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生存愿望”可推迟死亡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一位病人即将离开人世时,他留恋着某位亲人,特别是外地的儿女,于是他努力而艰难地维持微弱的呼吸,直到他日夜思念的儿女赶到身边,亲切地呼唤他时,才安详地闭上眼睛,这就是“生存愿望”的奇特作用。美国加州大学的两位...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13,(3):59
他是一位军工老战士,深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他是一位腰椎病人,52岁时,曾经腰疼、腿疼、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寻医无数……他是一位腰突病人的"解放者",是千万腰突病人口口相传的"大救星",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腰突治疗器之父"冯国柱。  相似文献   

3.
生存与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降落在世界上就开始面对的事情,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状态。那么,川端康成作为文学界有影响力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与死亡有关的主题故事,他对于死亡的描写是带着哀伤的基调,会害怕和恐惧,会流泪和难过,这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的历史背景是离不开的,就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年代和他个人的经历,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特有的美学观,那是他人生观的一种反映。因此,本文从黑色笔调构筑的黑色世界、黑色世界渲染的死亡之吻,黑色死亡背后的绚烂之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让我们探寻川端康成作品中有关死亡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六年前,他不幸患了癌症。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只想沿着祖国的边境线走一遍。善解人意的妻子给他买了一辆微型货车,帮助他实现此生的"最后一个梦想"。他四次驾车驰骋在辽阔的边境线上,总行程达4.7万公里。结果,倾注生命之血的"死亡旅行",最终使他奇迹般地战胜了癌魔!  相似文献   

5.
在家乡,他未曾伺候过父母、亲人,如今却整日陪伴病人。村里的算命先生说他阴气太盛要他远离病人,可他终日与高危病人朝夕相处。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他没有别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指“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人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区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区分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渡边淳一曾说"死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方法,是一个人为了能够强烈留下一种印象的方法"。爱情与死亡,无疑成为了渡边淳一最关注的两个视角,而他又是以超自然的笔法描写了爱情与婚姻,反映出他对"绝对的爱"的追求,甚至是对唯美死亡的热衷。  相似文献   

8.
万万 《现代交际》2005,(5):62-63
马丁是个出色的大夫,年轻的时候,马丁就靠这份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可越来越重的家庭负担使他的生活日渐窘迫。终于有一次,他收下了一位患者家属的钱,为他们安排入院,挤走了另一位病人。找到这一生财乏道的马丁不再拒绝患者的小费, 他的医术依旧高明,只不过对每位病人的悉心程度与小费的多少直接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京城名医郝万山讲过这样一段难忘的行医经历。他在同仁堂出诊,有一次碰到一个长期失眠的病人,一副憔悴不堪的样子。这个病人住在北京的大  相似文献   

10.
在环航世界的船上,一位医生邀我到甲板上喝咖啡。他说自己是专为癌症晚期病人做临终治疗的.业务非常饱满,有些病人直到死都没挂到他的号。  相似文献   

11.
上海有个陆幼青,因在网上发布了他的《死亡日记》而被人们谈论。一个人因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医生甚至还宣布了他大致的行期,这时候他想到要为自己的女儿留下一份礼物,于是就选择每天写点什么,这便是《死亡日记》的来历。敏感的湖南卫视没有放过这件事,也使我们得以在电视机前见到这位陆幼青,听听一个将死的人来谈谈死亡的话题。这个节目未免有点太残酷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精神病人,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每天都撑着一把黑伞蹲在房间的角落里,不吃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有一天,他有一个朋友,为了治疗他的病,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病人的旁边。过了很久,病人很奇怪地问:你也是蘑菇吗?朋友说:是啊,我也是一只蘑菇。过了一会儿,朋友拿出一个汉堡  相似文献   

13.
施琳莉 《现代交际》2013,(11):73-73,72
海明威终其一生都在探索死亡的真谛,这反映在他的大多数小说中。本文主要探讨了他小说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及其产生原因。通过认真分析他的文本,作者发现海明威的死亡不断探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好奇和模糊阶段、必然性阶段,困惑阶段。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海明威的死亡意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结局,而我们所说的死亡,还有一种身份的丧失,即作者是以一种代言体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在元代高压的文化政策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下,元代文人借助"他物"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诉求以死亡这一方式投影到元杂剧中。本文就分析作者是如何带着面具"死去",然后以他物的方式来达到自我意愿的表达和新生。  相似文献   

15.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黄疸)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世界》2010,(10):60-60
长期以来,很多身患绝症的老年病人,临床医疗都花费了昂贵的治疗费用。虽然延缓了死亡进程,但这种只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生活质量的倾向,既给病人带来了痛苦,也给家人带来了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7.
在环航世界的船上,一位外国医生邀我到甲板上喝咖啡。船在加勒比海域,幽蓝的海天一色,很容易让人陷入迷惘。他穿浅咖色的休闲风衣,但我依稀从他的头发中闻到药水的味道,觉得他的衣服是白色的。他说自己是专为癌症晚期病人做临终治疗的,业务非常饱和,有些病人直到死都没挂到他的号。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临终关怀,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按照规定,临终关怀医院不向病人提供治疗,主要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因此它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实行“安乐死”去加速病人的死亡。临终关怀强调对病人尊严的维护和情感的尊重,它体现人道的、社会的关怀,反映病人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使病人在亲人的温情中平静地结束生命。  相似文献   

19.
死神的叮嘱     
珍言 《伴侣(A版)》2008,(10):36-36
正吴平很害怕死亡,他心里想着:死亡是在前面呢?还是在后面呢?他想到:人总是在往前跑的时候死亡,例如飞机失事、车祸丧生。所有的动物也都是在往前逃命的时候,被捕杀的。从来没有动物是在后退时丧生,所以,死亡是从后面追赶的。  相似文献   

20.
开心五分钟     
《伴侣(A版)》2013,(5):61
正变聪明的药病人问道:"大夫,你能给我开一些可以变得聪明的药吗?"医生给了个处方,要他下个星期再来。一星期后,病人又来问:"大夫,我觉得自己没有变得比较聪明。"医生又开了同样的药,约他下星期再来。病人果然又依约而来了,他这次说":我知道自己没有变聪明,我只是想问问大夫,你给我的药是不是一般的糖。"医生答道:"你总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