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包装是消费社会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因而可以以"包装"现象作为切入口,研究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中的状态和意义.传统文化正是包装中无限延伸出的所指中的重要的一部分,由此,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中一方面被解构、被遮蔽,另一方面又生成着被彰显的契机.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有信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超越于物之上的符号社会,深刻剖析和揭示了这种由符号建构起来的消费文化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意识形态功能.透过符号的神奇功能,我们看到了潜藏在消费文化体系背后的资本这只无形之手.它利用市场经济原则将符号播撒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人的无意识深处,从而达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认为,物品成为某种文化符号从而使消费预期使用价值相分离乃是消费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实在古代(例如中国西周时期的贵族社会)物品也同样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只不过那是政治权力的产物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上去"在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的消费社会较之任何一种物品都确证着使用者政治身份的古代社会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在处处离不开金钱的消费社会,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如何自处呢?中国古代文化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精神创造者的鲍德里亚是近年来西方学界热烈讨论的重要思想家之一.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异化所具有的符号特征以及在西方发达的消费社会中消费异化所内在包含的唯心逻辑和强制性格.  相似文献   

5.
李娟 《江淮论坛》2013,(2):142-145
作为法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鲍德里亚不仅对以消费主义为特质的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作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也对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后果进行了哲学上的批判性考察。虽然他的这种媒介批判理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但是由于这种否定性批判割裂了符号逻辑与生产逻辑的内在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合理吸收,因而走向了马尔库塞式的大拒绝思路。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景观,符号消费及商业广告显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受众也不是一击就倒、毫无辨别力的"靶子",相反,今天的受众对传媒的负面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能力,文章从这个视角出发,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与西方发达社会相似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后现代的文化消费主义。本文选取了“历史题材、怀旧意识、金庸神话、小资情调、身体文化”五个主题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坐标来描绘消费社会的文化地图,探讨文化消费心理与意识形态格局。本文认为,文化研究有助于知识精英把握日渐模糊的文化地图、应对文化转型的现实挑战、尝试建构后现代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7.
鲍德里亚认为,物品成为某种文化符号从而使消费预期使用价值相分离乃是消费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实在古代(例如中国西周时期的贵族社会)物品也同样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只不过那是政治权力的产物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上去"在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的消费社会较之任何一种物品都确证着使用者政治身份的古代社会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在处处离不开金钱的消费社会,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如何自处呢?中国古代文化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一种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迥然不同的新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正在形成,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消费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的温床。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完成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消费文化由此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生产偏好”的失衡大为改观.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从经济领域生产方式的麦当劳化扩展为社会世界的麦当劳化;二、通过新的消费形式对大众实施控制和规训,使他们从生产力转变为消费力;三、人们更多地生活在物的体系的“牢笼”中,社会世界受到压抑并被边缘化.由此,这些所谓的“丰裕社会”在享受物的富裕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贫乏.  相似文献   

10.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琼林 《学术论坛》2006,(2):181-183
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鲍德里亚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了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文章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闫方洁 《北方论丛》2012,(4):137-140
早期的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法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首要法则。符号建筑在差异原则基础上,同时具有超强的意指性和永久的流动性,这使它顺利成为社会权利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平台上的所有物品都幻化成了符号,符号与消费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谋,符号消费为人们制造了平等、晋升和关切的幻觉,成为一种更加稳定的、无意识的资本主义社会调节机制。通过符号学的解读,鲍德里亚触碰到了消费社会权力再生产的隐蔽机制,同时他也显示出强烈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无论鲍德里亚是否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论保持一致,都可以视为马克思开创的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效应。鲍德里亚意识到消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将马克思对生产—技术的重视也视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的“共谋”,却忽视了马克思赋予生产—技术的批判性含义。更为重要的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没有超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现代实践哲学能够涵盖鲍德里亚的问题视域。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影响着传统文艺经典的生存与呈现,在对其进行正面"利用"与呈现的同时,也在进行片面的"改写"与歪曲。传统文艺经典在消费社会中的呈现具体表现为:原汁原味地呈现,创造性的转化,借经典之名行篡改之实。正确的对待传统文艺经典的态度应该是充满敬畏,在大力弘扬与传播的同时,也要谨慎"创化",提防借经典之名行欺世盗名之实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表现为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沟通、文化与消费相互呈现。产品丰裕与消费能力、文化控制与资本逻辑、追求新奇与浪漫主义是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消费需要的变化,能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实质是消费异化,造成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不利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符号崇拜是后现代文化生产的逻辑起点,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作为新生产力的征象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延伸,通过广告、象征等诱惑逻辑形塑大众,使大众沦为受资本支配和奴役的消费力。这种消费力通过普遍调节、普遍强制,最终展现出一幅资本权力驯服政治主体的图景。消费社会使人异化,导致工人异化为服务资本的消费性机器,工人在经济上受到了资本的盘剥和压榨,在精神上被资本的权力机制驯化为一种扭曲的畸形样态,最终导致工人政治主体性的彻底丧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具有了消费社会的征象,但存在诸多的问题,表现在因制度设计带来的消费结构断裂现象;传统消费文化所引起的消费不足问题以及新型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从而形成了悖论;农民工在消费问题上存在社会时空错位。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分析批判,从他的第一本著作<物体系>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是对<物体系>消费理论的进一步展开.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内容包括<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些早期的著作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和符号学理论,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8.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地位符号",它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并体现有价值(显示地位)的事物(如财富、声望、权力等),因此消费文化成为社会学分析社会分层的基本范式和角度。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机制主要体现为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的作用;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特征表现为炫耀性、类别性、区隔性、品位性、冲突性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他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本文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柳昌清 《中州学刊》2002,3(4):128-131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应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 ,从“利用———改造”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 ,并且要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针对不同的遗产 ,分别采用继承性弘扬、融合性创新、剔除性转换、矫正性纠偏、批判性重构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中间两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