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纪录片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社会发展变迁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的。本文综合1958年纪录片出现以来中国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生活需求及习惯的变更以及媒介自身发展规律的发展,本文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宏大地理文化题材纪录片时期、平民化时期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化民俗题材纪录片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又能反作用于社会,为满足国家政治宣传需要、市场经济繁荣及人民生活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要求下,本文从纪录片、电视新闻、新媒体视听三个角度,探析河北省纪实影像作品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和新方法。纪录片要深入挖掘河北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题材,不断拓展新选题新内容,推出更多扛鼎之作;电视新闻要加强引导,既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各民族交融汇聚、和谐发展的历史影像,又要做好“红色文化”宣传中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各民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报道,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新媒体视听作品,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发挥贴近性、互动性、趣味性等优势,结合河北省民族题材进行多元主题风格创作。  相似文献   

3.
杨清华  田中阳 《民族学刊》2021,12(3):74-79, 1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工作新形势部署的新战略。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见证并勾勒了其话语表达逻辑及实践机理。从主流意识的“政治宣传”到民族文化“共生交融”,从话语主体的“他者言说”到“开放自述”,从镜头对准“集体形象”转向聚焦“个体形象”,折射出我国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传播的递嬗性超越。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一方面应以植耕历史,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表达文化诉求,促成各民族间的认识、认知、认可、认同,进而在精神层面生发持久、恒定的态度与力量。另一方面从人本角度出发,思考“人的自我发展”、“人与他者”、“人与世界”的多元伦理关系,互相接纳,互相启迪、互惠利他,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生活困境,在共同体谱系中实现个人、民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沙丹 《民族论坛》2022,(1):83-91
中华民族话语的构建与传播始终与媒体叙事休戚相关,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面向与伦理意蕴是在媒体话语传播中不断书写、强化、创新、发展的。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民族话语重要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叙事传播语境由政治宣传到命运共同,叙事主体由客位主导转为主客互文,叙事方式由宏大到微观。梳析纪实影像叙事中共同体意识的脉络与趋向,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践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作为一种牲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以牛作为牵引力的农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对于一些民族社会来说,牛不仅具有生产生活上的实用价值,也是宗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祭祀品,并作为交换媒介、娱乐工具、财富象征和民族精神气质等符号存在.从牛的视角,展现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群体及自我的互动关系.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牛在日常生活中正渐渐退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视野,以牛为纽带建构起来的文化越来越式微,这是人类文化的退化,抑或是人类自我的忘却?本文通过对“牛”在西南民族社会中意义的探讨,试图说明人与物的动态关系,以及人对自我在自然界位置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动画也不仅是孩子们娱乐的形式,现代人也开始不断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中国元素动画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为了能够为我国新媒体动画制作行业发展带来动力支持,本文基于中国元素应用于新媒体动画的创作形态展开研究,提出可行发展策略。中国元素作为创作题材和元素之一,应将其应用在动画制作中,不仅有助于满足现代人对动画作品的实际需求,也能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出去。  相似文献   

7.
宋代经济文化昌盛,古代绘画得到长足发展,描绘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风俗绘画也与日俱盛,盘车作为城镇商品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工具,成为创作题材被引入风俗画之中。盘车入画体现了宋代画家独特的审美理想与社会关切,为了解宋代社会生活面貌和文化意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宋代社会背景下风俗画的勃兴、盘车的由来与入画、不同时期绘画中的盘车形态异同等方面,探究盘车题材引入绘画创作中所蕴藏的人文情怀与宋代画家的审美变迁。  相似文献   

8.
双音节词比喻义的学习,是现代汉语教学中,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之一。从古至今,比喻思维都贯穿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比喻更是汉语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是以现代汉语学习中具有比喻义的双音节词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双音节的比喻义与本体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从人类自身、自然界中的事物、人们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具体的来源进行探究分析,通过源自已有的社会生活比喻义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比喻在民族的特色文化发展中的内核,从而揭示双音节词的比喻义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所积淀的文化知识以及物质需求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民族影像志作为人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文化书写方式,对记录、展示和传播鄂伦春族文化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对鄂伦春族影像志进行梳理,从中发现,关于鄂伦春族早期的纪实影像是他者视域下的媒介建构,新世纪以来虽出现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但建构的权力依然还在拍摄者的一方。其次,论文从分享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纪录片要通过鄂伦春人的本位视角,记录其发展变迁和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武小林 《民族学刊》2020,11(2):91-96, 141-142
对于影视人类学家来说,在影像记录方面,摄制人员在题材和田野点的选择上,甚至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上,应该接受人类学家的指导和帮助,在追求影片的美学价值时,一定不要放弃对真实的探究,才能做到以镜头存录当下国家的档案。同时,文化不仅只是记录,还需要传播,既客观真实又好看可观的人类学影视片,无疑是传播的好媒介。一部好的人类学影视片一定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是人类学家与影视学家协作的结晶。好的人类学影视片不仅有史料和文献价值,它还应该具有传播价值。在艺术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影片真实更接近真相的本质,这是人类学纪录片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赵岚  刘家肇 《民族学刊》2021,12(7):68-74, 109
文化身份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身份的固定语义不断地经历嬗变与转化。在此语境下,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两难境地,即内在身份建构场域与外在身份建构情境的割裂与对立。本文从媒介关系转型拓展的角度,探究再媒介化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关键作用。再媒介化既广泛存在网络游戏、VR影视等视听文本,为界定族群文化身份提供考察视角;又深耕于影像文本,借助文化还原、情境建构等动态化视觉体验,为建构族群文化身份提供影像凭证。在再媒介化与族群文化身份的互动中,族群得以深度阐释其文化身份建构与传播的过程,并期待再媒介化理性发挥媒介的建构优势与传播使命,促进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经长时间封建时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种无产阶级思想观念,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方式.可是,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相同性的影响下,文化必定有着极大的相同性.为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上述的相同性,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接受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有思想认知上的不同,这便为人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供了心理基础条件,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达到了一种吻合状态.本文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开展论述,望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经长时间封建时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种无产阶级思想观念,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方式。可是,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相同性的影响下,文化必定有着极大的相同性。为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上述的相同性,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接受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有思想认知上的不同,这便为人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供了心理基础条件,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达到了一种吻合状态。本文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开展论述,望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非遗纪录片以其独特丰富的视听语言优势在回溯与重构、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非遗文化作为纪录片中的符号为视角来观照,近年的非遗纪录片中的非遗符号形式可以分为肖似性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三个维度。以讲述泉州的纪录片《重回刺桐城》和《福建非遗档案》为例,探寻其中泉州非遗文化作为符号在外延与内涵、情感与记忆之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钓鱼是一种古老的人类获取食物的手段,到今天其已发展为三种形态,即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形态之外,又发展出既为得鱼又为娱乐的形态,以及只在乎钓不在乎鱼的形态.与此同时其功能亦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即由单一的谋生功能发展到谋生、娱乐、休闲及增加人类各方面的丰富性等等这样复杂多元的功能上.钓鱼活动的这种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重要表现.尤其钓鱼活动还具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三大层面上的文化意义,并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而其在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研究和现代人类生活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我们生活的高级层面之物,是人类进步的标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与交流。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虽同为东方文化,但两者之间确有差异。所以,在当前研究中阿文化,寻找其契合点,寻求中阿共同核心价值观,为中阿经贸合作和谐、持久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7.
回顾分析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群众文化的理论关注比较欠缺,致使针对群众文化的研究甚少,这不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在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与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群众文化,将社会生活中普遍的文化进行集聚与融合,从而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为更好的服务社会、建设国家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群众文化,通过简单概述群众文化来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其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回顾分析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群众文化的理论关注比较欠缺,致使针对群众文化的研究甚少,这不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在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与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群众文化,将社会生活中普遍的文化进行集聚与融合,从而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为更好的服务社会、建设国家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群众文化,通过简单概述群众文化来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其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统治者强烈的长生不老愿望促使升仙、神仙思想大肆流行,并衍生出一系列以升天成仙等神话题材为内容的美术作品。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汉代墓葬中,只要有壁画,必定有神话题材。如西王母、东王公、女娲、伏羲、青龙、白虎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尽管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笑荒诞,但对于我们洞悉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意识及艺术发展水平却有着弥足珍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王朝一统,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自信力由此而生。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①对于秦汉时期而言,文化自信则表现在:其人民对于秦汉文化的文化价值及其文化模式的充分认同和肯定。文化价值和文化模式的形成,则是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乃至文化各个层面合力作用而来,因此,本文旨在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价值与文化模式的形成中,逐步奠定并形成的中国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