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湖南省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补偿政策、工程管理、后续产业培育等。文章据此提出了完善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先期实施的部分已经度过了政策补助期,这也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工作进入关键时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为保证工程取得成效,有必要总结工程实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制定完善的工程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经济影响——河北省平泉县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措施。退耕还林的顺利进行和成果巩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评价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经济影响十分重要。本文以河北省平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就平泉县退耕前后农民收入、支出、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经济影响。基本结论是:退耕还林项目在河北省平泉县的实施,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调整了农民收入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安徽省退耕还林的绩效和后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退耕还林对安徽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国家和农户目标的差异以及挤出效应的存在,应加大公共支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不断完善激励措施,进一步巩固安徽省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重庆市荣昌县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情况,分析了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荣昌县退耕还林工作总体规划和荣昌县的自然环境及退耕还林条件,提出了加强荣昌县退耕还林后续管理工作的五点建议,通过以封促管、以收促管和发展后续产业等方式,实现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当地统计资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户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平泉县退耕农户的收入总量和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已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也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10年的退耕还林实践及经验,回答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的政策执行及影响方面的几个主要经济学争议,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下退耕还林政策演进的理论框架,并用退耕还林10年的监测结果检验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起源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改善需求,由于与农村贫困紧密相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的最终实现还要依靠经济增长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农户收入下降、粮食减产等,将随着经济发展、政策演进而解决。在行政监管和制度创新下,巨额退耕还林补助显著地增进了农村人口福利,减贫效果明显。由于退耕农户的私人利益与退耕还林的社会目标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在政策放松的情况下,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目标只实现了次优,但由于更好地将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生态利益相结合,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最后,对下一步退耕还林政策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行为动因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由政府推行的、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它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奥尔森式的集体行为 ,直接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该文从公共政策选择的角度 ,运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理论 ,分析退耕还林的行为动因或称行动逻辑 ,通过成本 -收益分析的方法寻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民行为的经济动因 ,力图揭示退耕还林政策有效性和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及实现途径。最后提出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学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对退耕还林的探讨和政策建议,离不开经济视角的研究,包括从产品收入弹性、农民和国家的供需和福利经济角度等。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取得了森林资源明显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显著作用。但是,为了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永续进行,实现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最优,还需要从长期坚持、加大投入等方面实施具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在对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持续性的界定标准,并分析了影响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农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的因素,最后从理论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可持续性的指标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参与式方法是参与式发展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方法。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应用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农民的权益,改善了干群关系,提高了政策执行效果。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延续和生态文明的推进,参与式方法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用得还不够普遍。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参与主体为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对工程实施前后农民经济收入变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该文分别选取了贵州省3个地区的3个村镇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的方法,根据退耕前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的不同,对比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不同农民的收入变化情况。描述统计结果与计量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即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农民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现出正效应,农民的收入结构有所变化,虽然种植业收入有所减少,但总收入是增加的。但由于时间太短,这种正效应还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的持续性是工程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保障。本文在探讨森林认证与退耕还林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促进我国森林认证发展和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持续性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森林认证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的参与,可以扩大森林认证的市场,从而促进我国森林认证的发展。针对退耕还林参与森林认证的特殊性与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区开展森林认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家口市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张家口市退耕还林工程现状,以及退耕还林工程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和分析了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和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加大工程投入力度,规范工程管理以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山区、沙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 思想观念的转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和重要载体。继续稳步推进退耕 还林工程建设,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草)工程共涉及到3 200多万农户,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主要取决于政府和退耕农户的态度。本文从退耕农户进行毁林复耕的机会成本的视角,建立了政府和农户博弈的动态模型。研究认为,退耕农户毁林复耕不仅取决于退耕地复耕后的净收益,而且取决于农户转移劳动力的机会成本的大小,最后根据模型结论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生态公益性工程,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为了衡量该工程的国家财政支出效率,本文选择四川省南江县作为案例县,运用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在辨别工程相关成本和相关效益的基础上,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将工程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种时间段,选取相应的折现率,对工程进行衡量和评价。最后,本文认为从公共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是有效率的,符合帕累托改进状态。但从公共政策决策的角度分析,工程应该注重相关利益者间受益主体与受损主体之间的补偿,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解决工程的外部性,真正实现帕累托效率,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改善生态系统,进而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与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相互耦合,同时,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内部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也在不断变化。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区———安塞县为例,运用耦合度模型的方法,分析商品型生态农业与退耕还林工程系统耦合关系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系统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Ⅰ.商品型生态农业与退耕还林工程系统协调化发展阶段;Ⅱ.过度退耕情况下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Ⅲ.过度退耕限制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Ⅳ.限制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速度以促进退耕还林系统快速发展阶段。1999—2010年,安塞县先后经历了第Ⅰ、Ⅱ阶段,目前处于第Ⅱ阶段的过度退耕情况下农业经济系统发展速度下降时期,过度退耕和农业产业—资源局部相悖态势使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减弱。因此,黄土丘陵退耕区在今后的生态经济建设中,既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要防止过度退耕,在优化商品型生态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产业与资源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