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日本美术之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雪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39-41
日本“狩野派”的纪念性、装饰性绘画艺术,是日本传统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而“浮世绘”艺术的市民个性特征和日本文人画的主观主义特征以及近代日本美术对西洋画的借鉴都是对传统美术的突破。日本美术近代化的最大特点在于传统并没有被轻率地抛弃,而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日本画”风格。 相似文献
2.
高学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78-8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从历史上看,一方面日本与英美等国在远东地区矛盾由来已久,另一方面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它既是中日战争长期化的结果,也是欧洲战场上德军胜利的鼓舞。 相似文献
3.
高兴祖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7-10
化学武器是国际法明文禁止的违背人道的大规模杀人武器 ,而日本军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 ,就着手研制这种武器了。日本军部不仅在国内设置研制化学武器的机构 ,而且在所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建立化学武器的基地 ,目的是便于对中国和前苏联进行化学战和用中国活人进行试验。在中国战场上 ,日本军部部署、命令、督促和教育日军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 ,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化学战 ,造成中国军民大量伤亡 相似文献
4.
田庆立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64-166
日本新国家主义由一种政治思潮逐步发展成为主导国家战略走向的政策理念,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本新国家主义既与以往的自民党“保守本流”的政治路线一脉相承,又有其显著特征,集中地表现为以日本“民族优越论”为理论基础,以天皇主义为内核,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和理念,以追求实现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冯文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33-37
二战后,日本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不到30年,就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郭德茂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2):35-39
“文如其人”在文学理论上似已成为一个格言一条定律。人与文的统一、做人与立言的统一 ,是我们自古而然的追求。但也要看到 ,人与文、言与行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一致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人文相背言行不一的客观存在 ,而且要认识到 ,艺术创作在很大意义上是“创制” ,是一种理想形态。“文如其人”的现实含义是 ,人有多复杂 ,文就有多复杂。 相似文献
7.
8.
杨毓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16-18
1944年底,中美英印缅联军集中兵力于中缅印战区发动攻势,将日军全歼于滇西和缅甸战场,取得堪称“东方诺曼底”战役的伟大胜利,与欧洲盟军“诺曼底登陆”遥相呼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汪诗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澳大利亚是一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战后初期,澳大利亚主张对日实施惩罚性措施,使其军国主义不至于死灰复燃,即所谓的硬和平。然而,美国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上的近乎垄断作用、亚洲冷战局面的加剧以及澳大利亚渴望与美国缔结安全防务条约,使得澳方不得不接受美国主导的对日软和平条约。澳大利亚对日战略的这一转变标志着现实主义逐步取代理想主义,成为其外交和防务战略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鞠玉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5):63-66
近代以来,众多中国人移居日本并落叶生根,成了远离祖国的华侨华人。他们在适应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同时,始终怀有浓厚的中华情结,并试图努力保持、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愿望与努力随着居住年代的增长而逐渐薄弱,被日本文化同化则在所难免。笔者在日本对华侨华人被同化现象进行了问卷分析及社会调查,反映出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延缓华侨华人被同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日本“水俣病”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鹏立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4):30-3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等公害事件是环境恶化的主要标志。日本社会学界围绕“水俣病”事件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展开了学术研究,为事件的最终解决和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俣病”的社会学研究成果涉及弱势群体、社会结构、性别、社会和文化方面。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水俣病”案例的反思,开始研究环境治理的动力机制。以促使政府改进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措施。这是日本环境社会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析战后初期澳美对日政策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美两国曾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盟国,但在解决战后日本问题上,双方在诸如对日受降仪式、盟军对日实施军事占领与管制以及对日和会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很多,其中,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战胜国所具有的抱负及其地区安全战略,与美国的大国地位和全球称霸战略形成一定的冲突,这是双方在对日政策方面难以取得一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格日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3-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当今世界生态危机问题入手,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原则结合起来,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各种弊端,并寻找摆脱人类生存困境的出路。本文主要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局限,并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简单地探索解决在当下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些会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社会生成了“新民族主义” ,“新民族主义”思潮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与旧的民族主义有所不同 ,但在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这个本质上与旧的民族主义并无区别。日本“新民族主义”实质是一股极右思潮 ,它对日本政治右倾化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警防日本政府再次把亚洲各国拖进战争的深渊 相似文献
15.
秦兴洪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5-48
日本自甲午战争后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积极推行“去中国化”的“皇民化运动”。“皇民化”中培植起来的“皇民”成了战后“台独”的骨干分子,日本成了“台独”的源头和主要活动基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右异势力一直视台湾海峡为自己的生命线,纵容和支持“台独”势力从事分裂活动,扮演了台海危机幕后黑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张焕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8-21
当年曾有一批日本战俘、"日本八路"在延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他们对延安难以忘怀,延安随着他们对中国革命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解与接受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同是外国人,这与西方人对延安的认识又有巨大差异。考察延安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变迁,既可以了解延安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探寻外国人的战争文化心理对延安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煜焜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3,(2)
日本民间传说源义经并未自尽,而是通过虾夷之地进入满蒙,摇身一变为成吉思汗.一见之下,颇为荒谬,然其是非对错自有辩.大凡传说之事多有一定的精神与主义镶嵌其中.观其背景,别有意味.江户时期产生的“义经北行传说”乃幕府“关心”虾夷地的“产物”.明治时期诞生的“义经乃成吉思汗说”,正是日本扩张领土与入侵大陆的风潮体现. 相似文献
18.
何华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4):38-44
日本在承用中国传统汉字的同时,创制了不少日本独有的“国字”.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字”已被汉语辞书所收录,甚至成为现代汉字的正式成员.鉴别日本“国字”资格,梳理“国字”逆输入之历史,确认日语音训,推荐汉语读音,这对于辞书编纂及国际化背景下汉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瑞雪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63-66
目前,学界对清华简"保训"之"中"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思想观念,二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某种实物。结合"中"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字义考察,"保训"之"中"应为一种与刑罚、权力有关的判词,体现了后世"中道"思想在前期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0.
刘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2):94-98
通过对日本上代歌谣(记纪歌谣和《琴歌谱》所载歌谣为主)中“振”与“歌”等命名法的分析,探讨其与中国古代文学中“行”、“歌”以及“变歌”等的关系,从而说明由于汉文化的传入,日本上代歌谣在由口传到笔录的过程中,吸收了类似于中国乐府诗歌的分类法,对部分歌谣进行了分类和命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