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治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发展,中国民间组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民间组织的发展对法治政府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制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良法";有利于形成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组织力量;有利于完善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机制;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有限政府。在当前中国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培育、正确引导民间组织的发展,推动中国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转型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基础,亦促使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以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来分析农村社会秩序的生成,探讨社会转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进而提出在转型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建议: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法律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更新管理理念,推动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湖南岳阳井塘灌区个案的考察表明:国家介入是农民合作的外部条件。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通过强制性力量直接主导农民合作,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仍通过诱致性力量引导农民合作;农村精英参与和组织载体是农民合作的内部条件。农村精英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能赢得农民的尊重与信任,是农民合作的发起者、凝结点和推动力。组织载体能够为农民合作提供交流平台、规章制度与惩罚机制。为了促进农民合作,政府应该加强推动农民合作的力度、鼓励农村精英参与农民合作以及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基本成型,涉农法律实施机制日益完善,农村社会守法共荣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和以权利调整、农业补贴、农业市场准入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农村法律调控机制,成为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调整的重要力量。 面向新时代,需充分发挥农村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全方位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林业专业合作社是成员通过利益驱动建立的有凝聚力的社会组织,其具有边界界定清晰、集体选择安排、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解决内部冲突成本低、自主治理权利和能力较强等特点。林业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中已经成为实现多元化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抓手。我们要重视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社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履行《合作社章程》的监督,不断推进公平正义;尊重和发挥"地方性知识"的作用,营造符合农民合作逻辑的制度环境;加强政府对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理顺政府与合作组织的关系,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环境法治发展40年,也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发展和建设的40年。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由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构成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利体系和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规则。总结经验,公众参与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公民环境权利的题中之义,是提升环境决策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调动公众环保力量的必然路径。面向未来,广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注重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狭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通过完善主体界定、推动信息流动、推进协商参与和加强社会监督等实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社会组织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伦理意蕴:能够为人们的道德生活实践提供广阔的领域和途径,是培育公民良好品德的社会根基;能够弥补市场和政府力量的不足,是捍卫并推动经济伦理的一股重要力量;能够强化道德的社会监督,是提升公共行政伦理精神的实践载体;对改良中国公共伦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资源;能够培育和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激发公众的环境伦理情感,是凝聚公众力量、促进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共组织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对中国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育“有容”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形成“有衡”的民主制度,有利于养成“有序”的民主行为。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组织在中国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政府要转变观念、调整职能,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公共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完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行政法治建设是中国行政法治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分离并且必须同步进行的重要方面,是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农村经济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是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传统观念特别是计划体制下"管理论"、农村居民素质、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行政法治建设受到极大限制。为了真正实现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推动农村行政法治建设的进程,实践中必须消除其推进过程中的城乡差序格局,克服"管理论"的片面性,转变"行政即命令"、"法即义务"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同时加强执法检查,强化监督行政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村行政法治建设是中国行政法治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分离并且必须同步进行的重要方面 ,是建设法治中国 ,实现农村经济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 ,是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客观需要 ,也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传统观念特别是计划体制下“管理论”、农村居民素质、舆论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行政法治建设受到极大限制。为了真正实现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 ,推动农村行政法治建设的进程 ,实践中必须消除其推进过程中的城乡差别格局 ,克服“管理论”的片面性 ,转变“行政即命令”、“法即义务”的观念 ,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特别是法律素质 ,同时加强执法检查 ,强化监督行政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基层民主治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主治理的能力,对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参与式民主视角,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形成的三条路径:行政化路径、转型化路径、自主化路径,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四大不足”:公益性不足、自主性不足、新元素不足、参与度不足.从政府、农村社会组织、村民三个方面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主治理的能力,建构“多主体”治理模式促进村民自治,以求实现农村社会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救助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而农村社会救助的实施离不开农村民间组织的广泛参与。农村民间组织作为农村社会的有机构成,在推进农村社会救助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农村民间组织的社会救助角色对于农村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寻与当前农村社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实现农村和谐稳定与农村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农村社会管理过程中依然面临农村基层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农村社会组织欠完善以及农民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等不适应问题。故此,健全农村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以及增强农民综合素质是农村走出社会管理日益乏力窠臼的实践理路,也是遏制农村治理性危机、走向农村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14.
保障农民拥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农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具有独特的优势,正日益成为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织载体。农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助于在农村培育"有容"的民主意识,有助于形成"有衡"的农村民主制度,有助于农民养成"有序"的民主行为。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政府必须解放思想,支持和引导农村社会组织合法的政治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必须加强自律,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整体进程。从路径依赖效应视角解释农村经济组织的演化问题,是在界定路径依赖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路径依赖效应对农村经济主体合作秩序的影响,可见虽然这种效应对形成相对稳态的合作具有价值,但对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能力及合作秩序的拓展有抑制作用。在经济社会转型中这种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需要从长时期演化视角进行分析和认识,其负面影响表现在对社会分工的抑制等诸多方面,而路径创新则是农村经济组织演化朝着更加富有效率和价值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社会组织可作为协调者、沟通者、设计者,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持续的理性动员力量.在乡村治理新常态下,培育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构建农村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社区共享基金平台,组建农村社会组织孵化园,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丰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激发农村社会资本存量,构筑积极和谐的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促进美好乡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农村协商民主的推进需要协商主体具备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政治德性、提出理由论证自己权益要求及进行理性探讨的参与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基层政府、村民社会组织以及村民个人在政治德性和参与能力方面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协商民主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树立善治和共治思维,同时对村民社会组织进行法律、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村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培育合格的农村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加速,乡村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较慢的民族地区和山区农村,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社会治理改革亟待深入,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有机结合,村民自治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加强,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武陵山片区中的湖北秭归县进行的“幸福村落”建设实践探索,形成了有效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幸福村落”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当前武陵片区的现状,深入分析、总结、提炼和完善这个模式,对武陵山片区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民间组织日益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农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追求公平正义的实现、信奉自愿奉献的利他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实现民主平等的自由价值、讲求诚信的契约精神等伦理特质是农村民间组织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内在基础,农村社会的伦理特点是农村民间组织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外部社会环境,村民自治的兴起和政府组织在道德建设中作用的弱化需要农村民间组织发挥作用进行补位,为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具体言之,乡村教育发展由乡村教育认同、居民深度参与、乡土资源开发、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四大核心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托,促成乡村教育的内生型运作。然而,目前乡村教育发展面临乡村教育游离于乡村社会发展之外、乡村文化与校园文化冲突、乡村教育主体积极性低下、乡村基层组织教育功能缺失等困境。实现乡村教育发展由外在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的时代转型有赖于提升教育主体对乡村教育的认同、乡土文化向乡村学校的深度渗透、乡村教育的基层组织完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