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人性的三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众多纷纭的人性主张中,普遍围绕着人性是什么,应当是什么等问题而展开。中国传统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善或本恶,揭示了人性的先验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经验性特征。基督教神学则认为,人究其本性是恶的,但人应该去恶从善,从人的“罪性”中解脱,以复归人的神性,从而揭示了人性的超验性特征。就人性而言,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先验性、经验性、超验性。  相似文献   

2.
王利民 《理论界》2009,(9):77-78
民法作为人法,是关于人的事实,也是关于人性的事实;人性是人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民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法,人性构成其核心价值,它应当以人性为根据并具有人性的规定性;不论是民法的制定还是民法的适用,都应当有人性的标准,而对民法的遵守则需要有人性满足的根据与理由.  相似文献   

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人性觉醒的可能性,但人性并未由此就挺立(建构)起来了,人性挺立的条件主要有两个:1.人性本善。即人先天必然地具有善根,这是人性得以挺立的内在根据。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根据在于人性的善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本善给予了极大的肯定;2制度保障。这是人性得以挺立的外在根据,出于对人性恶的限制,制度甚至比道德更有效。而制度本身唯有建立在善的理念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提升人性,使其向善。所以,人性挺立的最终根据在于人性本善。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诸种属性(attributes)的集合,那么,人的本质就指其中使人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属性(essentialnature)。①战国时代的人性善恶之争,是从道德伦理的方面表达的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过去对儒家人性思想有过一定研究,但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而对韩非的人性思想则研究较少,更需要下力气仔细研究,而且,把韩非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放在诸子思想的历史结构中加以考察,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却都是把人的心当作善的源泉,而把情作为恶的根据。他们…  相似文献   

5.
人学研究的历史学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学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知识形态。自人类产生以来,人就不只是想认识作为外部环境的客观世界,而且也试图认识自己。近代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甚至强调关于人性的认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之中占据中心位置,认为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己本性的真实知识,人们关于其它事物的知识也就不会是完备的。譬如,在休漠看来,任何学科,不论它们看起来与人性离得多远,终究都会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途径回到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性上来。因此,一切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人性相关,对人性的认识是其它一切认识的前提。对于这种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来说,人性似乎…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 ,可以将社会交换中的趋利避害作为对人性假设的理论规定。心理学中已有的关于人性利己与利他之争 ,其实归根到底是对人性中趋利避害的不同理解。人性外显为趋利避害 ,行为性是人性的自然前提 ,趋与避是人的自然性的表现 ;适应性是人性的社会本质 ,利与害是人以社会价值判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性的表现。趋利避害作为人性假设 ,其基本规定就是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人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奖赏 ,它就获得正强化 ;当人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惩罚 ,它就获得负强化 ;人的这种趋利避害带有明显地认知特征 ,人可以根据自身…  相似文献   

7.
作为制度根据的人性为社会分工所规定,所以,分析社会分工所型塑的人性结构的历时性与普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发达的社会分工及其社会结构——公域与私域决定了现实的人性结构是: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中道平衡;人的自利心与利他心的中道平衡;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中道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道平衡。因此,从人性的角度看,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在正当程序中实现多元价值的中道平衡——追求价值的程序论证为法治之要。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社会政治学说的人性基础郭长刚希腊古典时代(公元前六至四世纪)的许多哲人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生存?作为回答,他们或多或少都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据以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选择当时的著名思想家帕拉图(公元前427-347...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它包括道德精神、人性精神和生态精神3个方面。人文精神作为一种道德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精神基础,作为一种人性精神是人自身和谐的精神基础,作为一种生态精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与我们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因此,管理心理学就应对此予以关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管理流程中的人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而每个人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又不能脱离其对人的看法。事实上,每个人的世界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乃是人性观、世界观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起指导作用。基于这一点,关于.人性的看法,便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人性问题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因此不能被抽象地看待。人性不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必须看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管理心理学探讨的人性问题,不是关于人性的一般…  相似文献   

11.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纵观古来中外所议人性论,有两种情况需要正视:其一,从反映论角度来说,人们议论人性及其本原,涉及两类相关而不同的内容,一为“人性之本”,即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及其本原,属于人性性质领域的问题;一为“人品之本”,即关于人的品性和人的素质及其本原,属于人性品质领域的问题。但人们对此二者往往既不分伯仲,又均以“善恶”泛而论之,则混而乱也。其二,从真理论角度来说,以“善恶”定人性之本或人品之本不当,因为“善恶”实不为人性或人品本原,加之论者不能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学说指导,或仅以自然性方面为据,…  相似文献   

13.
韩伟  赵娜 《兰州学刊》2014,(12):71-76
在反战电影中,对于人性的展示与思考,体现了电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人性,作为人类道德存在的基本标志,彰显了生命存在的普遍意义和基本需要。文章以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创作的电影《雁南飞》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为例,从四个角度,对反战电影中塑造的人性进行阐释,把人性作为一种特定的对象,呈现于我们最平凡的情感中。在对反战电影的分析中,文章试图挖掘出沉潜于影片中的人性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伦理考问的起点,也是当代伦理大厦构建的基石。重新检讨人性,须从人的自然存在和文化生存两个维度着手。就自然存在而论,人性即人作为自然存在者的物种存在本性、物种生存本性和物种血缘本性;从文化生存来讲,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文化存在本性、文化生存本性和文化血缘本性。整合论之,人性即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敞开为因生而利、由利而爱。因此,以生、利、爱为主轴,以自由为终极目的,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为"目的——手段"论,构成了人性的完整蓝图。  相似文献   

15.
“文革”以后。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青少年会在一夜之间变得那么野蛮、凶狠、毫无人性,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没有应该反思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早就在讳言“人”“人性”了。是的。我们似乎也在认真地教学生怎么做人。但由于那个年代阶级性取代了人性,又把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标准抬到极其伟大纯粹的高度,人变成了神,使得常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把人性中一成不变的一些真正美好的东西全都划归资产阶级.人于是又变成了鬼:真正的人在教育中并无立足之地,难怪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就变得难以收拾了。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哲学史上,对人性复归的呼唤,是霍布斯那个时代的主题,于是人性问题也成了该时代哲学家的关注点。培根提出了:人是自然产物,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霍布斯沿着墙根开创的认识道路,进一步研究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论证了人性(包括平等、自由、功利、理性)的“合理性”,提出人生而享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在《利维坦》中,霍布斯公开以人性反神性,以人权反神权,以“人造国家”反对“神创国家”,以君权人授”反对“君权神授”,对当时西欧资产阶级思想起着积极作用。霍布斯的人性论基础是个人主义的利己之心…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18.
赵海霞 《船山学刊》2009,(4):190-192
从《金瓶梅》女主角之一李瓶儿的人生轨迹作为切入点,探究李瓶儿作为一个女子的人性悲剧,剖析晚明社会人的个性张扬极致会导致人精神的丧失和私欲的无限膨胀之后个体甚至群体的毁灭的内在质素。  相似文献   

19.
姜蕾 《理论界》2007,(5):176-177
《蝇王》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哲理性小说。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作者看来,一方面人性邪恶,其邪恶与生俱来,不可摧毁,它总是受到文明的压抑而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一旦失去管束,便会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正是人性的不完善导致了社会的不完善,人性的邪恶导致了社会的邪恶。人性中固有的邪恶是人类自身悲剧的本质根源。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邪恶的防范意识,防止人类悲剧的再次上演。  相似文献   

20.
江畅 《江汉论坛》2012,(7):34-40
人性是由人之所以为人的潜在性构成的整体,而谋求生存得更好是人性的根本特性,是人性的一般内涵或"人的本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这种本性在不同个体那里有不同的体现,构成各种不同的潜在特性的统一整体,这即是现实的人性。人性是潜在的,需要通过人的作为现实化,现实化的结果就是人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类的共同规定性与个人区别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特自我规定性的统一,是人出于自己更好生存的需要,通过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有意识活动塑造并体现出来的。虽然人性总体上看是向善的,但人格存在着正常不正常、健全不健全问题,道德不道德、高尚不高尚的问题。一个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并且具有个性,他的人格就是完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