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作为活生生的现实,已呈现在世人面前,反映这一现实思维的观念———全球史观也被有些学者提出。全球史观是研究历史的视角和方法,运用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史应该在研究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重在“多样性”之间联系的研究,摒弃“一个中心观”,注重对“中心”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从world history到global history的转变,意味着"新世纪需要新史学"。纵观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世界历史逐渐演变为全球史,20世纪末中国探讨全球史,史学家本着重新认识历史的使命,开始试图站在平衡立场的角度来解释东西方史学,并取得重大成果——全球史观否定国家本位;冲出传统史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束缚;重新评估人类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打破西方中心论。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学术界开始重新思考、审视历史研究中遇到的所谓"东方主义"、"西方中心论"等学说,更深入地探究东西方文明、文化。  相似文献   

3.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西方学者如巴勒克拉夫、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斯特恩斯、本特利等,在通史类全球史编纂实践中尝试以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总形势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从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分期可以看出,20世纪中期以来,与西方传统世界史研究相比,上述学者对人类历史整体及阶段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科学,对世界史编纂中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未能完全摆脱其束缚。目前,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研究对各文明社会内部发展的考察特别是发展动力的研究暴露出明显的不足,这已经成为西方通史类全球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这篇学术对话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1.深入讨论了中国文学史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关系;"2.结合西方世界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中国文学史"著作的书写情况(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维克托.梅尔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和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共同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介绍了西方世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信息;3.关于西方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们的治学心态、学术观念与内在感受。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透析当代英国著名史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具体实践,从一个侧面释论当代西方乃至整个国际史学界的新潮流与新取向。巴勒克拉夫倡导的“全球历史观”,公正地评价了世界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的文明,并注重世界各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是对西方陈腐的西欧中心论史观的背离,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重要的史学意义,而他的名著《当代史导论》则出色地贯彻了这一点。巴氏之述论为中国学者尤其是世界史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平凡的世界"现象由读者、体制、学术界三种不同力量的不同态度构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究其原因,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中,文学"去政治化"的追求、受西方中心论和进化论史观支配的文学史观、对《平凡的世界》艺术价值的低估都参与了这一现象的形成。近年来,随着"重写文学史"形成的文学史叙事被反思,《平凡的世界》重返文学史场域。路遥对经典现实主义的坚持和通过"失衡婚恋"模式对人性、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西方比较文学学者针对全球化语境对"世界文学"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弗朗哥·莫莱蒂的"世界文学体系"理论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但是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从文学史观、世界文学体系的定义、世界文学的研究方法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并对前人的批评进行综述,具体概括其文学史观的进化论特征、世界文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和研究方法上的宏观和定量分析特点。  相似文献   

8.
傅炜莉 《东方论坛》2009,(5):126-126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纯文学史观的引入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一度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但是对于蕴含于文、史、哲一体化状态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学,纯文学史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视野。近年来,许多学者深切认识到这一点,开始提倡“大文学史观”,刘怀荣先生的《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正是作者数年来身体力行的研究成果之一。此书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全、深、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进入到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飞速发展,社会制度急剧变革,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世界的整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呈现出一体化和多样化、多极化的两种趋势;一方面,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正日益加强;另一方面,世界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烈,相互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历史进程更加曲折多变,扑朔迷离。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更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代世界史教材,成为大家普遍关注和期待的事情。值得欣喜的是,最近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植枬、高明振、唐希中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当代分册)(以下简称《当代分册》),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书对如何用整体世界史观来编写当代世界史作了可贵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把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并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考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一种趋势。多年来,武汉大学夏诚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在教学科研中力图把握和反映这一趋势。最近,由成都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就是他在长期勤奋研究中获得的一项学术成果。我国的世界史整体研究,早已有一些研究者作过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这一研究本身难度极大,加之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因而长期未能产生出既反映世界历史全局而又把唯物史观与具体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著。这种情况,反映我国世界史的整体研究还处于尚未成熟、未成型的阶段,也是我国世界史整体研究迄今影响还不够广泛和缺乏学术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近代世界整体观》作为一部试图以全球观点对近代世界历史作宏观考察的专著,它的出版,将为克服上述缺陷和推进整体史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进入到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飞速发展,社会制度急剧变革,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世界的整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呈现出一体化和多样化、多极化的两种趋势:一方面,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正日益加强;另一方面,世界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烈,相互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历史进程更加曲折多变,扑朔迷离。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更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代世界史教材,成为大家普遍关注和期待的事情。值得欣喜的是,最近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植枬、高明振、唐希中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当代分册)(以下简称《当代分册》),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书对如何用整体世界史观来编写当代世界史作了可贵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论巴蜀地理对文明起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希腊,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各人类群体的性情、心理和气质等所发生的不同影响。西方学术界自18世纪孟德斯鸠的名著《论法的精神》出版以后,普遍重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的重要作用,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类型和文化模式的重要影响。中国自二十世纪初年节译出版《论法的精神》(译名为《万法公理》)后,学术界中以梁启超为首,高谈阔论“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而“地理史观”竟一时蔚然成风。但是,我国学术界对地理与文明的关系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毕竟起步较晚,深度和广度存在明显不足。近年虽有论著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3.
新论摘编     
《白银资本》:问题与挑战 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大卫·卢登(David Ludden)在《交叉史学杂志》第30卷上撰文评论《白银资本》,认为弗兰克没有提出或解答所有重要的问题.但他给予世界历史以新的复杂性和挑战。 卢登认为该书堪称为弗兰克最好的著作。它融合了几十年来弗兰克及他人的观点和证据,证明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西方的兴起”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而不是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动力。该书为了解弗兰克的语料库,提供  相似文献   

14.
自黑格尔把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概念以来,历史哲学的发展存在着两个谱系:一个是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史学理论基础上开创、并由列宁等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另一个是以巴勒克拉夫等人在批判黑格尔欧洲中心主义史观基础上开创、并由沃勒斯坦等人发展的全球史观。这两个谱系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哲学的研究均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理论成果,不断实现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多种历史因素的产物,文章从社会伦理学角度认为西方世界的兴起与基督教伦理息息相关。基督教伦理有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合理内核,基督教伦理在这里包括救助伦理、婚姻伦理和经济伦理。这三者在西方向资本主义转型过程中保证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它有力地支持着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台刊《思与言》第41卷第2期上发表文章,旨在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和说明当代“世界历史”观念的存在及其效应,进而试图澄清这种观念中内含的西方中心论之本质,以及西方中心论在全球化经验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最终为确立一种真正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观念提供基础理论层面的建议。作者认为,现代性的成长,使“世界历史”观念逐渐成为以欧洲或西方世界为中心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储存罐。它依靠本体化幻象、先验化幻象和单一化幻象这3种理论幻象使人们深陷于西方中心论之中。20世纪全球化经验的普遍兴起,使西方式世界历史框架暴露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既是我国古典小说名著,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但对这部名著的评价,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有较多的分歧.近年来,国内学者有不少关于《金瓶梅》研究的新著发表,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刊载的拙文《金瓶梅在国外》,曾对这一名著在世界文坛所占有的地位及其在国外的版本收藏、翻译、研究、影响诸方面作了粗略介绍,为了便利国内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今再将国外学者有关的研究论著作一辑录,供学界参考.据笔者所见,世界东、西方学者发表有关《金瓶梅》的论著,大体都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迄今  相似文献   

18.
黎呜同志的《历史是创造者创造的》(见《光明日报》1986年12月17日),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历史观文章,它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原则问题: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创造者是少数还是多数?英雄史观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现就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9.
历史进步观念诞生于17世纪的西方"新文化"运动,并非西方自古就有。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一书通过探究历史进步观念的基督教神学起源,提出了古希腊的自然循环观与基督教历史观的差异问题: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异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种不同的"西方文化"。又由于历史进步观念属于现代启蒙之后的西方文化观念,因此洛维特认为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西方文化。洛维特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西方文明,尤其理解西方文明的深层矛盾,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通过考察洛维特如何对历史进步信仰展开现象学式的哲学批判,力图揭示深受历史进步观念支配的中国学界所面临的内在困难。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希罗多德都是世界上杰出的文化巨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5年)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收录、整理、编次的“六经”,为后世保存了丰厚的历史资料。其中依据鲁史、周史和春秋其它各国史编撰的《春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史书。古代希腊的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前425年)是将西方传说的笔录转化为历史学的第一人。他所撰写的《希腊波斯战争史》(即《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叙事体历史著作,故他被西方人称为“历史之父”。以往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孔子在史学方面的成就认识不足,以为在中国只有比希罗多德晚两百多年的司马迁才能与希罗多德相媲美,因此,称司马迁为东方的“历史之父”,故就其二者作对比研究的著述较多,而忽视了对孔子与希罗多德史学的对比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