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郭建光 《社区》2008,(9):40-43
每一个失去爱子的父母都曾经历过巨大的悲痛。他们的苦和难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他们那悲凉的心是难以抚平的。 但在上海有一个“星星港”。在这里,“孤独家庭”的父母们从灰暗中走出来,重又生活在多彩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2.
李红  钱江 《社区》2014,(30):18-19
项目名称 “福彩有爱”小候鸟活动项目 项目背景 在浙江省德清县,每年都会有很多留勺叫L童来这里与打工的父母团聚,人们称这些孩子们为“小候鸟”。“小候鸟”到来,虽然能看到父母,在父母身边生活一段时间,但父母要工作,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照顾他们,“二次留守”成为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他们原本就对环境感到陌生,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3.
今年上半年,我有针对性地对所带班级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本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父母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的占三分之一之多。在这些留守学生的意识里,父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但是,他们却是无辜的,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所以我们在关注中国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应是“拯救”这些留守学生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据福建省福州市政协的一份材料披露,福州现有留守“洋娃娃”近万人,他们出生在美国,是美国公民。而他们的父母侨居美国。父母因为没时间照看孩子等原因,将孩子“快递”回国内,由爷爷奶奶照看。在福州连江县和长乐市,还出现了“洋娃娃镇”、“洋娃娃村”,仅连江县瑁头镇,就有约2200名留守“洋娃娃”。记者调查发现,手持美国绿卡并没有让这些“洋娃娃”变得快乐,他们的心理状况让人担忧,未来也因为一张绿卡变成了未知数。  相似文献   

5.
蜜柚问问     
《可乐》2012,(4):57-57
觉得我的父母越来越不关心我了,做什么都说“忙”。而且爸爸从来没有开过我的家长会。 可怜天下父母心。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关心你的人就是父母了。但是在作为你父母的同时,他们还有一个身份,成年人。这个身份会让他们面临很多社会、工作的复杂问题,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作为孩子,你首先要理解自己的父母,谅解他们,相信他们对你说“忙”并不是一种敷衍行为。  相似文献   

6.
五一临近,许多单身男女又开始为是否回家而犹豫不决,假期自然想回家看看。可是一想到回到家里父母对自己个人问题的絮叨,好多人又有点退缩,用谁的话说:“我妈简直到了逼婚的程度,春节回去待了一个星期,相了10次亲……”一边是暂时不想结婚或因为没有真正中意的无法结婚。一边是父母日趋严重的“逼迫”。结与不结,已经成为诸多单身男女无法逃避的问题,因此,相亲也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份内容,只是这在父母“逼迫”下的相亲最终是否能修成正果,也同样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展  马俊 《中国农村》2007,(11):12-13
提起“丁克家庭”,可谓家喻户晓,近来,又有一个新的人群引起了广泛关注,那就是“丁宠家庭”。“丁宠”指的是一些年轻“丁克”不愿养育子女。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就养起了宠物。他们完全把这些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将一腔爱心全都献给了宠物。  相似文献   

8.
辛静 《百姓生活》2010,(5):23-24
追寻音乐梦的男孩不想做“啃老族” 倪相湘1984年2月3日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倪健孟和母亲郑俪荣是做电器生意的。他5岁时随父母和姐姐从温州来到上海定居。父母希望儿子能读大学,将来和他们一道发展家族产业,可倪相湘从小喜爱音乐,尤其喜欢弹吉他。  相似文献   

9.
每个小孩生来就有一个人所具有的爱,甚至超过一个人所拥有的爱,所充溢着的爱。一个孩子出生就是爱,一个小孩就是用被称为爱的材料做成的,但是父母却不能给予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遗传——他们的父母从来没有爱过他们,父母只能假装;他们能够谈论爱,他们会说:“我们非常爱你。”  相似文献   

10.
小非 《社区》2014,(15):62-63
和“啃老族”不同,“老啃族”属于被啃一族,为老所“啃”,他们身上有着诸多辛酸。 “老啃族”多是出身农村但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抱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迈进城市的大门。但同时,他们需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背着沉重的负担,犹如生活在一个漩涡中,他们追寻梦想的翅膀如此沉重……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22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往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班机即将起飞。19岁的吉林女孩南希迈着稳健的步伐通过安检台,然后转过身,满脸阳光地向父母做了一个“V”字手势。父母也对她做了个同样的手势,他们都幸福地笑了。  相似文献   

12.
田野 《社区》2001,(5):73-73
新一代的日本青少年,有人将他们称为“消沉的一代”。他们生活在战后日本经济最衰退的十年之中,这十年已经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变得麻木。他们毕业之后不是马上去发展事业和结婚,而是频繁改变工作,或者根本不匕班,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旅游。他们要靠他们的父母养活到20岁甚至更大。日本一名经济学家不得不用“寄生虫”来形容他们。东京《时尚》杂志的主编称:“现在年轻人的父母不懂得享受生活。只知道专心工作,有危机感。  相似文献   

13.
郭毓玲 《社区》2008,(18):24-25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等传统读物也要求每个子女要孝顺父母。从“孝顺”这一个词语的结构看,“孝”的要求,就是“顺”,也就是说,要顺从父母才是孝。 孝顺是一味地顺从吗?是《二十四孝》那种传统的孝顺吗?其实在很多子女的内心世界里,对父母是“孝”,但不一定“顺”。也因此,有了孝顺的“原则”问题。我们通过三位子女的做法和观点,来表现当代人对孝顺“原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不打电话     
在“呼机手机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我心中却有个不合潮流的秘密——不给父母打电话。 父母在农村,当初给他们装电话只想到联系方便,但时间长了,反而觉得好像与他们越来越远了。每次打电话,倘是父亲接,他总要一连串地问:“谁啊,有什么事?”连儿子的声音都听不出来。好歹弄清是儿子了,接着便说:“好好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天一 《百姓生活》2014,(5):44-45
误发短信,女大学生和有妇之夫坠入情网2010年5月的一天,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某建筑工地上,39岁的工程经理涂智宇忽然收到一条手机短信:“你父母还好吧?代我向他们问好,等我回到北京就去看他们。朱调。”涂智宇感到莫名其妙,朱调是谁?他根本不认识。再说,自己的父母远在四川老家,怎么能到北京去问候他们呢?涂智宇按短信号码回拨电话,传来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您好,您是哪位?”  相似文献   

16.
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东汉许慎从“孝”的造字起源上的解释。用老百姓的大白话说,一个人心中要常有父母,就是“孝”。并且,心中要常有父母不是抽象的,它包含有诸多具体的内容。一是不忘养育恩。一个人的血肉之躯来自父母,长大成人也主要靠父母抚养。所以,不管他(她)长到多大岁数,也不管他(她)担当何等重要的职务,都仍是父母的孩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绝对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心中常有父母,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孝顺父母。二是经济上供养。凡儿女都有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管理》2014,(7):44-44
傲慢是个流行病。职场上,“老人”看不起年轻人,觉得他们“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人也看不起“老人”,觉得他们落伍,只是资历老罢了。连小孩子也学会了傲慢,父母老师让他们做什么时,有些孩子竟反问“凭什么”。不少国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教导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封建迷信。可实际上,有几个人真正完整地阅读过一本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8.
做小孩子真难。这难处就只有我们小孩知道。做小孩不是无忧无虑而是多愁多虑。 做小孩最痛苦的是学习,最可怕的是考试,最不愿意看的是父母的脸色。每次考完试,我都捏一把汗,得分高了,爸妈的脸上是“阳光灿烂”;得分低了,爸妈的脸上是“阴云密布”。在父母的眼里呀,分数才是他们的亲儿子和亲女儿。这让我伤透了心。  相似文献   

19.
儿女十六七岁时,常常跟父母争“人”的权利,让父母平等地把他当“人”看待。“人权”,实际上是独立权,特别是犯错权。反过来,父母跟儿女说,你们也要把我们当“人”看,儿女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不解、会愕然、会完全不接受父母的请求,以为父母得了痴呆症。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解决“米”的问题.这一观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素材仓库中的“米”十分匮乏.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是老师周末给“我”补课,就是妈妈雨夜送“我”上医院。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不是捡钱包,就是让座位。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一带而过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近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