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逍遥游》《齐物论》到《天下》篇,“物”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借助中西哲学的会通视域,从《天下》篇的物论入手,由物判别诸家思想,进而揭示庄子物论中关于人与己、人与他者、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万物与道的多重关系,方得真谛。列维纳斯的享受概念,是我们借以澄明庄子物论,特别是其自由逍遥思想的极佳参照。由此,庄子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信仰可能性,特别是庄子对个体性的证成路径,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2.
庄子和海德格尔都旨在人与物相交相融的终极境域中,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自由之境”的道路,但他们思考自由的具体切入点和路径有所不同:从自由的方式看,庄子认为人可以获得无限自由,海德格尔则认为人只能获得有限的自由;从自由的归所看,庄子的自由是泯物我、“物我齐一”的自由与自然的合谐,海德格尔的自由则是聚集“天、地、人、神”四者的共在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哲学的“人学转向”集中地表现在关于“存在”意义的新发现。通过“存在”意义的转换,“人”占据了哲学的中心位置。而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从传统的形而上学转向现代人学的一个典型。以《西方人学观念史》中的“存在人”观念为题,结合海德格尔的著作,能够进一步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人”观念所蕴含思想启示“存在人”观念如何造成哲学史上的突破,以及本真态的“存在人”又为何受制于西方哲学传统而与这种突破相抵触。  相似文献   

4.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诗学意境论对“意”的最初理解,而且也规定着意境论中“境”的原初含义,并直接导引和促生了“境生象外”的哲学、诗学命题。从诗学意境论产生的源发哲学语境看,“意境”即“道境”,“道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重新认识意境问题,有助于矫正把意境简单地界定为“情景交融”的偏差,而把意境的当代阐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两行说出自《庄子.齐物论》,主要是指人从道的角度观物,超越百家物论的是非之辩,以是非两可的态度因任自然。王夫之在中晚年日渐从人生观等层面上接受了庄子的两行说,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诗学理论与批评中。王夫之诗学中的双行说以情景妙合境界中的情景双行为核心,兼及诗的意句双收和哀乐双行,具有很高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等齐万物的“齐物论”,庄子解构了世俗的价值尺度;通过“坐忘”“心斋”等直接体验,庄子领悟到至高存在的“道”。通过“齐物论”和直觉主义,庄子从无奈的外在世界转入了内在的心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依赖于外物的绝对自由。然而,由于庄子的自由不含有实践的精神,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并不把这种内在的自由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尽管如此,庄子的自由依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影响着古代和现代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庄子·齐物论》首推“天籁”,然而,后人对于“天籁”的理解与庄子本义多有出入.通过对庄子哲学一般学理的分析,再结合庄子对“地籁”、“人籁”、“天籁”所作的具体描述,即可发现,庄子是在与“地籁”、“人籁”对举的意义上推出“天籁”的,其所强调的无非是:与“物于物”的“人籁”、“地籁”有所不同,“天籁”则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即“天籁”已经超越了“物”的“二类相召”性,对万物的变化一律采取淡然处之、漠然应之的态度,从而做到了“喜怒哀乐不入于胸中”.鉴于“天籁”所体现出的这一典型特征与庄子所构想的生命终极形态(“至人”)具有内在的关联关系,故“天籁”的推出,乃庄子哲学自身的理论诉求使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物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物哲学是古代中国的科学哲学,中国科学之基本观念如物、气、阴阳、五行等形成较早,但庄子(与惠子)创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科学哲学学派,提出了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这三个中国古典物哲学的基本问题。邵雍及其弟子则形成古代中国第二个科学哲学学派,以象数学为特征。以方以智为核心的方氏学派是其第三种形态,它集中国古典物哲学之大成,是总结者,也是终结者,开启了中国科学哲学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王凯 《东方论坛》2014,(3):9-15
"澄明"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词语。在心物一体的神秘境界里,获得显现的世间一切是被世界化、澄明了的事物,而不是没有灵性的生硬之物。世间万物是在心物一体之境域中舒展着,在这一境域中天与人、心与物聚集为统一的空间,海德格尔将这境域称之为澄明。庄子的"性命之情"与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有着共通之处。庄子之性命之情,指的是人素朴真纯的自然本性和原初天性,是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融通会合的诗意情境。  相似文献   

10.
庄子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将道家哲学思想推向另一高峰的集大成者。而“化”作为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具有深刻内涵与流变思想。在庄子处,“化”论是其分析世界的主要方法与核心脉络,而如何确定人的生命真意,避免失性于“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满,是庄子关注并给予了回答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庄子“化”论视角对“形与心”进行诠释,探究庄子对人二重之患的把握,会意庄子以“气化、形化、物化”对人本身之在的刻画,进而领悟庄子成就真人的真谛,即化形以丧己、化心以逍遥,并以此厘清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演进,进一步掌握庄子的思想真意。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闻天乐与审美体验新解李建盛庄子在《齐物论》中的“齐论”、“齐物”以及言“天籁”确乎不是在论美,也不是在讲述我们今天所谓的审美体验,然而庄子的这种观念和思想又确乎类似审美的经验。且不提西方美学史中诸多的关于趣味无争辩的论述,也不论康德所说的美是不...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不仅在总体思维模式、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概念系统和主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某些本质的一致或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实实在在的事实联系或学理联系.所有这些"联系"、"一致"或"相通"都清楚地表明:庄子诗学思想是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秘密来源".  相似文献   

13.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美运思过程。后世儒道禅话语的介入使得“观物说”发展为观物取象(客体现象)、观虚守静(主体心境)和观心照寂(本体真理)三个不同层次。另外,“感物说”存在不同内涵,却与观物论联系密切,观物和感物看似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实则也是不同审美运思的结果。当用观物论“物我”视角和互观方式切入,会发现二者的异同和互含现象。  相似文献   

14.
《齐物论》篇是反映庄子与名家思想交锋撞击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是理解庄子与公孙龙不同思想理论的重要论述;又如战国时代“正名”思潮盛行的情况下,《齐物论》篇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以“道通为一”的平等观念来“齐一万物”的思想。结合庄子思想的学术背景和其文本的语境是解读《庄子》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思想以对存在的独特运思而展开,在这种对存在的追问中,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哲学———形而上学终结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哲学的终结,哲学不会结束。传统的哲学一直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传统哲学的真理观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符合论”。追问存在与真理是海德格尔的双重任务,但海德格尔追问的方式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对真理的追问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媒介如何进入哲学的视野,从传统哲学理论出发,为媒介哲学确定一个理论的根基,通过海德格尔关于“间性”的探讨,从“间性”的视角分析具有媒介特性的物的位置,以确定媒介在存在论中的位置。研究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主要探讨此在的在世与本己可能性的追寻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间性”的物的存在,物之物性的思想有三种指向:第一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存在论环节,物作为一种此在的上手之物,起着指引与标志的作用,因而以其“因缘”结构,而相互指引出此在与物,进而世界的意义整体;第二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在世结构,“常人”状态以物的异化形式,构成了此在的日常存在状态,以“器”的形式构建此在“器”式的存在,使此在处于闲言、好奇、两可的沉沦之中;第三个层面基于物的本源,物作为天地人神的聚集,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才能实现,即把物的制造作为一种作品而敞开其物性,诗作为本质的艺术,在诗意的栖居中使物作为物而自行显现出来;这三个层面的维度指向构成了媒介哲学的三重维度,这一物性论对于在存在论视域下的媒介分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哲学中精神自由的代表,具有自由自在、自至而成、自然而然、自性逍遥的特征。“神人”观念在被道教用来深化方士的神仙思想、构建游仙思想时,演变成为一种信仰。由于道教理论基础的先天性不足和宗教实践方式的可验证性,游仙思想最终走向了破产。但“神人”观念却由此从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两个层面对魏晋时期的精神生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  相似文献   

19.
齐物·齐论·齐语言——论庄子"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思想具有很强的解构性,这具体表现在他的"齐物论"思想中.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真正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但大多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的内涵却理解不够.前人对"齐物论"的理解主要从"物"、"论"着眼,而忽视了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齐物论"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齐物、齐论及齐语言.整个庄子哲学思想以"物"、"论"和"言"为目标进行解构,以打破儒墨言论、解构儒墨是非,为世人心灵找到一个通向逍遥的出口.  相似文献   

20.
庄子发明了哲学怀疑的方法,确立了独立的精神,找到了走出乱世的端点,开启了全新的哲学探索。他以气论和“道观”的方法论发展了老子道论。“道观”是道家思维完成普遍化、客观化的重要环节。“逍遥游”捍卫存在与价值、人与自然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齐物论”建构起两行逻辑和多元认识论的立场,树立了道的胸怀和视野。如此才能平等、开放、公允地看待事物和言论的长短意义。庄子对儒家仁爱机制的反思有利于真正道德主体的确立。庄子从逻辑上对百家争鸣的终结产生了作用,庄子思想被专制法制排斥而失去社会建构的机遇是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