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语文能力”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先辨析了语文能力一词的最初使用时间、使用场合、使用者,语文能力概念的提出者。接着把它与语言能力、言语能力、言语技能、语文知识进行比较。进而指出语文能力的本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某种语言文字,其核心是语感,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或者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它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大语文教育”思想 ,就是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 ,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它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大语文教育”思想,就是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4.
殷平 《南都学坛》2009,29(5):F0003-F0003
语感就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不是别的,就是语感。于是,语文能力目的论就转化为语感目的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所以,语感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轴心。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  相似文献   

5.
定位于泛读与词汇附带习得研究,以某独立学院本科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借助新近词汇习得理论,在受试完成一年的自主阅读后,对其测试语义、句法和搭配三个层面知识的产出、接受技能,测试结果分析发现词汇附带习得的部分规律:词汇知识的习得顺序表现为优先习得语义知识,其次分别是搭配和句法;词汇能力方面则表现出接受技能的快速增长与产出技能的缓慢获得。  相似文献   

6.
王松泉通过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学科教育这三个概念的研究与廓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语文素养规律观:语文素养是学习主体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语文课程个性化的目标和过程;语文素养过程应当遵循客观规律。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言语内容的教育为言语形式的训练服务,思维训练为语感培养服务,课堂言语实践为生活言语实践服务,教法为学法指导服务,是为王松泉语文素养五律观。  相似文献   

7.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语文教学界已成为一句颇有感召力的口号,正是这三句话12个字把诸如“语文能力”内涵特质到底是什么,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间的本质联系及转化心理过程,语文能力与智力间的本质关系及语文知识、能力、智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推到前台,要求予以理论回答.本文试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的认识与处理问题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发展与提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一大弊端就是将其对立起来,否认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现阶段在反思新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泛语文""非语文"现象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与有意或无意弱化语文知识教学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语文教师也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视角再次投向了语文知识的重构与加强。实际上,一代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曾分析指出了语文知识与能力之间客观存在的密切联系:一些语文知识就是语文能力;一些语文知识与另一些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常可转化为能力;一些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相结合也能形成能力;一些语文知识虽属纯粹观念性的但个体是否具有这些知识却对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对这些关系之间的具体情况,张志公先生虽没有加以具体分析与详细论证,但以其作为认识、解决这一极具复杂性问题的分析视角,对我们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语文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等同于其他课程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语文课程标准应赋予语文知识应有的课程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设计也应在恰当分类基础上对其加以区别对待与系统设计,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更要力求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而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守课堂教学,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和机会,引导他们有层次、有个性地朗读;同时通过引导动手做笔记、参与板书设计、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一方面指语言,一方面指文章.语文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语言进行组合的知识和能力.换句话说,语文就是要通过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世界,做文章的知音,从中领悟到语言使用的方法和规律.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语文素养”包含哪些要素,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但不管怎么说,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  相似文献   

12.
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认识语文知识的属性和语文知识在培养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中的作用.初中的语文课教学并非要刻意淡化语文知识,而是要把适宜的语文知识置于适宜的位置以适宜的方式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3.
加强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并且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分别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谓的知识和技能概念相当。语文陈述性知识是指命题网络或图式表征的、需  相似文献   

15.
核心能力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能力概念中的能力是指内含于企业的通过若干组织性的过程配置资源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可定义为内含于一个群体或团队中的使它在关键领域领先的互补性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杰出贡献性、优越性、延伸性,它们可以用一些具体方法来检测。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以语文知识、生活体验和文化教养为基础 ,以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为指导 ,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必须加大语文教材改革力度 ,特别要抓住要害 ,在教材体系的改革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直接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课标”还特别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口耳相授而得”,也不是从系统的语文知识中转化而来,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许多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只能用对立统一规律。本文就当前语文教改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例如,语文教学的成绩与问题,教学目的的有和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等,进行了辨证分析 。语文教学必须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胸怀,稳步走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9.
能力概念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能力是一个具有多个维度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不同。心理学将它界定为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哲学将它界定为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而职业能力开发视角的能力概念则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具体的职位或工作情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来看,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但如果从本质上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至少还可反映出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情况,作文能力的强弱,无疑是一杆衡量的“标尺“。我从事儿童文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