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园 《兰州学刊》2013,(9):210-212
庄子的重要概念“封”所分隔开来的物之间因为还有亲密性从而具有能够再次结合贯通的可能,离开道之路也是返回道之路,而返回道之路即诗化的言说方式.在此区分了两种语言观,即符合论的表达和“语言说”,而后者即诗化的言说方式就是庄子使用的道说方式.“天籁”即诗化言说将在场者留在远处以使之持存,而诗化的言说即道说最终就是一种寂静之音,即庄子所说的“大辩无言”.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思想深邃奇奥,《齐物论》中"天籁"一说犹如智慧的灵光,昭示着庄子的哲学思想。"天籁说"内涵丰富,由《庄子》自证,其涵义由两段构成。从认识论角度看,两段之间演进之迹甚明。第一段认为天籁是道,第二段认为天籁是无。天籁说意义的探究对于庄子思想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褚春元 《天府新论》2007,(1):151-153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在他及其后学著作《庄子》中,庄子以自己切身的艺术体验对文学艺术作了深刻的论述,特别是他把“天籁”、“天乐”之美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论述更是精辟独到。“天籁”、“天乐”之美,即是自然本色之美,庄子把它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对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人们进行文艺鉴赏提供了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的生命情调源于庄子对天、地、人的生命体验。“造化”之“神”、“天籁”之“和”、“天机”之“灵”、“天地”之“美”构成庄子“天”之生命意味;“游”、“忘”、“适”、“真”构成庄子“人”之生命情调;“天和”之乐、“桑林”之舞、“天真”之趣、“朝彻”之明构成庄子“天人”之生命境界。庄子哲学升华出来的是旨趣高远的生命情怀和洒脱超然的人生境界,对此,我们应从庄子哲学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方语言哲学转向为参照,论述了庄子言说的隐喻特色,提出了庄子面临的言说悖论的问题实质是言与道的问题.道家以物观道的方法奠定了庄子无执的言说方式--卮言的思维基础,从而使卮言作为一种体道式的隐喻描述出现.它的使命是作为主体悟道的以态,传达大音天籁.它的品性就是超越彼此与是非,追求无执的解构性言说.  相似文献   

6.
天籁与野草     
鲁迅是不大喜欢庄子的,小说《起死》充分表达出了这一点,其中的冷嘲甚至带着些许轻蔑,这当然是那个时代的锥心之痛使然。其实,庄子同样处在一个有着锥心之痛的时代,所以庄子与鲁迅同样是以“冷”的面貌呈现给世人的,与他们的心灵是炽热的一样。庄子与鲁迅同样是不世出的人类精神的独行者,庄子心中的“天籁”与鲁迅心中的“野草”正一脉相承.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一个的独特纬度。  相似文献   

7.
《庄子》“卮言”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家珍 《文史哲》2002,(3):94-97
《庄子》中的“卮言”,是合乎“环中”、“道枢”之言,即合道之言。所谓“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寓言”、“重言”是为“卮言”服务的。“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悟道之言、体道之言和“言无言”三个层面,成为庄子及其学派的基本言说方式。“卮言”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它包含着对言、意、道关系的认识,又与庄子的体道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的,以此与“或使说”、“莫为说”划清了界线,反映了中国哲学在本体论上的独特观点,它由内而外、重视道德内在的特点反映了庄子受儒学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庄子的很多观点显然是对儒学思想的总结,道的超越而内在是对“极高明而到中庸”的归纳,内圣外王是对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归纳。庄子的道论为后来儒学本体论的真正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舒克斌 《船山学刊》2007,63(1):54-56
庄子超越现实虚构了一个自由自在、无为无不为的“道”作为自然本体,而人生、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通合一”、与“道”同游的“逍遥游”境界。“道”成了庄子审美理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相似文献   

11.
康中乾  侯序 《东岳论丛》2023,(8):70-77+191-192
先秦道家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为本原。但只有这个“道”本还不行,因为“道”既然是天地万物之存在的本原,它理所当然要体现于天地万物,否则就会干涸窒息。这就涉及“德”的问题。老子讲“朴散则为器”“失道而后德”,庄子讲“道德”,这就是道家的“道—德”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认识道家这种“道—德”本体论,对把握和发掘道家的深邃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曾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对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庄子的“大美”与“道”的交融统一《庄子》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它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庄子的哲学又是美学,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两者交融统一。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了解庄子“道”的学说是了解他的美学的关键所在。庄子对于“道”…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精神,主要表现为超越了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意义上的“道”和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论以及“心斋”、“见独”、“坐忘”之修持方法。解读庄子哲学思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就要通过庄子所倡导的修持方法,进而彻悟“无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相似文献   

14.
庄子美学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概念体系在先秦审美意识发展史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他庞大的哲学体系,立足于宇宙本体论,由认识论展开,终止于人生的哲学。这构成他哲学美学的独创性。庄子以“道”为本。“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融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为一体的哲学范畴。“道”为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本原;“道”性自然无为,是自然的法规、合目的性的无为的存在。“道”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庄子》“道”的理解不同,对《庄子》哲学属性的理解也就不同。以往学术界对《庄子》“道”助理解,许多人常常用《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篇法作为鉴别标准,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有说“道”是宇宙精神,绝对的“道”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实体;有说“道”是物质实体,是混饨的气,或是精细的微粒,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说“道”是一个抽象“全”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的,等等。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习惯用脏子呐、外、杂篇中某一固定论点,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鉴别标准的方法,而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二篇。继篡改并谬解《逍遥游》褒大知、贬小知之后,郭象又系统篡改并谬解理论色彩最强的《齐物论》褒大知大言、贬小知小言,谬解庄子否定“天籁”即“道”的存在,导致以研究《齐物论》为重心的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以致厚诬“绝对主义者”庄子为“相对主义者”。在复原《齐物论》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抉隐发微,使被旧庄学遮蔽千年的庄学核心奥义,首次大白天下。  相似文献   

17.
相逢于道路——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庄子与海德格尔的诗学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都是从“道”这个词出发来阐述其哲学的。而道的本义是路,是诗的象征的命名,这样“道”的实质也成为一个诗学命题。正是从这里庄子与海德格尔推导出“无”“静”等一系列富有诗学意义的哲学名词,而诗是存在的人生的  相似文献   

18.
对名与言的考察,构成了《庄子》哲学的重要方面。以名实之辩为背景,名与言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涵义的关系,也指向概念与对象的关系。与名实之辩相关的是言意之辩,后者所指向的,是言与意的关系。同时,对《庄子》而言,名言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分”和“别”,“道”作为存在的普遍原理,则以“齐”与“通”为内在品格,后者使道与名言呈现内在的距离和张力。“道”能否以名言来把握?是否存在非一般名言的把握方式?以上述问题为对象,《庄子》进一步展开了道与言之辩。对名与实、言与意、道与言等关系的辨析,既展示了《庄子》的多重理论视域,又表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二篇。继篡改并谬解《逍遥游》褒大知、贬小知之后,郭象又系统篡改并谬解理论色彩最强的《齐物论》褒大知大言、贬小知小言,谬解庄子否定“天籁”即“道”的存在,导致以研究《齐物论》为重心的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以致厚诬“绝对主义者”庄子为“相对主义者”。在复原《齐物论》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挟隐发微,使被旧庄学遮蔽千年的庄学核心奥义,首次大白天下。  相似文献   

20.
“天钧”、“两行”出于《庄子·齐物论》,是《庄子》哲学认识论中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在学术界,一些论者认为“天钧”是形容“道”的,或认为它是形容“道”的自然均平,或者说“天钧”把“天道”比喻成一个围绕中心旋转的轮子或磨盘;至于“两行”,则多以为是指“是非两行”,即“是”与“非”两者并行不悖。我认为,这几种解释都不尽合《庄子》原意。实际上,《庄子》所谓“天钧”虽然体现着“道”的本性,但并不是用来比喻“道”的,而是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循环运动和齐一之性的;而所谓“两行”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