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主要从句法、语义上对"V+成"式动补结构进行考察,指出这一结构具有A、B两种不同的格式,并对其中A式在进入特殊句式"把"、"被"字句时的特点作了分析,进而对"V+成"动补结构造成的歧义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我们考察动补结构上下字的关系和汉语史语料发现,动补结构上下字之间存在"语义差":上字的行为动作性质强于下字,下字的状态结果性质强于上字,上字的行为动作产生了下字的状态结果,该文通过剖析"澄清"等例证来说明动补结构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句法结构是事件结构在语言中的映射,语言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是外部客观事件复杂性的反映。英汉语言之中的"动补结构"是人类基本活动经验的共同认知,它是由多个简单事件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事件结构。利用事件及糅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考察英汉动补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特征,解释英汉动补结构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机制,探讨英汉动补结构在功能上的共性和结构上的差异,得出结论为动补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功能上,但在核心谓词词性、补语结构类型、补语语义指向以及补语的复杂程度上,英汉动补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汉语“动~叠+补”结构的共时比较和历时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动叠 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 补"和"动叠2(量减) 补"两类:北方方言不存在"动叠 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 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诸如"说说清楚"等零星的"动叠 补"现象系从南方方言引进,用于语用委婉语,目前仍表现为熟语性质。笔者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初步探讨上述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兼语说"是关于动补结构起源的重要说法之一,影响甚巨。论题采用最新的和第一手材料,对该学说的是非曲直进行重新研究,结论认为,兼语式对动补结构起源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语的"动+将+趋"格式一直被看作动补式,其实它偶尔也用作连动式.作为连动式,格式中的"动"和"趋"在语义上都指向施事,其中"趋"表示位移活动而"动"表示伴随活动,"将"是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态的"着".明清时期,连动式"动+将+趋"逐渐被"动+着+趋"所替代.  相似文献   

7.
动补结构(动趋式比较典型)在西汉时期零星萌芽.研究提出了判定动补结构的新视角——成小句组合与小句内结构组合,列举了西汉时期的动补结构(动趋式),认为高频使用与边界模糊是语法化的动因,动补结构的大量使用是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双重结果  相似文献   

8.
"开开(门)"从形式上看既可能是表动作时间短暂的动词重叠式,也可能是表把门打开了的动补式.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在动词重叠"AA型"中所举的<元曲选>"我开开这门"一例,从语境和全书的使用来看,应是动补式,而不是动词重叠式.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提出了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判断动补结构的标准,但是,形式和意义两个标准必须有机地统一.在意义方面,应该从上下字的关系上考察,而不是着眼于上字或下字的词汇意义是否虚化,语法上是否及物.通过考察动补结构上下字的关系可以发现,动补结构上下字之间存在"语义差":上字的行为动作性质强于下字,下字的状态结果性质强于上字,上字的行为动作产生了下字的状态结果.这种上下字之间的"语义差"可以作为判别古汉语动补结构的一个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双宾语结构的关键是"双宾语"。要对双宾语结构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必须确定有关"双宾语"的科学术语。汉语中真正的双宾语结构有"给予类、告知类、称谓类、处置类、使动类、为动类"双宾语结构等。这些结构的语法意义有共同特点:双宾语结构是经验世界中事物转移现象的规律在语言中的投影,由于认知视点、认知过程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信息组织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动补式合成词在汉语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类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难点所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需要依照汉语词汇大纲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对动补式合成词在汉语词汇大纲中的分布情况和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动补式合成词时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研究发现四种动补式合成词在汉语词汇大纲中的分布情况有所差别,各个级别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阶段也存在不同的难点问题,形成了不同教学阶段的重点,教师可以将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结合使用,以引导汉语学习者正确习得动补式合成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2.
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有特点的句式。在进行语义层面分析时 ,发现它的两个动词短语 (即动宾短语 (VO)和动补短语 (VC) )在语义表达上是不平等的。其中 ,“VC”动补短语是重动句语义表达的中心 ,“VO”动宾短语则只是表达“VC”的预设背景 ,但同时也发现“VO”对“VC”在语义表达上存在着制约关系 ,“VO”所表达的预期常量直接制约“VC”所表达的结果、状态 ,决定重动句在语义表达上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情态意义类型语法化的顺序,从语用推理、句子内部因素和能性补语的构成三个方面证明,现代汉语能性补语可以表达认识情态意义,并且,这一表现在能性补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上具有不对称性,否定形式的语法化程度高于肯定形式,在句法上有一系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马王堆汉墓帛书》所反映的上古动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等出土文献的材料为证据,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动补结构,并对动补式、“令”字句及状中结构三者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动补结构①的历史来源及其发展过程是语法学领域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目前专家学者对其研究分歧较大。本文在分析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紧邻的句法环境这一必要条件决定了动补结构的历史来源只能是连动结构这种形式;连动结构的四种格式在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展为动补结构。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英语动补结构是一种能产的构式(Construction),其构式具有独立于具体词汇的语用语义。本文以原型-构式理论及母语迁移理论为理论框架设计了实验研究方案。研究工具以综合英语能力测试和个人访谈为主要手段,考察了来自三个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9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动补构式的习得情况。实验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水平与他们对英语动补构式的习得程度呈现出一种明晰的因果关系;第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动补构式的习得遵循一定的习得顺序;第三,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同时发挥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19.
诗歌内外形式决定了读者的审美。诗歌内形式指的是诗歌的意象,即诗歌空间类型;诗歌的外形式指的是诗歌在空间上的呈现形态,即诗歌空间体式。内外形式并不分裂,优秀的诗作总是把两者融为一体,其联结点在于诗歌的情感空间。诗歌的情感空间由诗人的个体经验决定,同时也被历史恒定的稳定结构所影响。在一代代诗人独特的情感空间的本质性变化下,诗歌意象发生着嬗变,诗歌空间体式或是随着诗歌意象的变化而变化,或是在时代观念的刺激下发生着更为奇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从定中关系、状中关系、动补关系三方面论述了古汉语以偏位成分代替偏正结构的兼代现象, 对传统的活用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