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郊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类型,且规模广大,研究郊区社会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提出了“城乡关系—人口流向冶的分析框架,借以提炼郊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以上海郊区的乡村地区为例,说明典型郊区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大城市郊区社会的乡村振兴议题展开初步的思考。 本文认为,郊区社会是一个城乡关系紧密的人口流入型社会,它的发展路径和其他类型乡村社会有所不同,郊区乡村的乡村振兴更适合走一条配套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王虹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4):107-109
本文旨在结合实际,研究马鞍山市城市郊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可行性,并针对城市郊区发展观光农业所应遵循 的原则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场景营造对创造人地共生所需的文化空间具有形塑作用,是统合文化生产与消费、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机制。特色小镇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模式,既是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接地。场景理论的应用,推动着特色小镇的建设从以空间扩张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向以文化内涵建设为特征的第二阶段演进。城市近郊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协同。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高质量落地的过程中,以场景营造推动城市近郊特色小镇建设中主体价值的重点突出,避免特色小镇的价值分散与符号游离,重视与城市主体文化生态的协同,强化空间规划和错位发展,围绕特色符号构建产业价值链,是调整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郊区城市化是在市场经济和制度革新的作用下,城市的要素从原来的城市中心空间置换到城市郊区空间,是"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动态作用.常州市郊区城市化主要是常州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住房和户籍制度改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保持常州市郊区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做好五个必须:必须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形成良好的城郊空间结构;必须优化房产供应结构,推进住宅郊区城市化;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功能,推动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政策引导,推动郊区城市化协调发展;必须保护郊区自然、人文环境,提高郊区城市化居住优势.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7,(4):29-33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郊区发展迅猛,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经济产值比重大幅提高,深刻影响了美国城市和社会发展。然而,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总体规划,广大郊区在扩展中逐渐形成蔓延之势,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种族和阶层居住隔离加剧等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新城镇兴起。它们大都位于大都市区的郊区,且以西部和南部"阳光带"居多。这些新城镇拥有总体规划,试图满足人们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要求,而且提供大量的开放空间,倡导以休闲为导向的生活,为遏制郊区蔓延、实现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分为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理论两大类型.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又分为城市偏向论和乡村偏向论.城市偏向论的理论支持是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等,乡村偏向论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和选择性封闭空间理论等.早期的城乡协调理论,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实力的影响,一般带有空想的色彩和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和条件,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城乡统筹规划与谋划,城乡统筹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城乡产业的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统筹等;城乡统筹发生的基本条件为人均GDP 2000美元;城乡统筹的目标具有多重性;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城乡统筹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应从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农民土地财产权和公共产品供给等为城乡统筹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7.
伦敦郊区在传统英国文学中常被视作贬义的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流散族裔的纷纷涌入,郊区的文化景观开始发生变化.小说《郊区佛爷》中,作家哈雷夫·库雷西通过描述主人公克里姆的文化身份寻找之旅,打破了英国小说中郊区的固有形象,解构了郊区和城市的二元对立模式.他试图用郊区来塑造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不仅证明了郊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成为多元文化的生产地,也揭示了流动、多元的文化身份观念.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就生成逻辑而论,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乡村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地区工作的乡村建设实践延续和升华;就丰富内涵而言,深刻回答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定位问题、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以及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乡村振兴的方法、乡村振兴的价值和乡村治理的方向等问题;从理论贡献来看,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有助于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有助于促进“三农”现代化发展,有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同时也为破解全球乡村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绅士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城乡社会空间发展现象,其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并于20世纪末进入国内,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绅士化研究经历了理论构建期、实证分析期、转变发展期与乡村振兴期四个主要阶段,其研究广泛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背景,对国内不同学科针对绅士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探讨国内绅士化研究的历程,从理论本体性研究、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乡村振兴中的乡村绅士化研究、居住空间分异与利益相关者以及地方情感与社会文化等方面总结研究的内容与特征。未来将呈现出逐步正视绅士化研究价值,重视研究的实践目的,关注政府干预与政策引导,突出使用者的主体地位等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试论大都市中心城与郊区旅游的空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大都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旅游环境容量的趋向饱和,使得大都市郊区旅游逐步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和城市旅游规划部门的重视.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在实际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大都市中心城与郊区旅游的空间相互作用问题,以期能够对大都市郊区旅游的发展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作为社会的“发展极”与“稳定极”,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空背景,溯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是预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节点的依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战略的实践进路,有助于优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维度上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确定协同发展的时间节点;空间维度上可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载体,把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点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与乡村连接,优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在18、19世纪英国郊区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和宗教理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中产阶级希望使家庭与工作相分离,希望女性可以完全投身于家庭事务当中,远离城市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又服膺福音派的主张,认为城市充满诱惑和罪恶,而乡村有利于宗教美德的培养.中产阶级日益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同时,居住在环境优美、道德纯净的郊区.因此,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和宗教理想成为近代英国郊区兴起的重要道德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社会金融化对城乡间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现实国情,选取现阶段符合实际的社会金融化衡量指标,运用熵值法测度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采用迭代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对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金融化从城乡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空间环境三个融合维度发挥了效率和公平的“双重属性”,从而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从国际社会来看,乡村振兴是一项全球性的发展任务,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理论模式与作用机制等国际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际经验研究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诸多参考:研究方法上,注意整合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领域上,注意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增强理论模式的应用反思;国际经验上,主要有城乡共生发展模式、立体化发展模式、多主体协同支持模式等。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学习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模式。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基于相对特殊的区位,特大城市郊区乡村通过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来兑现价值,带来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乡村社区的功能日趋多元化。据此,尝试提出以城乡资源再造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通过系统分析乡村振兴中城乡资源再造的背景、内涵、特点与意义,并结合W市蔡甸区花博汇的案例,呈现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资源再造机制与成效及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进一步提出将"乡愁"产业、时代"乡贤"、乡村文化、乡村生态、基层组织等进行再造,构建乡村振兴长效动力机制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与郊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城市自身地域的扩展。由于郊区土地的特殊地理 区位和地价条件,使得城郊土地成为城市外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重点。了解城市郊区土 地利用的类型及特点,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及集约利用对策,对于保护耕地、促进我国城市 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既有实践证明,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而2020年之前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完善阶段。欧洲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理论因系统性强、实践适应性广,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好的乡村发展工具,可为我国发展乡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同阶段的发展侧重与协调重点。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创新必须尊重本土制度框架与文化逻辑,立足我国国情与乡村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之路。论文因此提出3阶段创新方向为生态引领-上下共创、村民为本-内外共赢、文化为根-主客共生。最后,从整体性、地方性、维度性、阶段性、可测性、主体性角度归纳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与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8.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不断加剧,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契机。回归乡贤作为逆城镇化中的重要力量,具备城市与乡村双重社会经历,是城乡社会有机循环目标实现的重要纽带。其不仅为农村发展带来人口红利,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会重整农村社会劳力外流后的空心结构、调节"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非对称关系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文章选取典型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从乡村振兴现实出发,按照"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构建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回答了逆城镇化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机联系起来、乡贤回归如何影响乡村振兴、乡贤回归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效应的问题。根据对乡村振兴样态的具体考察,系统说明浙江省X村由城回乡的新乡贤H所带来的要素融合与城乡关系重塑、思维转换与村落价值激活、秩序回归与治理有效实现综合效应。从发展基础、循环条件、作用手段出发,分析乡贤回归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得出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其中,回归乡贤的资本富集优势、现代理念凸显构成行动资源的供给基础,社会联结紧密、德治效应明显是乡土逻辑助力的集中体现,创新治理技术、公共理性建构是对乡村伦理基础的再建。可见,城乡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回归乡贤对农村社会的建构力不可忽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实践先导。本文认为,城乡必须是双向流通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对等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必须是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新机遇,构建行之有效的城乡融合体系。乡贤回归这一重要形式,有力回答了逆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一致性的疑问,也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形式、乡村有效治理基础以及完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郊区水土流失现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郊区经济迅速发展,一些生产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对地表、地貌产生一定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为了扭转这种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力度,使水土保持法宣传深入人心,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提高执法力度、强度。城市郊区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发展阶段,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等方面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这对克服当前城乡发展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可运用空间社会学的新视角,结合"城市问题"和新城乡空间现象,在总结城乡空间研究新取向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扩张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困境。相关问题体现在城市空间扩展方面,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空间结构方面,城乡二元空间问题突出,空间结构关系失调;城乡空间关系方面,城乡居民分化明显,存在空间隔离现象。应通过城乡空间结构关系调整与重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体包括:变革城乡空间结构,使其由分割走向融合;激活城乡空间要素,使其从单向流动到双向自由流动;消除城乡空间界限,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化;加强城乡空间治理,确立空间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