大学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的代表,汇集在风光旖旎的云台山下,高情清论。与会者围绕竹林七贤与魏晋社会、政治、玄学、文学、世风,竹林七贤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的遗迹以及如何借助竹林…  相似文献   

7.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代(公元220—420年)的主要哲学思潮.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幽深微妙的意思.扬雄的著作称为《太玄》.魏晋时代的一些思想家推崇《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三玄”.“三玄”是玄学的经典.当时的玄学家多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当时出现这种思潮是有政治原因和思想原因的.一、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探讨玄学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我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是儒学思想,不是玄学思想;《原道》中的“道”是儒家之“道”,不是玄学家所说之“道”。但刘勰又以“通变”、“日新”的革新观对玄学采取了慎重的态度,既有某些汲取和肯定,也有某些排斥和非难。所以,《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既不是孔子的原始儒学思想,也不是两汉的今古文经学思想,而是魏晋以降经过加工、补缀、渗融而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郭象是魏晋南北朝玄学的代表,其玄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庄子注》中,而且体现在九条《论语体略》中.郭象《论语体略》九条包含有以“性”、“情”注“德”、“政”、“礼”的思想,“因循”思想和“与众玄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每一次哲学的变革,必然引起美学的变革。魏晋六朝文论的崛起,无疑和当时思想的解放和玄学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后,玄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玄学的“言象意道”“形神”“本末”“质用”“有无”“一多”“情性”“气”“自然”等理论,后来逐步转化为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当然同样的概念,在玄学和美学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玄学对美学的影响以及两者之联系与差异。魏晋玄学的“言不尽意”论发展成美学上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前者认为语言有局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思想意识;后者则主张努力转化语言的局限性,使有限的语言能表达不尽的情韵。两者差异很明显,但后者又确发韧于前者。本文试图就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这一论题,从玄学和美学的交叉点去探讨“言不尽意”论如何从玄学向美学转化,以此窥见玄学影响美学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魏晋风度与服饰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时代,玄风炽盛,礼教衰微,玄学冲破儒家的禁锢,越名教而任自然,人们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一种潇洒脱俗的“通脱”,在精神上追求一种潇洒飘逸的精神,这就是论者所津津乐道的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充分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自然也体现在当时人们的饮食、歇宿、行旅、玩乐等等方面。以上诸端,五四以后诸家已多有论述;以下且对魏晋服饰境界,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魏晋以后,文学创作因受玄学影响而大开眼界,文学家受新宇宙观指导,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较以往深入得多,从而对文学的功用、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更为深刻。玄学发生于魏正始年间,此前有它酝酿准备的过程。汉末黄老刑名思想流行是为玄学的前奏。建安文学明显受黄老思想影响。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气”论,即与黄老思想有关。“气”指先天气禀,是受道家气禀论的启发。刘劭《人物志》说:“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九征》)“元一”即元气,“阴阳”为阴阳二气,  相似文献   

13.
孙光 《北方论丛》2005,(4):67-73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他们通过各自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卢旭 《船山学刊》2011,(2):110-113
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经董仲舒改造的汉代新儒学曲折地彰显出道家基质。魏晋之际,儒道互济、阴阳表里。作为“竹林玄学”的领袖,阮籍“由儒入道”,以儒道价值认同的进路通达玄学;嵇康“非儒弘道”,以重估儒家价值的进路展开其玄学思想理路。阮籍与嵇康殊途同归的哲学进路折射出魏晋玄学生发于先秦以降儒道互济的思想理路。  相似文献   

15.
魏晋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其思维方式也有区别。但是,从哲学内涵上考察,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释,贯通了儒道融合的内在理路,构成了与经学的理论联系;而且以“易”为核心的思想交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本体、以“名教”为核心的价值判断,也使玄学与经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哲学和思想上的同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是继汉末“建安七子”之后出现的又一著名文人集团,但是,关于“竹林七贤”的一些关键问题,迄今并未弄清。限于资料的不足,本文不拟作系统的论述,仅就“竹林七贤”的称名问题略述管见,以期得到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东晋的重玄学 ,至唐代而趋于鼎盛。基于重玄学破对待、求自由的意趣 ,唐代道教重玄学的总体走势是在重玄双遣理路下解构“道”本体 ,继而经过对新的本体的几番探求后建立起“心”本体。解构“道”体 ,以初唐的成玄英为代表 ,他对重玄学的内涵有最深刻的界说 ,适用重玄精神也最为痛快淋漓。解构道体是重玄精神贯彻的必然结果 ,但本体的解构在道教修为实践上也有其危险 ,于是盛唐的王玄览等开始集中探求新的道体 ,以求为道徒们重新树立起修为之本。然而新道体的建构终未能在理论上获得成功 ,取而代之的是对“心”本体的建构。重建“心”本体的思想 ,主要体现在晚唐重玄学著作《大道论》和《三论元旨》中。从道本体的解构 ,到心本体的重建 ,是唐代道教重玄学发展的主线 ,这一理论演化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道教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8.
“竹林七贤”中其他五贤对竹林精神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林七贤”中其他五贤对竹林精神的贡献●罗筠筠阮籍、嵇康是魏晋时“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们写下了较多的诗文、著作,不仅在当时的影响较大,且后人对他们的研究也比较多。从系统研究的观点看,其他五贤(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作为“竹林七贤”的成员,...  相似文献   

19.
秦跃宇 《兰州学刊》2006,(10):67-70
向秀融合儒道的本体论哲学,是当时学术思想领域正始玄学向元康玄学过渡的关键。他从相信正始玄学贵“无”本体论开始,到超越“以无为本”,提出“自生”、“自化”学说,以性分自足的逍遥义实现名教与自然合一。道家思想经过向秀改造能够更加和谐地与儒家精神兼容,从而为郭象玄学解决内圣外王、游外冥内奠定了理论基础。向秀重新审视“名教”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政治实践都与众不同,他兼治儒道的理论创见和成就,也是其与山涛、王戎等入世的名士人格同中见异之处。  相似文献   

20.
道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化与整合已经积聚了一股强大的发展生机 ,而“重玄学”的出现正是道教在义理上臻于成熟的表现。重玄学宗源于东晋 ,大盛于隋唐。以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为代表的唐代重玄学者本着破滞去碍的精神 ,对道教的根本义理与修持理论作了深入的探索。从本体论上来考察 ,他们的探索历程是一个解构并重建本体的过程 ,即在解构“道”本体的基础上探求新的本体 ,继而建立起“心”本体的过程。一、道体的解构重玄学作为道教 (道家 )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老子》思想历史地演进至某个时期的反映 ,它在形式上以《老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