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组诗25首,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南朝吴地情歌之杰作.其第一首反映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爱情悲剧,已成千古绝唱.其故事虽然神奇而近乎怪诞,但男女间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执著、矢志不渝的至爱深情,则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尤其是华山女子那种视爱胜命、以身殉情的大爱精神,则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华山畿>故事发生地华山,不在高淳,也不在句容,而具体地点则在当今镇江市丹徒石桥乡华山村.  相似文献   

2.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御注的<道德经>的共同特点是"化道为儒"或"化政为道",重在求"治道"而"非用其教".这种"政道观"始终用王道追求的"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贬抑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的宗教理想,造成道教"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说明"神圣性"道教长期受"世俗性"王道支配左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道关系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4.
干宝的宗教信仰属于道教。其宗教观之形成与孙吴文化密切相关。佛教对于干宝的影响甚微。《搜神记》虽然为《法苑珠林》大量采录 ,其中故事多属于道教 ,佛教故事很少。把握干宝及其所处时代的道教文化精神 ,是解读这部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写孙悟空由猴子而"初世为人"(第七回),尚不能不有尾巴,尾巴成为孙悟空形象鲜明特征之一,对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设计都起有不少作用,有关故事中的孙悟空可以说是成也尾巴、败也尾巴。《聊斋志异》写"狐狸的尾巴藏不住",每成为其事体败露、图谋无成之机。二者有异有同,有后先承衍的联系。其共同显示的"人身难得"观念,首先是佛教的,同时为道教所接受,而又接近于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之说,可谓中华传统文化要义之一。  相似文献   

6.
《华山畿》南朝乐府民歌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至爱至悲的千古绝唱,然而,关于其故事的发生地问题,迄今众说纷纭。或曰"高淳华山";或曰"句容华山"。其实,依据《乐府诗集》、镇江地方志及有关实地考察等情况作全面辨析,可以断定:《华山畿》故事的发生地即在当今的镇江市新区石桥乡华山村。  相似文献   

7.
老庄的"道"本体论及其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其"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汉代史书中多有"故事"记载,原有"旧事"、"先例"、"旧业"之义。这在秦汉子书中也多有记载。汉代的"故事",除了严肃意义上的"先例",还有"滑稽"意义上的"旧事",前者是"成例",是文学题材中被引用之"典故"。后者具有一定的"叙事"色彩,非常接近后世的"小说"。另外,作为"旧例"、"典章制度"之义的"故事",也没有消亡,而是逐渐与汉代应用文体如诏书等发生了关联。  相似文献   

9.
华山文化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课题。华山文化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西部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接点;古代华夏文明传播的文化通道;道教创始地与首发传播区域;佛教东传的重要地域等。华山文化研究包括本体研究、华山文化与中国文化研究和华山文化与世界山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道教信仰是人对超越有限存在的无限整体--道的体悟和把握.这种体悟和把握既超越世俗之人的经验之外,又是生活于具体时空中的世俗之人通过日常的修道来实现的,因此,出世与入世就构成了道教宗教生活之两极.古代道教在出世与入世中倡"即世而超越",表达了立于人世间以追求"得道成仙"的信仰特色.本文以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道教的出世与入世.来说明当代道教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伴随着现代化而出现的宗教世俗化潮流中,如何既从理性角度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存意义与文化价值,又保持道教本有的出世性与神圣性之特点,以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茅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北宋文人士大夫前来学道、隐居、观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茅山道士与北宋文人频繁交往,促进了当时茅山道教的繁荣。茅山宗主修内丹、养生治心的教理恰好符合文人的生活需求,茅山宗成为对北宋文人最有影响力的道教派别。茅山宗经典《真诰》与《黄庭经》对北宋文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分析了其价值的主要体现:记述了诗人与道士的交往,为研究唐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新的领域;记述了天台道教的实践行为,为研究天台道教提供了珍贵资料;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高度重视,强化了人的生命意识;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在和谐;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真教虽在元代有大发展,但元代的佛道角力仍使它受损;元室曾三次焚毁道书。丘处机“法孙”史志经继承发挥惹怒元室的处顺堂《西游记》壁画图文主旨,编创关于丘处机到大雪山见成吉思汗事绩“图文”六十四回,实际上就是全真教《西游记》初稿,它与佛教系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相结合,终于形成了今本小说《西游记》。  相似文献   

14.
道教以"道"名教,最高信仰即为"道"。它的"道"理念的理论资源十分复杂,吸收了阴阳家、佛家、儒家等派的有关理论,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先秦的道家到汉代的黄老道家的道论。道教又是以长生成仙为修道的最高追求,所以它又以民间巫术、方士方术、神仙传说、符箓咒语等对道家的道论进行了宗教化改造,从而建立起自己教派的"道"观念,确立了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霍童山做为中国宗教圣地的历史 ,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 (第五世纪 ) ,尤其在中唐它被敕封为天下第一洞天 ,名列五岳之前。个中原因 ,不仅有单纯的宗教背景 ,还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唐以来当地佛教势力后来居上 ,明中叶著名道观鹤林宫毁于山洪 ,霍童山做为道教名山的历史逐渐被人遗忘。本文运用详实的史料 ,第一次对上述历史做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在宋明新儒学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北宋儒学家借助于道家本体思维模式对传统儒学进行新的诠释 ,创立了理学这一儒学新形态 ;南宋朱熹继续借助道家本体思维对原始儒学和北宋新儒学进行综合提升 ,集理学之大成 ;明初儒学家在程朱理学渐趋僵化之际 ,适时地吸收了道家思想以改造理学 ,使理学过渡为心学 ;明中叶王阳明对儒佛道思想进行融会贯通 ,集心学之大成 ;明代中后期 ,由于王门后学大量引用道家思想及佛教禅学来改造阳明心学 ,致使心学性质逐渐发生变化 ,终至解体。  相似文献   

17.
峨眉山佛教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峨眉山是作为道教名山而存在的,被称为道教第七洞天。东汉蒲公故事系宋人伪造,峨眉山佛教滥觞于东晋时期高僧慧持入山建普贤寺。峨眉山曾长期处于佛道并存格局,明清以降,才演变成为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自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天长现在北京地区落成后,便揭开了道教各个派别在北京地区传道建观的历史.以北京道教宫观为切入点,综观北京道教宫观的渊源,以及北京道教宫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看出,北京道教宫观具有传播和承载社会历史文化的功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唐代长安道教宫观大量设置,各名山宫观道士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这反映道教史上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唐代长安道士注重弘道,道教与儒释共同鼎立而为三教,道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我国道教最为鼎盛、道教信仰最为虔诚的时期,在其三百多年中,统治者对道教都大力提倡、倍加尊崇。与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的举动相呼应,唐代社会形成了一股求道学仙、追求现世幸福、永恒生命和自由心境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同样也影响了唐代女性,从而使她们的诗歌和心灵世界弥漫着迷蒙的道教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