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恒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22-23
在现实生活中,单纯把教师当作约束对象,借抓师德建设之机来限制、管束和惩治教师的现象,客观上是存在的。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主张,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具有现实针对性。本文认为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相似文献
2.
3.
“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突出强调的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人”是马克思研究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理论架构也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人学视域。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明晰阐释。重新研究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审视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其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舒丽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Z1):135-136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虽然生命教育从开始重视到发展有几十年的历程但还是有很多人生命意识淡薄,就连最近大学校园里都出现了多起自杀案件,一桩桩血淋淋的事件无不彰显了现在学校生命教育还是有所缺失,学生对生与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思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命运,与以往的思想家们有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不再把人看作“感性的、自我意识的人”,而“不仅把人看作自然的人,而且看作社会的人”,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正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有三种不同的命运,人的发展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人的价值是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体。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既是人的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第三种命运,在这一阶段,人的三重价值也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等增进了当代社会人们的自由,但同时也使社会的脆弱性增强,并演变为风险社会,这使安全成为人们的基本的伦理价值诉求。安全既是人的免于危险、没有恐惧的生活状态,是人的基本需要的反映,也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是人们对长期自由的信心。当代社会人们的安全需要实际上是个人对社会的伦理期盼,其实现机制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政府机制,其道德责任是提供制度和规则、保障人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侵害,并建立相应的行使这些职能的行政机关;二是市场机制,其道德责任是以交换和竞争使冲突非个人化,以便人们和平交往、相互学习,从而获得安全;三是公民社会机制,其道德责任是以其独特的功能来保证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作者指出,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潜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标志和最终目的;人的主体性则是生产力标准的内在灵魂;以人为本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始点,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终点,是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最起码、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人,人是以人为本的载体,确定人是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就不能回避探究人的问题,研究人的问题就必须正确分析以人为本的"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问题决定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性质,以人为本的现世品格就是以当代每一个中国公民为本。 相似文献
10.
《宣言》中人的解放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基本层次,正确理解该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科学地理解以人为本,要坚持马克思从具体的人出发的原则,获得对人的概念的正确理解,进而把实现人的价值,即把实现人的规范性价值和实体性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克服人的异化现象.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优越性,从根本上说也就在于它能够超越资本以利润为生命的固有局限,把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之表现的社会生产力从异化的形态下解放出来,将之还给人,作为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全面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有着一个逐步丰富和深化的发展过程,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线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当代形态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都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他的自然科学观包含着深刻的人学意蕴.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还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生产成为自然科学的应用,因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的解放的重要促进力量.同时,他深刻揭示了私有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在私有制条件下自然科学对人的异化.他还对物质生产的发展与人文价值标准的关系有所论述.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要以人才为本,人才工作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对人的尊重,把人作为价值标准,尊重人的权利和需要,实现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就是在程序中贯彻民主原则。尊重人的需要,就是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实现机会公平和程序正义。促进人的发展,要增加体制的开放性,让人们在自由竞争中成材,在自由流动中提高自身价值。当代应当提倡个性解放,支持人们发展兴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充分觉醒,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我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我管理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彰显人的生命伦理精神,提升人的自我价值,创造人的社会价值,由此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深刻地体现着人学蕴涵: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思考人的全面发展新思路,这对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权核心"是德国宪政理论和实践首先提出的概念,在国际人权典章和其他国家宪政实践中亦得到认可。它在权利限制理论中得到阐明,通过"人的尊严"的连接作用逐渐演变成为宪法基本权利保障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制度,成为人权的内在依据和发展基点,是解决权利冲突的依据和权利限制的基准。从法比较角度看来,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可以作为我国宪法基本权利保障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生命意识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历史小说在生命意识的表现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发展历程。作家们从“人的文学”出发,深入探究历史生命扭曲的内外根源,并在唯物史观和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较好地揭示了人生与命运的荒诞本质。然而在生命“内宇宙”的深度发掘方面仍存在着明显不足,历史小说要想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突破,首先必须强化作家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