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回族语言看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协会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
从回族语言解读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十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语海南方言“波”、“刀”声母的语音学性质,语言学界歧说甚夥,迄无定论。据笔者了解,海南岛的黎语、村话、临高话、回辉话以及苗族人所说的瑶语,均有类似海南方言“波”、“刀”声母的辅音,故下文所论亦适用于这些语言。解放后最早研究这两个声母的是高华年先生。他在《谈谈侾黎语的特点》(1951年)中  相似文献   

4.
“花儿”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西北回族与“花儿”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从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的独特视角分析“回族花儿”的混合语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揭示“回族花儿”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共性,并由此对“回族花儿”做出较为宽泛的界定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回族是否有神话,这是民间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一些人认为回族有神话。主要依据是,有很多神话流传于回族群众之中,且具有本民族特色;即便是从其他民族中接受过来的,也已得到了回族群众的承认。一些人却说,回族神话的一部分是阿拉伯神话和中国境内若干民族神话相融合的产物,另一部分则是体现着这种融合的文化特征的新创造的神话,回族当然有神话。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回族没有神话。他们的基本论点是: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期,而回族形成于元、明,随着“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因此回族没有神话。他们承认,《阿丹和好娃》的神话在回族中广泛流传,但它不是回族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受母语的干扰一直是外语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外语教学几个难题中的—个。Twaddell(1965)指出:“就两种语言之间的习惯而言,语言的非强加性(non-reinforcements)和对立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比较我们将会发现两种语言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远非一个富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所能意识到的。”虽然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在50和60年代后期已趋衰落,因为人们为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已提出更新的解释,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人怀疑这一事实:即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大量错误可归咎于“母语的干扰”。George(1972)曾评价说,在学习目的语所犯的错误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错误可以归咎于母语的干扰。因此认真地比较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目的语时所犯的错误将有助于发现学习目的语时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摘要]三亚回族无论语言还是历史都与中国大陆的穆斯林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引发了人类学者的极大兴趣,并涌现出一系列学术成果。本文首先回顾关于三亚回族的研究实践,发现三亚回族研究堪称人类学个案研究的范本,进而通过分析三亚回族研究经验与理论的结构,挖掘出三亚回族研究在区域研究中的意义:一方面,三亚回族无疑是中国民族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值得进行精细的描述与分析;另一方面,三亚回族社区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部分,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具有极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后汉语羡余现象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于汉语中是否存在“羡余”以及“羡余”包括哪些形式、具有哪些功能等问题一直处在讨论中。文章将对汉语词法和句法组构中已有研究的羡余形式加以分析,归纳汉语“形式羡余”类型,并说明语言的羡余性是语言发展演交的重要理据。  相似文献   

9.
《左传·襄二十五年》中有这样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如果语言没有文采,那么就不会流传久远。同样言为心声,从一个人的言语表达当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学生虽然每天与书本打交道,可还是常常为自己的作文头痛,而语  相似文献   

10.
语言输入技能包括“听”和“读“ ,语言输出技能包括“说”和“写”。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二语学习研究中有关“读”与“写”的关系研究较多 ,而有关“听”与“说”的关系研究得很少。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进行这两大技能相关性的综合研究。作者运用SPSS分析了两组数据 :数据一为英语专业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听 ,说 ,读 ,写 ,及综合英语的成绩 ;数据二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四级考试成绩。分析结果表明 :(1)第二语言输入技能和第二语言输出技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2 )第二语言输入技能和第二语言输出技能都与学习者的二语综合水平有很大相关性。本文提出在二语教学中应把综合技能指导与单一技能指导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对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与语言测试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主要考察公式化语言频率及语言水平是否影响公式化语言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整体表征和提取.文章选取高低水平两组受试,他们先后完成了反应时实验和二语词频检测任务.使用E-Prime软件和Praat(4.3.04版)语音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其结果仅显示了公式化语言频率对整体加工的作用,没有发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公式化语言整体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回族人口现有七百二十多万,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而居第二位,但其人口散布最广。周总理说:“回族散布到全国,没有一个省没有回族,几乎没有一个县没有,可靠的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县都有”。正说明了这种状况。但在这种大的分散中又有大小不同的聚居,这种特点在回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是省一级的。此外,新疆有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甘肃有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有化隆、门源两个回族自治县,河北有大厂、孟村两个回族自治县,云南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则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当然,在全国各地尚有大大小小的聚居村寨、街道。回族的这种“大分散小聚居” 的特点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是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我们只要探索回族史,对此也就不难理解。对于回族史,特别是关于回族族源的研究,迄今为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3.
副词“并”和“又”在语言分布上都可以加在否定词“不/没有”之前,但能不能加和该加哪一个都不是没有制约的。对这些制约因素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汉语作为二语的语言学习也有指导意义。我们的研究表明:“又”和“并”两者的功用都在于增强语篇的衔接性,但启用的逻辑推理机制和所表达的否定拒绝都不一样。“并”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事实上”,启用的是负命题推理机制,表达的是直接否定拒绝。然而,“又”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但是……就……”,启用的是假言甚或等值命题推理机制,表达的是间接否定拒绝。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又”的语法意义涵盖了“并”的语法意义,而这一观察正好解释了“又”和“并”唯一共现的组合形式“又并+不/没有”。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群体身份的中介,身份是在交际互动过程中通过语言不断地调整构建而成.新疆回族以汉语作为交际语,但在族际交往时,新疆回族人一般借用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并使用一些回族化了的汉语词汇.新疆回族人主要通过这种混合语来完成民族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词语修辞里的“词”和“语”,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词”是语言里有特定声音和意义的最小造句单位,“语”包括固定短语、自由短语和成语、谚语等现成的“话”,它是较大的造句单位。鉴于“词”和“语”在语言里都是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加以使用这一点上有共同性,所以,把它们合在一起表示一个综合的意思,作为修辞学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的连动结构──《庄子》语言分析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有关连动结构的争论,近些年来逐步平息下来。吕淑湘先生曾说:“自从连动式出现在语法著作中以来,一直有人要取消它,也一直没有取消得了”;“看样子连动式怕是要终于赖着不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要给它划定界限。”(《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能够“赖着不走了”,说明连动结构这一语言形式确实是汉语语法的客观存在。至于连动结构的界定,这里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汉语的调语结构形式,是否只允许由一个动词作述说语,这一点已无须再讨论了。动词的“散动式”用法已不再有人提及。另一个是连用的前后动词间是否语意上有轻重之…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少数民族语言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样,回族语言也是伴随着回族的出现而形成的。今天云南回族的通用语言是汉语,但由于云南回族的先民大多数来自中东伊斯兰国家,因此,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不可避免地融合在云南回族语言中。  相似文献   

18.
凡是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声调语言”;凡是不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非声调语言”。中国境内有藏语、彝语、壮语、傣语、苗语、瑶语等几十种语言都属声调语言之列。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这些语言声调的起源、构成、发展、变化做过十分精辟的研究,但是也留下一些问题有待讨论。比如,声调语言的辅音有“单辅音、复辅音”之分,元音有“单元音、复元音”之分,其声调是不是也有“单声调、复声调”之分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还没有人论证过,通过审听、实验和综合分析有关语料,所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自伊斯兰文明进入中国之时起,就开始了最初的汉-伊斯兰文明对话。蒙元时代入华回回人是回族的主源。在13-14世纪的中国,波斯语是旧大陆的主要国际交际语(lingua fran-ca)之一和元代的主要外交语言,是回回人的共同语和新母语,是元代三种官方语言之一。元代回回人在人种相貌体质上与汉人有较大区别,但后裔逐渐放弃自己的母语,改用汉语汉文。在母语转换的过程中,回回人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当代部分回族与西北的东乡族、保安族与撒拉族人民中还流行着一种用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文字,即始创于明代中期以后的“小经”文字。创制“小经”文字的人可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回回百姓。  相似文献   

20.
回族的来源是回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史学界在解放以前和以后就有许多研究者作过不少探讨;主要有四种不同意见: 第一、“外来人为主”说。 此说认为回族的主要来源是外来人,而其中又以元时东来的回回为主,并(?)入了唐宋以来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