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 ,中国社会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这一体制转轨过程中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社会的文化困惑与选择张静蓉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双重的转型时期,既要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又要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完成这两种不同内涵的转型,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颇为罕见的现象,然...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马启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逐步开始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性过渡和转型。随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这种转型的速度和规模将进...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的社会控制论纲吴光,张敏杰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以往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急剧转变,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种种社会失范、越轨现象的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根据社会冲突理论的一些基本命题,借助于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对我国现阶段劳动争议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在我国由传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中国家、用人单位( 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日益分化,矛盾和冲突成为客观的事实;目前劳动争议的特征主要是无序,即劳动争议的非制度化和低组织化,这种劳动争议的无序状态有可能造成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的后果;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制度化、组织化的新型劳动关系体系,将有助于实现社会冲突的正功能,推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社会的八大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变动时期。这一变动的起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终点则将是整个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告别了对原体制修补、改良的阶段,也意味着中国社会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型的实质,是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型的内容,包含着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深刻转变,其中既有从传统到现代的一般共性,也有中国原体制造成的自身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 ,在经济上表现为由传统自然经济 (包括它的变形———计划经济 )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社会组织形式上表现为由传统共同体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型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由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 ;在文化观念上表现为由传统的专制———奴性文化向现代的民主———自主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现代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同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共同体社会相比给个人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机会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企业转轨变型理论的提出,我国大致开始于八十年代初,亦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那时候,全国大约四十万个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大部份开始了转型,即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生产型一般属于小生产的自然经济范畴,而生产经营型却和市场经济紧密相连。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转型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9.
更新传统价值观念构建新时期价值体系原花香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个巨大的社会变革。它正在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间对包括价值观念在内的思想领域的影响更为突出。目前,人们对十多年来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由...  相似文献   

10.
兰敏 《南方论刊》2014,(7):31-32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目前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我国还处在这个转型期内。在这一特殊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状态。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以及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政府形象,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有制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赵志浩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非常深刻地触及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而且极其广泛地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革与建设王永昌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以确立完善,这使我国社会开始真正步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整个社会主活正经历着空前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导向王琪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时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社会各领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引起社会全方位的变革。道德价值导向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震荡。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研究杨军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伴随着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渡,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具影响力的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的重新定位,及政府职...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为时不短的转型历程,这是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始终在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一是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从经验向理性和法制的转型;二是人自身的现代化。社会主导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建.社会活动主体从自在向自为,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 这两个层面相互交织,构成统一的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在这其中,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式的人自身的现代化决不是简单的从属现象,相反,它是现代化的最深层的内涵,它将在根本…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成为社会结构转型性发展的主要标志,政治发展如何参与社会结构的转型性发展,政治体制是否面临着一个转型的历史性任务,完成由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的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10位来自政治学界的中青年学者,以“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为题,围绕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展开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相信会有助于推动此一问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解决十大问题迟树功,郑立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传统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主要面临着一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逐步确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就是把宏观经济调控与社会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强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然而,在由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真正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宏观调控体系,还是一个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  相似文献   

19.
培育社会主义市场农业主体意识王海传,李士国,宁志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必须把世世代代束缚在小块土地上从事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生产的农民纳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使他们真正成为驾驭市场农业的主体。这里,体制的转轨固然重...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信用关系的形成和深化过程。信用的发达和信用体系的完善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与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政府管理与决策效率的必由之路。但多年来,我国信用缺失现象非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不讲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00多亿元,非经济领域的信用缺失影响就更大了。一、信用缺失的经济社会根源历史积淀和社会体制约束导致我国信用基础脆弱、信用观念淡薄。我国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封建社会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组织之间没有发生信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