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高是实现其城市社会整合的根本。职业技能与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改善经济地位,奠定城市社会整合的经济基础。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农民工理性维护权益,适应从机械整合向有机整合的转变以及进行自我规制,从行为模式上融入城市社会。职业道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则是农民工城市社会整合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形成职业认同和主体意识,从精神上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扎实开展好普法工作是广大烟草员工依法工作的基础,是不断提高广大员工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行业提升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普法工作,已成为摆在烟草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开展普法工作,提高依法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又是行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上水平的客观要求。因此,烟草商业企业非常有必要在国家“六五”规划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结合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农民工的总体素质越来越不适应这些变化。因此,从政治思想、文化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其教育、培养与训练,提高其全面素质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必须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必须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培训市场。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证调查资料对重庆和珠三角地区影响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在两地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本中的教育程度、语言能力和打工地生活时间对农民工的城市社会适应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降低农民工的社会剥夺感,增强其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构建以社区和家庭为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促使农民工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使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就成了促使农民工提高城市社会适应水平的首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农民向非农民的转化问题是历史的必然,但在农民向农民工转化过程中,农民工没有取得应该有的社会地位和保障,所以加强农民工的“国民待遇”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强农民工的“国民待遇”方面应着力解决户籍问题,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分析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入手,深入探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以促进高校公共法学课改革,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  相似文献   

7.
引导公民自觉学法、知法、守法 ,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 ,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守法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是文明公民的基本要求 ,也是维护合法权益的前提 ;普法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法律意识的增强是维护合法权益的基础 ,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进一步促进了法律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写进我国的宪法,普法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普法应该以培养全民的现代法律意识为目标,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同时,为避免普法工作流于形式,应注重培养措施的考察和落实。  相似文献   

9.
普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活动,目前“六五”普法已经结束.新阶段的普法活动面对的是有限的社会总资源和普法总资源,当从资源分配的视角分析时,可以发现普法者在新的普法阶段应当对具体的普法措施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提高普法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普法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普法内容方面应当实现从普及知识到普及理念的转变,在普法主体上不能忽视政府的重要角色,在普法方式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媒应当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高校法制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本文拟就高校法制教育与公安保卫工作、政治治安形势、国家普法要求之间的关系和结合点作一简要阐述,力求使高校法制教育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资本构建方向是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现代式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生活信息、社会信息等;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求得和谐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农民工利益。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应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化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构建农民工现代式社会资本框架体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1 980个农民工为样本,通过方差分析,从分层分类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层级和类别的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程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目的、城市交际网络、流动模式、职业、收入水平等要素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具有影响,但务工年限及其差异对其城市融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民工城市融入政策措施的制订应该考虑农民工群体分层分类的现实,不能把农民工简单地作为一个同质性整体对待。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对国民幸福感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要和谐,首先必须实现人的和谐。农民工作为连接城 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的纽带,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本文以农民工幸福感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当代中国农民工的幸福感,从社会和农民工自身二维视角探讨影响农民工 幸福感的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主要是自我认同度低、缺乏归属感、存在攀比心理等,客观原因主要是待遇低、欠薪严 重、维权艰难、子女入学难、赡养父母等。要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感,需要内部发力、外部助力共同作用,通过改变农民 工心态、加大教育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提升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427份农民工微观调查数据,构建系统全面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OLS回归、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心理健康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在不同的分位点,心理健康对城市融入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父母随迁状况、家庭中在外一起务工人数等控制变量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产生显著影响。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关注、重视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保障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融入度的农民工,差异化制定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措施,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是国家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结果,也是城乡两种不同社会与文明推拉合力作用的产物,同时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在迁移流动中的理性抉择与意识建构。城市生存境遇、乡村归属意识及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等是农民工子女留守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需要城乡相关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在农民工群体中,青年农民工占绝对主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从小长在农村,学习也在农村,然而在其社会化的最重要阶段——青年时期,他们却处在城市。城市生活体验对青年农民工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论文以深圳“姚圩街”为缩影,在对青年农民工的调查基础上,从基本概念界定出发,对新时期青年农民工生育价值观的现状作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了加强青年农民工价值观引导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对于超过两亿的流动人口而言,社会融合是其市民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需求。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明确回答,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一是要"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使"优者有其荣",促进政治融合;二是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使"劳者有其得",促进经济融合;三是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促进社区融合;四是要重视养成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力者有其乐",促进心理文化融合;五是要"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让劳动者体面劳动",使"来者有其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合;六是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农者有其地""外者有其归",促进历史融合。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低质量、低层次农村教育积累的复杂背景,使农民工面临很多问题.农民工素质低下,教育培训困难重重,城市生活的经济社会排斥,权利意识淡薄.基于背景研究和问题的探讨,可以找到一些应对之策.从弱势关怀到强国关注,从提升人力资本和综合国力高度的关注农民工问题,应该成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战略基点;通过长线教育与短线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通过制度调整从法律制度消除歧视农民工的法律政策制度,平等对待农民工;通过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相关条件的创设让农民工对城镇生活产生认同感应该成为操作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