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古武功苏氏家族,作为一个关中地方士族,发端于两汉,自魏晋至隋唐,以武功为郡望,长期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并且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同时也是农业社会,中古武功苏氏家族的产生、发展、壮大均与其赖以存在的乡村经济基础紧密相关,稳定长期的经济来源、殷实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该家族投身政治舞台、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后盾,反之,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又为该家族赢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进一步密切了该家族与乡土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苏颂与苏轼     
在北宋,苏姓有三大著名宗族:一是梓州苏易简,二是眉山苏洵,三是同安苏颂。梓州苏氏与眉山苏氏同在四川,相去不远,但两个宗族由于在政治上缺乏接近的机遇,因而并无往来。而眉山苏氏与同安苏氏尽管相去甚远,由于政治上的机缘,造成频仍的接触往来,在两大宗族之间留下了很多佳话。眉山苏氏是从苏洵这一代才开始崛起的,原先是普通庶族地主,“家世至寒”,  相似文献   

3.
以三苏为代表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 ,重视以良好的教育振兴家族 ,使苏氏子弟幼承庭训 ,学有家法 ,人人俊秀 ,个个饱学 ,形成著名的苏氏家学。一脉相承的苏氏家学可分为两个方面 :诗文传家 ,重视经史。家学的传承 ,使苏氏家族人才迭出 ,并维持较高的社会声誉 ,成为其家族发展的文化保障。同时 ,苏氏家学对世人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学术思想而言,宋代蜀学经历了以苏氏蜀学为主转为以洛学为主的局面.蜀学的这种变化转型,与书院有密切关系.苏氏蜀学诸儒不如洛学诸儒重视书院教育,是苏学逐渐衰隐的原因之一.而张栻之学及其通过书院返传回蜀、魏了翁所进行的书院教育,又使洛学大举深入四川,从而促成了洛学取代苏氏蜀学.  相似文献   

5.
再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上载有苏兴氏《也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一文,对拙作《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及国内外研究者一些有关的看法提出了批评。简单地说,我(以及苏氏批评的另外几位研究者)对百回本《西游记》为吴承恩作的说法是持保留态度的,苏氏则认为这种保留态度是不必要的。苏氏把我们之间的分歧分为四个方面,然后一一加以论述。由于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一文中业已阐述,没有必要加以重复;本文仅就苏氏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略申鄙见,以就教于苏氏和其他的同行。  相似文献   

6.
北宋中后期的眉山苏氏姻亲,多与苏轼、苏辙兄弟的政治倾向相同或相近,一定程度上都反对新法,或在变法中持中立态度,并因此在激烈的党争中遭受了党祸的牵累,或落贬夺职,或遭受罚金,或文集被毁,从而使眉山苏氏婚姻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自觉不自觉地打上了党争的烙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北宋党争中,眉山苏氏与“声气”相同的姻亲互相援引、祸福与共,为谋求家族的发展空间在婚姻上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引苏氏计十四处。《论语集注》十二处皆出自苏轼,其中《论语.公冶长》"孔文子"一章所引苏氏非若大槻信良所指苏辙,而是苏轼。《孟子集注》两处,一处《梁惠王章句上》所引苏氏非若《四书通》、蔡模《孟子集疏》所断定之苏轼,而是苏辙,《孟子集疏》、《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全文》亦皆误认为是苏轼;一处朱子所谓"近世苏氏"指苏轼、苏辙兄弟二人,非单指一人。  相似文献   

8.
闵福德(John Minford)的《鹿鼎记》英译本在翻译武功招式时,有时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手法,有时则采取了归化的翻译手法。异化策略常用于以下情况:武功招式或其对应人物在文中出现次数较少,重要性较低,或翻译难度较大时;武功招式的名称涉及到作者的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认同时。归化策略常用于以下情况:武功招式出现次数较多时;武功招式与小说情节,或者人物形象塑造有紧密联系时。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21,41(1):39-51
金庸是一代武侠小说大家,其武侠小说关于武功之描写非常独特,武功高手学武历程之曲折、争夺武器秘籍之残忍、过招之血腥以及他们心理变化之微妙,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是单独地描写打斗血腥等暴力场面,而是把武功描写与个人福泽、社会文化相结合,突显武功的神妙性、创造性。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武功千奇百怪,门派琳琅满目,武林霸主善恶有报,文化凌驾于武功,一切精妙的绝世武功皆源自儒、释、道思想。通过金庸的武功描写可以折射出一些人生哲理,武功在政治面前是无力的,武功盖世的大侠不是自杀、战死,便是离开中原、隐居异域,而英雄之自尽或战死以至于退隐,则在以武功称霸江湖之外,给人以反思。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有人把他列为李太白之后第一豪放的诗人,评价是够高的了。但是,秦少游还不同意这种评价,他说:“苏氏之学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尤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答傅彬老简》)。事实上,苏东坡既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又称得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政治人物。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的“蜀学”。侯外庐认为,“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中国思想通史》卷三)。这种思想,苏东坡尤为突出和执着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汉至隋是汉语史上的中古时期 ,近年来中古汉语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中古语法在继承上古语法的同时 ,词法与句法中均有较为显著的淘汰与新生。这些变化构成了中古语法的重要内容 ,并为近代汉语语法的进一步演变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许多流行的语法现象均萌芽发展于中古。中古语法体现了新旧语法形式的交替 ,起着前承上古后启近代的作用 ,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有一个帖子,引起了成千上万网友的议论,就是谁是《水浒》里面的第一高手,谁武功是最强的?有很多网友留言。有一位网友说,鲁智深武功最高,他能把垂杨柳倒拔起来。那得多么大的力气啊,放到现在就是一台起重机。还有一位网友说,鲁智深、林冲都是浮云,我告诉你谁武功最高,黄裳武功最高。因为当时他写的《九阴真经》已经出版了。那么谁是《水浒》里面武功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发展,可从武、侠、情三条线索来把握。“武”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武功知识系统、习武过程、武打场面。金庸在民国武侠小说基础上对“武”的创新,尤其是在创建武功知识系统方面,金庸创建了“以内御外”的武功基础性概念,新创了新时代“武功地理学”构架,厘定武功层次并新建武林秩序。他呼应多元化社会进步的现实,将成长模式引入武侠小说,对武功顶端人选秉持开放立场,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范式,强调了贵在创新的理念。金庸不仅把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推上了高峰,也将武侠小说中的“武”推上了高峰。  相似文献   

14.
“文德”主要指礼乐教化,而“武功”多指军事战绩。一般将“文德”与“武功”连用以称颂治理国事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战绩辉煌的帝王或位高者。对于文德与武功及其关系的认识与论述,由来已久。从唐代文献中多有关于“文德”与“武功”的论述,可见唐代统治者继承发扬了前代关于文德武功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的历史规律,并用于治国方略,为唐代的繁荣选择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古东方文学及其文化底蕴侯传文一由于东方文明的早熟和率先进入封建社会,中古东方成为世界文明的先进地区,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古东方文化的发达以及其间各种文化因素的互动和融合,对中古东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中古东方文学是在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古文学 (汉—唐 )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8月 18日至 2 1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举行。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并进行了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究 ,中古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 ,文献文本、考证及辨伪研究等方面。会议为今后中古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周代以来的武舞,以歌咏战争来歌颂本王朝以武力平定天下,用在祭祀场合.以后又有用以欣赏的表现战争、表现武力的舞蹈.以后又有诗作叙写现实的武功,诗人以艺术表演来显示武功,至此,文学艺术中对武功的表现实现了从武力崇尚到艺术表演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以文学、政事彰显于史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在传统宗族社会建设方面也作出了有影响的贡献.眉山苏氏家族重视宗法礼制教育,素有孝友传统,其族人多忠信孝友、乐善好施,形成代代相承的苏氏孝友家法,传递着两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共识,对苏氏子孙的发展与家族的昌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苏雪林先生在其终极一生的漫漫学术研究历程中,首先是发现和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学术新观点、新见解;其次,苏氏在学术研究中不囿于就事论事的常规方式,而是跨越多学科,多领域,在方法上作出了诸多创新和突破;再次,苏氏一生以教书育人为职业,这与其学术研究相辅相成,使其同时成为学术探索中一名具有诗意灵魂的传授者.  相似文献   

20.
从复音词数据看中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对中古汉语专书中的复音词进行了定量—定性式的研究,得出了大量可信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笔者将这些数据搜集起来,经过分析后,对中古汉语构词法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描写,用数字变化的规律说明了中古时期汉语各类构词法的具体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与上古汉语相比,中古汉语构词法有下列特点:从复音词的发展趋势看,中古汉语复音词的数量继续增长,并且复音词的使用频率、义项的丰富程度都比上古汉语有所提高,构词方式基本完备;在复合词构词法中,中古时期与上古汉语时期最大的不同就是联合式构词法最为能产,这是汉语史上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