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主义美学提倡非理性,强调个人的直觉及内心体验,是一种以个人式的感悟对文明弊病抵抗的人生哲学美学。这种美学叙事与传统哲学制造出来的元叙事极为不同,体现出一种解构型的美学话语叙述特性。  相似文献   

2.
从“存在主义”到“先锋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学接受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对西方文化思潮的接受,会发现经历过“文革”硝烟、思想稍稍解放的中国人和感受过“二战”炮火、被现代科技文明“异化”的西方人,对现代社会的“个人性”焦虑感同身受。从“存在”到“先锋”,反映出的是中国先锋小说家对现代性危机的感悟,代表了一代文学青年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语境中的艰难思考和审美态度。由于存在主义的影响和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3.
《尘埃落定》是"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阿来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它以一个"既傻又不傻"的"傻子"视角描述了在土司制度即将瓦解的非常态社会里,为了生存,人与人、人与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人性本相,在人性异化的土司社会里,这一群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最终,人、人生、战争、欲望、财富都变成了尘埃,走向虚无。通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相关观点,从这一个"傻子","傻子"与他者,"傻子"的存在与自由等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这一个"傻子"形象的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存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真实性和倾向性、复调和超复调、陌生化和反陌生化及时空关系等方面分析存在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 ,并对萨特和加缪的作品作同一流派的内部比较  相似文献   

5.
李宝莉是方方《万箭穿心》中着力塑造的城市普通女工形象,她是对方方此前三类女性形象的发展与突破,她的强者的生活姿态与人生立场,她的悲剧命运的性格依据与个人局限探源,催化了方方探求女性命运由寻求外围突破到实现自身突围的飞跃,方方借助李宝莉彻底颠覆了女性一贯的弱者形象,体现了方方女性形象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小说理论家认为小说视点在小说整体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认为小说创作和批评的重点在于要加强小说内部成分的创作。这一观点受到福斯特的质疑,他认为小说批评不应该局限于一些构思精巧的程式。福斯特强调小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小说内部结构与读者审美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形式技巧与读者阐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小说美学。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及背景结构的美学研究是叙事性小说研究的中心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会最终展现出小说创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思潮,是对20世纪中国美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欧洲美学流派之一,中国生命论美学的建构与之息息相通。在存在主义东渐的过程中,百年中国生命论美学对它的接受,经历了"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的顺序,其发展着的核心问题,也经历着"艺术与解脱"—"艺术与自由"—"艺术与存在"的三个阶段,从而步步融会入"启蒙美学人生论"—"实践美学主体性"—"生命美学本体论"的层层深入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对弗兰茨.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认为其塑造的人物大多是被现实挤压和抛离的弱者形象,包括为摆脱现状而苦苦挣扎的人类和为安全存活而焦虑不安的动物,指出虽然同样面临着生存困惑,但是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具体困境中做出了不同选择。在卡夫卡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弱者形象向读者展现出不一样的追寻希望。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记录着自己的生存体验,他笔下有一系列“儿子”形象,卡夫卡不仅觉得自己是永远的儿子,同时,“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是罪人和弱者”(密伦娜语).通过卡夫卡的父子关系、婚姻、写作、生活等方面来研究卡夫卡的精神“未成年”的形成,以便更详尽地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10.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苦难、荒诞与积极的自我承担精神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切概括.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文章将阎连科的小说与萨特、加缪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阐释阎连科小说的存在主义特征,亦即本真的苦难精神和西西弗式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对人性的的理解上,弗洛依德认为人并非自我同一、自我觉知、自我控制的,而是分裂的、非自觉、非自为的存在.人不仅不是世界的主人,而且也不是自己的主人.海子所受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对自身、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熔铸成海子远大的诗歌理想.海子诗歌内涵所折射出来的诗歌为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不断被物质化、欲望化的粗糙灵魂注入了细腻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生态美学勃然兴起,传统死寂的自然,因内在生命的充盈而成为活的形象,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它在为美学研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受到很多质疑与否定.老子美学对自然生命本质的肯定,为论证和研究生态美学提供了一种极为深邃的理论源泉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畏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是意识到自我存在的必然阶段。残雪卡夫卡的作品,所体现出的畏的状态,实质是一种恐惧。只是,卡夫卡的作品是对环境的一种恐惧,而残雪,则过多地表现出对精神的一种恐惧。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曾提出存在主义三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认为人为了自我存在,就得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处境.尽管我们无权把海明威列为存在主义作家,但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海明威在很大程度上一定受到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思想在他的小说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创作思想与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三原则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文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和知识资源,更是成为关注人性的启蒙话语,并敏锐地发掘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种种"异化"场景。存在主义文论契合了中国20世纪的理论"焦虑",并作为重要的知识学资源被译介和引入中国。尼采的"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都极大地肯定了主体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文学艺术的独立精神,这给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资源。海德格尔理论则通过理论思辨、艺术自律、美学独立等方式与中国现代文论产生"融通"与"共鸣",推进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与此同时,萨特存在主义"人学论""自由观""介入论"等思想与中国新启蒙的时代诉求进行联系,成为推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知识学资源。存在主义文论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文化现代性的进程,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学资源渗透到当代文学、文论、美学和文化研究中,促进了知识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厌恶》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整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展开叙述,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厌恶》集中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是恶心和荒谬,是本质和意义的缺失,是虚无、偶然和苦闷,但同时它也是自由。  相似文献   

17.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2002年推出的新作,较比80年代的《挪威的森林》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观念到方法都很难再断言它是写实主义,而是浸润着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因子的全新的艺术。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文学观念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在这里村上春树以写作思考人生,以小说中人物故事对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命题进行形象阐发。  相似文献   

18.
对先锋小说的研究,评论界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而对形式研究的迷恋极易遮蔽先锋作家内心观念的先锋性。本文以死亡为切入口,希望能透过死亡迷宫的遮蔽,从而揭示出先锋作家内心的真实意图。论文从死亡迷宫与迷宫背后、死亡的无意义与无意义背后的精神价值、悲剧意味与承担的勇气三个方面分析了先锋作家在奇崛的形式后隐藏的对人的生存的新解读。在直面和审视死亡的过程中,一些作家以他们特有的明敏和睿智,在死亡的地层下开掘了博大的生命之流,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哲理探索。先锋小说死亡言说的内在变化,深层原因在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启悟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条硬汉 ,殊不知在某些场合他也是个弱者。本文试图从他的生活经历、他及其作品中男主人公对待人生、女性和事业的态度等方面来揭示出海明威性格的双重性 ,特别是其软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小说《游离》通过主人公“我”个体生存空间、身份认同和情感世界“游离”的叙事,书写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对“我”身体在太原与北京、家庭与社会等居无定所生存空间的叙事,揭示了个体因空间“游离”而产生的生存感受与生命体验的一种“游离”形态。对“我”“平民”身份、“智识阶级”身份认知和内部自我感知的叙事,表达个体外部身份认同的“游离”和内部自我感知的分裂。对“我”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叙事,表达了个体情感世界矛盾而复杂的“游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