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着马克思历史活动的不同主题,萌芽时期表现为对人民贫苦的现实关注、初步形成时期包含着对人的解放问题的不懈探索、成熟时期显示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根源,解决贫困问题的必要前提、根本途径、最终目标,它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整体。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启示我们在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通过深入工人实际并进行理论研究后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其主要包括对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以及思想上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给无产阶级造成的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贫困。同时,马克思还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加剧,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积累就是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无产阶级陷入贫困有其复杂的生产力根源、制度性根源和社会性根源,科学阐释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有机统一、财富增加与贫困积累正向生长、物质贫困与精神贫瘠同频共振等构成贫困的典型样态。纵使时代变化发展,马克思贫困理论依旧焕发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现实解释力。在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诚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脱贫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脱贫给予科学的制度体系;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脱贫灌注强劲的混合动力。  相似文献   

4.
姚建平 《人文杂志》2005,(3):133-13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正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另一面,即亚贫困问题。亚贫困群体的消费生活方式与贫困群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城市亚贫困的产生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密切相关,亚贫困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社会整体观出发,对政治与社会关系作了哲学阐述.他批判了一个普鲁士人即卢格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导致以政治理智蒙蔽社会本能,无法认识到社会贫困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为无产阶级找到了消除贫困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他进而独特地阐释政治国家要消灭贫困,那它就应该消灭无产阶级这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从而消灭这个社会和作为它的产物的政治国家自身,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马克思在关注工人阶级及社会的弱势群体的贫困之中,形成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以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哲学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最终根源在于私有制,市场机制将由私有制所带来的初始不平等进一步放大,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使机器排挤工人,是工人贫困的直接导火索。针对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解决工人贫困的方法应该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市场经济,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对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有一个发展,重新认识私有制、市场经济、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张德元在《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上发表如题文章指出,当前农村的贫困正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与重视,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农村贫困蔓延,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研究焦点。然而人们在研究农民贫困问题时,更加关注的是农民的收入贫困,而忽视了农村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这一事实。他认为,农民收入贫困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正是农村人文贫困加剧了农民收入贫困,体制障碍才是农村贫困的根源,即农村的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农村的制度"贫困"更重于经济贫困。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秦国伟 《理论界》2010,(4):166-167
运用可行能力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看待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要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结合,其能力贫困亦需要与社会机会相结合而看待并相结合而解决。任何绝对化的、孤立的视角都是不可取的。阿玛蒂亚·森所提倡的建构性的自由和工具性的自由都是审视社会性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自耕农的贫困始终是困扰北魏政权的重要问题。北魏自耕农来源的多元化与致贫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北魏自耕农负担不断加重。北魏自耕农的贫困与贫富差距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北魏制度设计的缺陷。北魏政权为防止自耕农贫困而采取的赋税蠲免、灾伤赈济以及税率调控等措施仅是头痛医头之举,并未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自耕农的贫困。这最终导致了北魏的衰亡。  相似文献   

10.
农民贫困的制度滞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涛 《人文杂志》2004,(1):186-191
在从理论上分析了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制度滞后的基础上 ,对制约农民贫困的主要滞后制度进行了考察 ,认为农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税费制度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滞后是造成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解决农民贫困的制度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就业援助和激励是政府对弱势群体就业实行专项援助和激发鼓励的社会政策或制度安排.促进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就业历来是贫困救助的基本方案;引入和推进工作福利制是当代贫困救助制度体系改革的重点.在我国现行的贫困救助制度体系中,因就业激励和援助制度缺失,有劳动能力者依靠生活救助的现象突出.面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建立生存保障与就业激励有效衔接机制,为其劳动就业给予必要的手段、机会和能力性援助,应是我国贫困救助制度优化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帮扶教育,是解决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帮扶教育,要与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及和谐校园建设同步实施相互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帮扶教育,只有在国家、社会、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贫困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毕生的关怀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运作下的人的处境和命运,这也是我们分析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主要着眼点: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视角,以"从后思索法"为处理原则来考察马克思理论中制度与人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制度伦理视角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诊断以及对其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出路。  相似文献   

14.
周露平 《学术界》2024,(2):31-40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与终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思想与其他思想的本质区别。纵观马克思思想,反贫困议题深嵌人类解放考察之中,共同建构了现代性批判的双重内容。就问题的起源来讲,现代性解放作为现代资产阶级话语,彰显出反抗传统封建社会的基本诉求与斗争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问题在于,资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诉求与归宿,却导致了庞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现实。就解决的效果而言,现代贫困问题的顽疾直接证实,资本主义运动并非人类解放的最终前景。故需以反贫困为视角剖析四对贫困内容,重新思考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农民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贫困的根源不是源于农村和城乡之间内在的经济基础差异,而是源于凌驾于农村和城乡物质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源于产权制度的缺失、结构制度的差异、保障制度的偏颇、财政制度的歧视、法律制度的失灵、传统文化制度的禁锢。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出路在于—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加强城市贫困监测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鸿 《学术探索》2003,(1):79-82
城市贫困监测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 ,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主要任务是定期测算城市贫困标准、进行贫困描述及监督并评价城市扶贫政策与措施。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监测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应逐步确立包括组织制度、经费制度、运作制度和信息制度等在内的贫困监测的整体制度 ,是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监测工作乃至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发展性贫困及破解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扶贫成就与矛盾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的扶贫存在着对象过窄、指向模糊、层次过低、脱贫不稳和依赖过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在区分生存贫困与发展性贫困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的提升、市场机制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等方面措施的实施,才能破解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贫困的制度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讨论城市贫困的制度“思维”,并特别关注贫困是如何被制度这样一套象征体系所“思考”、定义、记忆和遗忘,以及进行制度再生产甚至将贫困“制度化”的。所谓制度性贫困,主要表现为因缺乏制度保障和支持的制度匮乏和不合理制度产生的制度剥夺而导致的贫困现象,包括诸如不合理的下岗政策、拆迁规定、养老规定、医疗保险规定、就业规定、打工子女入学规定、对弱势群体不利的政策规定条文和实施过程、城乡人口待遇上的不平等政策和规定、对某些身体疾病的不合理规定等。制度是一种集体现象,当制度变成少数人的思想或牟利工具,不能为集体所共享,制度的本来公共意义和存在基础就会消失,形成不平等的“虚制度”。这种虚制度不但无法完成公共制度本来的集体性功能,反而会“遗忘”和排斥弱势的群体,进而不合理地去“思维”贫困,导致社会的集体不和谐。  相似文献   

19.
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针对各种历史非决定论的诘难,人们在捍卫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时,实际上又使原本不贫困的马克思历史决定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决定论的贫困”,即在辩护中,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被抽离了具体的生成过程、历史的丰富性和本体论承蕴而沦落为充满谱系风险、抽象思辨和现象学直观的贫困.  相似文献   

20.
王欢  宿茹萍 《理论界》2013,(7):104-106
二战后关于西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即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生产力决定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以上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即马克思的自我解释和对马克思的外部评价。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读文本,但有一点是共识的,即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不在于他的科学预测,而是他的思辨方法和人文诉求具有不可磨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