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索金融中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效率观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于金融中介结构观与功能观,金融中介效率观从交易效率、信息效率、X-效率、功能效率和制度效率等方面,来寻求金融中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金融中介所具有的交易效率优势作为其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它促使经济金融系统得以有效运行;其所具有的信息效率这一关键优势能够显示出金融中介的存在的巨大价值和发展的巨大活力与潜力;X-效率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生命线,意味着其经营管理状况好坏决定其生死存亡;功能效率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依托,反映了金融中介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制度效率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有力保障,体现着金融中介制度安排及其效率高低对经济金融体系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201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同时检验传统金融发展、消费和科技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传统金融发展、消费水平以及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但表现为遮掩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应推动传统金融转型、刺激消费,推动科技创新,形成一条可持续的实体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去杠杆政策如何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海南自贸港18市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测算结果,采用断点回归设计(RDD)方法,评估去杠杆政策对海南自贸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讨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去杠杆政策实施后,海南自贸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存在“阵痛期”,去杠杆政策对效率具有显著调整效应,存在一个最优杠杆以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2)在控制金融与经济体系内其他影响因素后,杠杆率对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表明合理阈值内的“优杠杆”呈积极作用;(3)进一步中介机制检验表明,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规模作为金融供给端的两种重要机制,前者能够通过增加高质量的金融资源供给提高效率,而金融业规模则囿于规模有限性与资本来源渠道受限的风险叠加,导致在去杠杆政策实施后对效率的提升呈负向作用。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从创新自贸港金融发展方式、金融工具创新、杠杆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揭示了金融中介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机制.进而从实证上研究了我国1991-2001年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91-2001年,我国金融中介规模指标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金融中介效率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很弱;而金融中介结构指标则明显地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产融结合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路径,实体产业企业经营性资产增值是一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研究了产融结合对经营性资产增值的影响,以及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并采用2009-2016年我国非金融类实体产业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实体产业企业实施产融结合能够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产融结合是经营性资产增值的助力而非阻力.进一步从影响机制看,产融结合能够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并以创新能力为中介来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创新能力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是产融结合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的重要渠道.从内外部环境调节效应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产融结合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的作用越强,同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产融结合对经营性资产增值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研究结论在微观实体层面为国家实施产融结合和以融促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新经济背景和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下,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基于陕西省2007-2016年间实体经济融资额与实体经济增加值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陕西区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进行测算,并分析陕西省实体经济发展效率的金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陕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仍有起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波动性较大;陕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总体有效,各地市之间存在区域差异,企业的技术进步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高低。因此,陕西金融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只有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和实体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两条路子。  相似文献   

7.
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长期的市场实践,产业金融已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当前环境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要求指向增强实体经济发展韧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实体产业循环效能等方面,这更需要产业金融的系统性支持。产业金融的立足点是金融,是金融的一种模式,实体经济是产业金融服务的出发点与终点目标,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和技术逻辑。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就是要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实现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目标,同时要促进资金在实体经济体系内保持健康的流动,形成产业金融资金正向良性循环,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结构体系,提升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创造产业金融发展条件,增强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动力;强力打造产业金融发展生态圈,加快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供给效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效率观:解析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融中介的结构观和功能观分析了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事实上,金融中介赖以生存和长期发展的根本基础,不是其结构规模的大小,也不是其功能是否完善,而是取决于金融中介自身的效率状况,以及其作用于实质经济的能力与增进整个经济系统效率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计量的角度,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人文社会和区块链5个维度考察金融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政府治理与人文社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轻微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金融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并占有部分本应属于实体经济的资源;我国各省域金融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发展,但不同省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0.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虚拟资本是金融工具的一种派生形式,其产生于金融,但不同于金融;因为虚拟经济与金融有不同的功能和运行规律。金融属于实体经济范畴,而虚拟经济则与实体经济对立,有其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与实体经济截然相反的"供求律"。据此所建立的虚拟经济"供求模型",能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同运动规律。虚拟经济运动是对现实的一个"颠倒"。由于其运动的能量——货币要由实体经济提供,并回到实体经济,当实体经济停止"供血",它立刻崩溃,且酿成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的微观机制改革正在进行。从改革三方参与者(国有借方、私人借方和私人贷方)出发,分析中国转型期股市变迁的一般路径,并对股市变迁的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后,我们发现,虽然股市变迁改善国有借方的治理结构以及融资渠道,但是其异化的功能使股权结构畸形,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绩效;同时,股市发展通过影响储蓄率产生对金融中介的替代效应,从而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减少国有股权的份额,增加私人借方的比重,从而促使股票市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的效率状况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金融效率还不十分理想。借鉴西方金融效率理论,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高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有限的金融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中介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金融中介是指与金融市场对应的资金配置机制,而金融中介机构则是指处于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之间买卖金融资产的企业。金融中介机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一种企业,有自己的金融产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金融中介机构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94-2002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效率和结构的特征,认为我国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同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为主,证券市场的发展则相对不足,金融市场效率比较低。为了使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有序、有效地发展,我们一方面要深化金融改革,另一方面还要着重金融基础实施的建设,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提高金融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将更大程度地开放 ,在我国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 ,资产证券化必然会成为金融改革深化的一个方向。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贷款项目、现实基础、信息交换等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但发展资产证券化要求一定制度基础和市场环境的全面支持 ,对信用支撑、法律建设、税收和会计制度、中介服务机构、有效灵活的监管、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以及技术水平等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尚未广泛进行实践 ,因此亟需建设完善的制度环境 ,消除资产证券化的障碍。该文着重对实施项目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研发投入大,对设备和原材料的要求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现代经济中,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密不可分,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增长会造成很多不利的负面影响。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甘肃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本文拟从甘肃的现实情况出发,对金融支持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实证研究和金融发展的现实3个方面对金融结构展开分析,试图揭示出金融发展的规律、展示金融发展的轨迹。研究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间接融资仍将在中国的金融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远大于直接融资。因此,建立有效运行的金融中介体系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高于证券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东营市金融业发展成效显著,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但与此同时,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均衡性,存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覆盖面不广、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金融创新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金融资源配置导向、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等措施,补齐金融发展中的"短板",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农业的弱质特征及农村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我国金融支农的力度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完善的金融支农机制,有利于疏通储蓄向农村投资的通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构建起央行和财政的政策与资金作扶持、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为主导、保险与担保等机构充当后盾、资本市场提供补充服务的多元化金融支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区域创新效率用创新的投入产出比衡量了一个地区的综合创新绩效,其影响因素存在多个方面。金融深化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各国金融深化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相互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作者首先借鉴多投入与多产出的DEA方法测算了80个国家的区域创新效率,然后使用Tobit模型对2011—2018年80个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深化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金融深化的提升,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将从"抑制"效应向"促进"效应转变。这是因为金融深化较低时,风险贷款和信用贷款发展滞后、风险投资渠道不完善以及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不健全导致多层次、立体化企业融资融券功能落后,从而抑制企业的创新效率。而金融深化较高时,风险投资渠道逐步完善、企业融资成本低、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完善,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研究还发现,各国经济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各国金融深化和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差异。作者将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组和欠发达组,分组研究发现,金融深化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选择效应,即金融深化对欠发达国家创新效率具有"U"型曲线特征,而在发达组则不存在这种效应。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渠道畅通无阻,金融深化提升区域创效率的影响不再呈现"抑制"效应。而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对于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的部分,金融深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是"促进"效应,而对于不完善的部分,金融深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是"抑制"效应。为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作者运用了滞后项检验、替代变量检验两种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具有稳健性,即随着金融深化的提升,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将从"抑制"效应向"促进"效应转变。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正确认识金融深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完善创新体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发挥金融深化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创新需求,以此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利用金融深化提高创新效率的发展中国家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