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辽宁省昌图县退耕还林地区随机样本80户退耕和非退耕还林农户的收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区,农户以农业劳动为主,农户的收入以一定的比例持续增长,农户的非农收入有所增加,但是,退耕还林的实施切实减缓了退耕农户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退耕还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退耕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2.
探讨首轮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有助于为完善退耕成果巩固长效机制、促进农户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提供经验证据。基于宁夏、甘肃和湖南3省(区)897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从非农就业视角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退耕补贴到期的冲击会促使农户参与非农就业,并实现增收,使其总收入水平未降反升,这种影响效应在退耕补贴到期当年已初步显现,并随时间推移呈现出由强到弱的趋势;异质性分析发现,退耕补贴到期对小规模退耕户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而对老年组农户的收入水平则会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基于此,从增强农户转移就业能力、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和及时出台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参与主体为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对工程实施前后农民经济收入变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该文分别选取了贵州省3个地区的3个村镇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的方法,根据退耕前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的不同,对比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不同农民的收入变化情况。描述统计结果与计量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即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农民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现出正效应,农民的收入结构有所变化,虽然种植业收入有所减少,但总收入是增加的。但由于时间太短,这种正效应还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补贴延长期西南少数民族退耕户的受偿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区,由于少数民族具有特殊的人文地理背景和家计特征,要在后续阶段进一步完善退耕政策,巩固退耕成效,就必须重视少数民族退耕户的意愿,提高少数民族退耕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运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对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少数民族退耕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知度和受偿意愿,并根据其意愿,提出了补贴延长期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当地统计资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户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平泉县退耕农户的收入总量和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已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也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两省三县384户不同退耕还林规模农户为例,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的因素。结果发现:愿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农户所占比例为81.77%;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村庄人均耕地面积、退耕还林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现有退耕还林补贴标准、退耕后耕地面积以及外出务工月收入等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子女人数、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和耕地单位面积农资的投入量等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有着负向的显著影响。提出了加强退耕还林地区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县域非农产业的发展、适当提高大规模退耕农户的退耕补贴标准和着力推进黄土高原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等政策建议,以不断完善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方案。  相似文献   

7.
基于甘肃、宁夏和湖南三地首轮退耕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A F双界限方法测度退耕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在此基础上借助精确断点回归设计,实证检验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补贴到期农户各维度及其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均高于未到期农户;第二,补贴到期对相对收入、充分就业、生活水平、主观感知维度及多维相对贫困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均显著为正;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补贴到期对老年和低收入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正向影响效应相对更强。鉴于此,从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建立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及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该工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要看农民是否能减弱或者摆脱对土地的依赖。而退耕还林地的未来收益将是退耕农户未来收入的组成部分,这将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制定。因此,对退耕还林地未来收益的预测是后续政策研究的基础之一。该文在对贵州省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马尾松林和核桃林分别作为生态林和经济林的代表,对其不同年份的净收益进行了预期,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退耕还林机会成本的比较,得出马尾松和核桃种植农户的收益情况。通过计算,得出对贵州省退耕还林的农户,至少是对还生态林的农户来说,现行补助年限过短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在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成效,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的Meta分析方法,对220篇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固土保肥方面的效益得到广泛认可(30.4%),工程实施区土地植被覆盖度得到迅速提高(17.7%),同时在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在当地农户收入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大的争议,工程实施后因补贴收入增加、释放劳动力、林业收入等方面实现收入增加的同时(35.46%),不少研究仍表示因土地占用而导致了种植业收入的下降(8.2%);同时退耕对促进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0.9%)、就业结构调整(11.4%)、产业结构调整(6.82%)等方面的作用均得到验证。依据对文献的分析与展评,未来研究中需关注如何实现现有成果有效巩固,以及如何制定更完善的体系对后续退耕区域先后选择进行评估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补偿做为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政策和措施之一,目的是保证农民家庭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收入,使退耕得以顺利开展,但目前我国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机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体现出农户的成本类型,打击了农民参与退耕工程的积极性.从农民的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高机会成本类型与低机会成本类型,对不同损失给予不同经济补偿,保证退耕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相似文献   

11.
农民土地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陕西省西安市杨凌示范区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别采用BCC模型评价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他影响因素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且耕地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土地经营权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复种指数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地块数量、户主受教育年限、有效灌溉率和农业补贴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粮食主产区山东、河南和安徽3省10县的调研数据,通过PSM模型和基尼系数的测算,综合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从收入水平来看,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比未参与的农户高26.11%;从收入结构来看,转入户的农业经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显著提高,转移性收入显著降低;而转出户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经营收入显著降低;转入户和转出户的非农务工收入均没通过显著性检验;从收入差距来看,土地流转加剧了农户内部收入的差距,转入户和转出户的基尼系数较流转前分别提高了49.83%和24.93%。由此说明推进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金寨县62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农户异质性基础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宅基地退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经营性收入有负向影响,对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家庭总收入有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一方面通过缩小耕地经营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和减少亩均收入降低其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外出务工人数、提高外出务工时长提升其工资性收入;由于农户工资性收入增加强度大于其经营性收入降低强度,故对其家庭总收入有正向影响;此外,不同教育背景、年龄段农户宅基地退出后收入变化存在差异,因此,应增强宅基地退出就业帮扶政策针对性,宣传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增收效应,实施差别化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4.
农地细碎化和耕地质量是影响农业产出及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基于湖北省武汉都市圈775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选取块均面积、地块数量和地块间的平均距离作为衡量农地细碎化程度的指标,根据地貌差异将调查样本分为岗地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2组,通过构建4种不同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效率损失函数,聚焦于农地细碎化和耕地质量的不同组合对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地细碎化对岗地平原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对低山丘陵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但也不显著;耕地质量对岗地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农业收入比例、人均年纯收入和商品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利用农地细碎化单项指标即块均面积、地块数量和地块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替代农地细碎化综合指数开展稳健性检验,证实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5.
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免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是中国农业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其实施效果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代表农业补贴政策主要目标,农业补贴政策作为虚拟变量,通过灰色关联度定量评价了2004—2008年间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在所有因素中,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关联度处于最弱地位,说明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提出了调整农业补贴称谓与标准,注重农业保险补贴及调整农业补贴结构等农业补贴政策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1997—2011年河北省实际统计数据为来源,分析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现状及变动趋势。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建立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非农产业总产值比重和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人数比重是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积极影响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负担系数是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消极影响因素,并在其后对以上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提出了促进河北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江苏省沭阳县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情况与其土地流转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现阶段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商业养老保险的农民比没有参加的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更高. Logistic计量检验显示,农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与土地流转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拐点分析进一步表明,若农民没有任何养老保险,人均年收入需要达到10万元才能突破土地流转意愿的质变点,对于现阶段普遍只参加新农保的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离质变点仍然有一定差距,而既参加新农保又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农民,人均年均收入仅需1600元以上就能达到较高的土地流转意愿水平.  相似文献   

18.
福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取了福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等5个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指出了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区农民土地制度选择偏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对土地制度的选择偏好,将直接影响农民在土地制度形成和变迁中的“谈判”行为。该文作者通过在陕西眉县传统农业地区进行农民心态调查,获得原始数据,利用正交选优方法,得到年龄、性别、人均土地、人均收入和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民土地制度选择偏好的影响程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年龄和人均土地数对土地制度选择偏好影响特别显著;教育程度有一定影响;区位和性别无影响。最后,作者对调查与分析结果做出了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是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建设区域,工程建设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运用2003—2011年西部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工程建设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天保工程建设在短期内对农民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长期来看,工程建设降低了农民的整体收入,并且拉大了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的天保工程不应继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来进行建设,而应在投资建设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现有政策进行改进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