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熙统一台湾后,即解除海禁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台湾社会经济从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清代前期,台湾社会已普遍存在"男有耕而女无织".这标志着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台湾自然经济基本解体,而商品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其重要意义在于,这一社会经济转型与如下要素密不可分,即:国内沿海间的长距离贸易、海峡两岸互为市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发达的商业资本、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等等.建筑在这些要素上的耕织分离,全然具有近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晋隆冈 《河北学刊》2007,27(3):241-244
近代以来,以天津为中心的近代河北铁路网的形成,对河北的农村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重点考察了铁路对近代河北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铁路的修建促进了农产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输出量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产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外运量的增加,并促使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加快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河北农村由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资本主义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的论述,一般对其破坏程度的估计都较为严重,有的甚至认为甲午战前家庭棉纺织业已与农业相分离。从实际的情况看,甲午战争前后自然经济的破坏还不很充分,自给自足经济在农村仍占有主要地位。兹不揣浅陋,略陈己见,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社会.对此状态较为平和的求解之道是农村矛盾向城市的转移,即在城乡互动的层面上求得一种新的平衡与和谐,这就是延续整个近代中国历史时期的"农民离村".而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则是以追求和谐农村建设为目标的积极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产结构是进行观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预设,中国近代进行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利钝,均可在社会生产结构中找到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结构中的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等因素,在中国近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在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从战国时代起,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开始解体,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发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了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地主经济的主要生产者是自耕农和租佃农民而非农奴,他们不必终…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近代中国价值迷失之缘起,作者针对思想界颇为流行的见解——将中国近代价值迷津、权威丧失归因于“五四”——进行了分析辩驳,指出不能从单纯的义理层面、而必须从社会心理层面、从社会史还原的层面加以追寻。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及其解体的进程,指出价值原则与物质承当背离、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引起的心理层面的更新以及新价值观念的潜行,是近代中国信仰解体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7.
农民群体的变化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葛志华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载体的,以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正式解体,农村社会经济力量进入了...  相似文献   

8.
张学军、孙炳芳教授所著《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1903—1937)》作为人民出版社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丛书之一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关于商会与乡村社会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近代商会研究的又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的消费思想一反中国传统“黜奢崇俭”的主流消费观,旗帜鲜明的主张“崇奢黜俭”,并将奢俭的范畴由消费领域引向生产领域,阐明崇奢黜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其用意即在为近代新式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建构新的理论。这一思想是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近代性。其论证有破有立,大胆而新异,反映了作为维新志士的谭嗣同整体思想的锋锐与光芒。研究和探讨谭嗣同的消费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经济的健康顺利地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邮政取代传统邮驿制度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变化,而1925年发生于山西绥汾邮路上的一宗邮政贩毒案件就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变化。从这起贩毒案件中可以解读出诸多社会信息,即近代邮政的建立及其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以及邮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重新规范了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使犯罪手段日益新型化,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11.
杨军民 《兰州学刊》2006,32(7):33-36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社会,农村社会的衰落与破产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以近代两位著名知识分子对西北社会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较为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西北边疆地区农村社会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简要分析了甘宁青农村社会的衰败对20世纪30年代西北开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移是其重要的社会现象,主要流向城市和边疆,究其原因则有生产方式的变迁;政治领域的变革,如国家政权建设不利直接导致乡村精英发生位移;文化领域的巨变如科举制的废除促使城乡进一步分离,这些合力加速了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而这种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促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中国城市、人口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晚清湘赣边界基层社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湘赣边界基层社会结构的演变□潮龙起近代中国,传统社会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渐趋解体,产生出成千上万的流离于正统社会结构之外的游民,他们散落于全国各地,组成了各种名目的秘密社会,达二、三百种之多,①参与了大小数百次的起事,这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不能不...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发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与民族的觉醒,中西文化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交汇融合,传统社会由此逐步走向解体。在古代与近代社会交替之际,多种社会思潮集结性地涌现,激荡起伏,诸说杂陈,争持消涨,近代思想解放的浪潮也在此期间涌上了巅峰。其中,在19世纪末兴起的戊戌思潮,以传播资产阶级学说,抨击封建专制,探索救国真理为标志,以冲击封建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为基本流向,与19世纪…  相似文献   

15.
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最关涉社会结构深层变动的本质问题,而地权分配则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史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经济史层面,近年来勃然兴起的社会史研究又较少顾及农村土地问题,各有偏颇。我以为,在研究中国近代农村以地权分配为中心的土地问题时,在方法论上将经济史与社会史的框架综合起来,建立经济史与社会史方法内在统一的经济社会史方法论体系,实属必要。实体模式的构建农村土地问题所涵盖的内容是极广的,要而言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技术层面,即土地利用问题,包括水土保持、土壤改良、耕作…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还,中国国家向基层社会扩张的动力是什么?又有哪些力量制约了国家扩张的逻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这条历史变动中的边界现在应该确定在哪里?8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实践其实就是国家与社会边界重塑的一个典型。某种意义上,可以将村民自治视为人民公社会解体后,先是中国农民后是中央政府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实质性变化的一种特定回应方式。尽管在传统体制下,生产大队并非国家行政组织的正式组成部分,生产大队的干部亦非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是模糊的。对此,维…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及与之俱来的社会矛盾的变化,古老的中国开始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历史变动。1848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老大腐朽的清王朝无力抗拒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外战争屡屡败北,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教案——反洋教斗争在这一总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此起彼伏,历时半个世纪上下,前后连接中国近代史三次革命浪潮,波及了全国各省区,囊括了耕夫织妇、兵丁胥吏、乡绅举  相似文献   

18.
买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出现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自从中国与西方接触以来,无论在政治与经济、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几乎在各个重要领域和地区都有买办的活动,在瓦解中国古老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买办的作用从沿海城市直至穷乡僻壤,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深度不容忽视。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侵略的加深,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买办阶层,可以说买办是东南社会变迁的产物;另一方面,买办阶层的形成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新型阶层,他们的商务经营与社会实践活动则促进东南社会进一步变迁。因此,在研究东南社会变迁这一命题上,买办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玮 《晋阳学刊》2005,1(1):86-92
晋西北农村在近代中国是不折不扣的"边缘地区",小农经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里的农民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土地生产维持生计,他们"靠天吃饭",生产与生活水平极度低下,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单一,这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方面均有明显的体现.革命与日本入侵构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村社会的基本生态背景,革命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战争却耗尽了农村所有的资源和储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呈现出下降走势,而"地主阶层"表现尤甚,其经济地位与生活水平被极大地弱化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伦理思想在近代发生了转型,即从传统道德理论(适应于等级的、专制的社会)到公民道德理论(适应于公民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型可从道德主体问题、道德构成问题、道德内容的性质问题这三个方面得到证实。这一转型是在维新派思想家那里实现的。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这一转型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