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互桂 《船山学刊》2009,(3):201-204
现实表明,信息技术的发明只是知识女性解放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信息化并没有导致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变化,女性地位在信息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信息化仅仅是社会转型期的局部特征。女性解放任重道远,要逐步提高女性的地位,既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也需要女性自我进取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众多中国近代思想家都探讨了中国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虽然并没形成系统的论述,但主要是从时代发展的趋势、天赋人权的体现和民族发展的要求三个方面来探讨的。本文通过从中国近代思想中撷取归纳对中国女性解放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来回顾综述那些推动中国女性解放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只有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才能改变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的男性统治的特征。本文着重从知识、教育、网络、反思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从而论证了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可以更有效地解放自身、追求平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从其一开始便“听将令”而盲从于男权话语的思想启蒙:它先是追求婚恋自由,接下来主张职业女性,再后来又倡导革命女性.新女性形象几乎完全是按照男权意志的主观想象,去随意调整自己必须去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都只是以消泯自身性别的“解放”要求,去无条件地臣服于男权话语的政治诉求.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虽然反映了女性解放的心灵呐喊,同时也揭示了她们自觉皈依的思想矛盾,这种奇特现象无疑寓意着众多耐人寻味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哲学的立场,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观,提出反省性的思考,以尝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为消除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所做出的努力给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是较早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描写男女之间性的冲动和欲望的表达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的都市(大多是围绕大上海这个都市)小说中对性爱这一主题的广泛涉及,重在揭露都市人的生存处境和生活方式,以及在历史遗留下的男权思想下女性如何求得自身的发展解放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男女的真正的平等,从而走出了女性"私人化"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中共早期女性领导人的自身解放思想大多受过欧美女权的浸染,反对封建男权,强调女性与男性一样的作为平等的“人”的权利。但由于在五四前后世界各国对华的态度变化与国内民族主义高涨的语境下,尤其受中共男性领导人的影响,她们逐渐抛弃了昔日的女权思想,接受了苏俄革命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性别(Gender)、反对父权制(Patriarchy)的性别斗争是女权主义的基本观点;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性别与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20世纪60 年代至7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中各流派女权主义争论的焦点。究竟如何定义女性的阶级? 女性能否形成一个阶级? 性别斗争、阶级斗争谁占首位? 激进女权主义(RadicalFem inism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MarxistFem inism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SocialistFem inism )都有各不相同的立场和观点。本文将主要考察产生于上述每一种理论流派的相关论点并加以简要评价,借用著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朱丽叶·米切尔(JulierMitchell)的名言,本文目的是:“提出女权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思潮经历过"五四"高涨期、20年代反思期、30年代转型期等不同阶段."五四"高涨期涌现的女作家致力于探求社会公共问题,进入反思期转向女性自我的意义追问,争取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但她们发现女性问题不仅仅是女性与男性的问题,而且还是女性与社会的问题,要想真正获得女性解放,必须要使社会解放,她们不约而同地与革命进行了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0.
将妇女解放纳入个人主义话语并纳入社会解放工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劳,大大推进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实践,带来社会普遍意识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转变。然而从女性的处境看,追求公共领域的男女平等,使女性面临比男子更繁重的责任,致使"解放"的实践,常常变成超负荷困境。"个人"与"女人"的冲突,成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女性解放中一个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对当代女作家徐坤的小说<厨房>的解读中,分析当代中国女性解放面临的家庭困境和社会困境,探讨了解决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矛盾冲突的出路,认为女性解放最理想和最终的出路是男女两性共同建构平等和谐的两性世界.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核心就是以社会服务为载体的各供给主体间伙伴关系的建构。社会服务伙伴关系在社会不同治理阶段和类型下经历了从“自发式伙伴”到“制度式伙伴”再到“网络式伙伴”的嬗变,这也是社会治理体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阶段,伙伴关系的本土化具有其合理内核,但运行过程中也表现出本土化困境。分析社会服务伙伴关系的进化,从国情出发,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治理之道,对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继中 《天府新论》2001,(5):68-71,88
"知人论世"是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它将作品、人、社会视为相关的三要素,有其合理性.近百年来西方许多文学史模式都是嫁接在此传统模式之上的,从文学观念到撰写方法,经过不断地改造、整合、认同,二元对立模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14.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中国艺术美学基本问题的相关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框架,是21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创新的基本问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上,我国出现了后二元对立和前二元对立两种超越模式,后一种超越模式主要源于海德格尔终极构成的境域论思路。按照这种划分,我国学者过去讨论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基本思路仍然属于在二元对立基础上加以整合的后二元对立框架,尚未达到在二元对立发生之先敞开的前二元对立的境域论高度。其实,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探讨的恰恰可能是前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的前二元对立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基本思想具有会通之处,这种会通探索拉开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当代转换的深层帷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寻求救国良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将妇女解放视为民族解放的一部分.他们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女性问题,从社会制度、阶级、经济结构、劳动分工等角度指出女性受压迫的社会根源,提出消灭私有制、废除封建礼教、变革经济基础、改变分配方式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民主精神、法治思想、独立意识融入马克思主义女性观,丰富了女性思想理论,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女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撰写文章、演讲宣传、支持妇运等社会实践,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解放运动.他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当代女性主义者思考女性未来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试论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美珠 《兰州学刊》2004,(6):62-63,93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分工理论、异化与资本理论、政治解放、人类解放与女性解放关系理论的解读,揭示蕴含其中的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政治纲领与政治策略,而在于它为女性解放提出了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意义不仅仅展现在政治层面,更是展现在具有恒久意义的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7.
吉登斯的努力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华 《学术论坛》2001,(5):131-134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建构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进而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解决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问题.本文试图理清结构化理论的基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香港社会服务供给多元化的历程、构成和制度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香港的实现路径是政府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结成公私伙伴合作关系,通过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连接企业和公民,形成社会服务供给多元化格局。香港的实践对广东省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伙伴关系是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或共同事业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中国先后与诸多国家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起不同定位的伙伴关系。实施伙伴关系战略为中国的崛起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加强中国与伙伴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这一战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当前所实施的伙伴关系战略不足以应对未来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与时俱进,拓展和深化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据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具体化伙伴关系定位表述,与其他战略对接,打造命运共同体,让伙伴关系战略在外交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韦春晓 《理论界》2009,(10):85-86
本文从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美学观点开始,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现象学和符号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对美的辩证内涵,艺术的状态和审美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割析,并试图强调美和艺术的个别性不应被淹没在形而上学的概括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