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的审美历程,总是由发现、认识、欣赏自然美开始,进而通过艺术再现自然美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自然审美和摹写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美摹写的经验。本文结合自然审美的艺术实践,介绍了一些自然美摹写的典型方法。  相似文献   

2.
这一篇着重从方法论上阐述自然审美,为人们欣赏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自然美现象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这些论述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人们长期自然审美实践的经验归纳。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画创作的重要范畴,与自然美的欣赏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联系自然审美与创作中的实际,来阐明审美意境具体、生动的特征,以说明自然审美不应停留于浅尝辄止的浅层次,而应进入审美意境的深层次。  相似文献   

4.
自然美是丰富多彩、广袤无边,而又不断生存、不断发展的。人们欣赏自然美,往往把自然美划分为不同的景观来进行。本文阐释了什么是自然景观以及景与观的辩证联系。还具体阐释了诸种景观的审美特征,并包孕了景观审美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借鉴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经验,联系自然美欣赏、反映和创造的实际,论述了自然美的实质及自然审美中客沐与主体的辩证组合和双向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自然审美的心理特点是全身心的观照、直观的联觉、伴有强烈的情感活动和浮想联翩的想象活动;它以感性直观为特点,但同时有理性的渗透;理性的因素是与感知、情感、表象、联想等审美心理因素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是包孕在感性中的理性。除此之外,还有顿悟、幻觉的产生。审美心理活动的结果是审美表象,它由视觉选择而来,是对客观景物的能动反映。审美心境在自然美欣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移情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移情可以重现原文的美感与情感,提高译作的质量。对文本的透彻理解是译者移情的前提;排除理解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及审美障碍是译者移情的重要途径。翻译审美之移情是翻译的主体化移情,是对客体的目的化重构。  相似文献   

8.
《花间集》的雅俗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间集》是雅俗文学相结合的范本 ,具有雅俗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 ,从当时的创作活动来看 ,《花间集》作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唱本 ,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文学 ,是当时世俗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 ;另一方面 ,《花间集》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则属于雅文学的范畴。因此 ,我们应该从雅俗两个文学角度去发掘其文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花间集》是雅俗文学相结合的范本,具有雅俗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当时的创作活动来看,《花间集》作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唱本,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文学,是当时世俗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另一方面,《花间集》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则属于雅文学的范畴。因此,我们应该从雅俗两个文学角度去发掘其文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史记》《汉书》的对比研究中,行文风格的对比被视为重点。文章通过两部典籍同篇同句的对比,从表达的人称及语言的典雅两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行文上雅俗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严昭柱同志的《自然美论》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全面深入地从理论上论述了自然美的根源、本质与规律。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美的专著,为我们揭开自然美的奥秘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公认有三大美学流派:朱光潜美学、蔡仪美学和李泽厚美学。在一系列美学问题上,他们彼此曾有过激烈的论争。从本质上看,他们的论争可归结为美的本质的分歧,而分歧的焦点正集中在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作为人的庄子,怎么能体会出从容出游于水中的鱼的快乐?作为无感情的物的鱼,又怎么会被人认为具有从容出游于水的快乐?毫无疑问,这是移情作用.也就是人(庄子)把自己的情感(乐)投射到物(鱼)中去,情感与对象合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移情说的主要代表里普斯曾反复论证,审美体验所得的快感是对自我的欣赏,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  相似文献   

13.
中国禅宗继承印度空观学派的观点,认为一切现象都没有"自性",因此把一切现象包括自然万物都看"空",但这种"空"并非"无记空",而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自然万物虽然没有"自性",但禅师们却可以"即烦恼而菩提",通过自然万物而得契真如,因此自然万物对禅师而言实际上也是达到"涅槃"境界的一种"机缘"。这种机缘具有绝对的个体性、不可重复性和顿然性,禅师们通过机缘达到的境界,既是一种禅的境界,也是一种审美的境界,禅师们的自然审美因而得以产生。禅师们为了表达对禅的领悟,或者接引学人弟子而不得不作的"绕路说禅",从客观上则成为了禅师们得契真如、了悟禅境后自由自在、无所依傍的心灵跃动,以及对这种心灵跃动的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和美学的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显著特点,就是较早地出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描绘。作为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呈现出素雅、妩媚、秀美的风采和生气盎然的景象,使人们留连忘返,惊叹不已。(一)周人通过劳动实践感受自然物之美。人的物质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变换的关系,这种物质变换过程是通过有意识的合目的的人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其文辞之美历来为人称道,在修辞上它始终遵循着一定的审美向度与标准,尤其体现在自然美和传神美两个向度上。自然美是一种素朴之美,集中表现为两点:修辞的个性化之美、文学语言的雅俗之美;传神美是一种“风韵”、一种审美情趣本真样态的外在传达,它集中表现为描摹人物的形象之美与刻画事物的情趣之美。这些内在的审美向度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情感、注意力与想象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美感需求,丰富了《世说新语》的修辞实践,使之成为修辞艺术荟萃的海洋。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哲学背景,唤起了魏晋士人的审美自觉,使魏晋士人对自然审美的欣赏走向神、情、气、韵的深处。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隐逸意识与悲情意识的审美载体。  相似文献   

17.
<正> 《九歌》是屈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独具一格和具有特殊内容的抒情歌集。它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祀神歌舞创作而成的。有人认为它代表了屈原期创作的艺术高峰,这不为妄评。由屈原加工创作的《九歌》几千年来能吸引历代者反复吟诵,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这是有共根本原因的。《九歌》不仅仅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以其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取得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有其一定的贡献,犹如璀璨珍珠一样吸引着后世人们去欣赏它,探索它。我认为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8.
先秦至两汉是中华鹤审美欣赏的奠基阶段,时人集中欣赏鹤的外在形式美因素:其形、其色与其声。魏晋则是中华鹤审美欣赏的拓展期。本时期相关诗文表明时人开辟了鹤审美欣赏的三条路线:以鹤的形象传达道教长寿与成仙观念的仙化之路,以鹤的形象表达士大夫精英阶层社会与文化优越感及精致化审美趣味的雅化之路,以及设身处地地体验野生鹤族被驯化,失去自由悲剧命运的同情式关注之路。立足现代社会对鹤的了解,时人尚未形成对鹤生物习性的完善认识,仅及长寿一项且高度夸张。其对鹤的仙化与雅化之路是以自然对象表达人类的人文观念趣味,存在着严重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不利于培育人们客观、独立地欣赏自然自身之美的态度。其同情式关注自然之路乃本时期值得珍视的审美遗产,客观上符合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客观地欣赏自然、真诚地尊重自然之理念。  相似文献   

19.
鸟类是<诗经>自然审美的重要内容.<诗经>显示:先秦时代人们已能从声音、色彩、形态方面对鸟类作形式美观照,对鸟类的生活习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对鸟起人生之情,以鸟为抒情之具,说明时人自然审美已从生理快感飞跃到心理快感,从中可见先秦审美意识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宋代雅俗文学观》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由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凌郁之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