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个宗旨驱动型组织,非营利组织主要依靠其员工来提供服务并满足组织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需求。然而,基于何种动机个体才会选择到非营利组织而不是营利或公共组织从业呢?对此问题的理解要比非营利组织为了从数量和质量上招募到理想员工而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更为优先。与营利部门和公共部门不同,非营利部门有其独特的员工及其服务动机谱系,利他主义也只能代表非营利部门的其中一面。相对于诸多学者所使用的“内因-外因”传统两分法分析框架,从员工在非营利部门从业的服务约束性(积极性/被动性)和服务导向性(利他性/利己性)维度构建的非营利部门员工从业动机矩阵将员工从业动机分为四种类型,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员工显性从业选择行为下实际的隐性需求,并可成为未来实证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6):81
在利己主义假设下,公地悲剧理论、囚徒困境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揭示了环境治理中个体理性而集体非理性的悖论,并提供了国家集权式、市场自发式和网络自主式三种克服悖论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然而,把利己性作为人的唯一本性作为分析环境治理困境的基础并不完全符合人性是复杂而丰富的事实,利他行为的普遍存在为环境合作治理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构建环境利他合作治理机制,需要明确制度建设中的“惩恶扬善”思想,以构建对“他人”的伦理责任为基础,通过建立对利己者的约束机制和对利他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公平公正的合作剩余和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利他合作。 相似文献
3.
利他主义行为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他主义行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阐述了利他主义行为的本质,从理论上对利他主义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目前对利他主义行为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解释有以下五方面:移情、道德判断准则、自我归因、社会道德敏感性、个性品质。最后探讨了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意义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本文认为,利他主义行为研究在坚持理论探讨的同时,应面向社会实际,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增加社会中的利他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诉求与政策回应——基于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的实现,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将发展的内容局限于经济增长,且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忽视社会福利的改善,导致"扭曲的发展"问题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社会福利的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路径脱颖而出。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倡导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来解决扭曲发展的问题,实施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导向的政策,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福利服务均等化,实行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家庭等福利供给多元化策略,推行社会福利专业化服务模式,从政策视角回应了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诉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广泛存在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利他主义具有方向性、阶段性特征,不断地随着家庭规模的变动而变动,这些变动会对家族企业产生影响.在分析利他主义及其特性、利他主义有效性与家族企业生产能力、家族规模的关系之后,阐述了家族企业的分与合的策略选择、实施条件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用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孙小玲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63,74
文章围绕着相互冷淡与利己主义之关系问题,对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作的"相互冷淡"假设的诸种可能的含义及其变化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文章力图表明,虽然"相互冷淡"假设确实留存有社会契约论的人性自利说的印痕,但罗尔斯对之的解释,尤其是他将相互冷淡与善的多元性之间等同,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拒绝了利己主义的指控,而且最终指示了一种他希望建构的自尊与互尊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不仅使得正义与仁慈有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得以结合,而且构成了对康德目的王国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7.
郭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94-97,108
美国小说《时时刻刻》与英国小说《达洛维夫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时时刻刻》所描写的三位女主人公是《达洛维夫人》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外,还有一条主线把两本书连在一起——书中主要人物都与‘轻生’有缘。这部作品表现出来的看似轻而易举的"轻生"现象呈献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他们轻生并非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有诸多社会环境原因,女性处境问题以及生存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9.
甘绍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71-84
一种适用于广博的陌生人社会、对每一个人都平等有效且不受空间或情感距离影响的稳定持久的利他主义,即能够体现道德原则普遍性特质的利他主义,不能奠立在缺乏坚定性、稳定性和可靠度的情感主义的基础之上,也不能表现为行为主体纯粹单方面的无私付出——所谓极端理解的利他主义。在宏大的匿名环境里,善意、仁爱、团结的利他主义倾向往往并不呈现在作为个体的行为主体直接的行为动机上,而是渗透在作为社会框架性条件的有控制系统和制裁机制的制度设计里,体现在能够使善好的道德意图转化为对逐利的战略性举措的行为激励上。这样一种对等性利他主义,能够产生出人际互相的行为期待的可靠性,让道德的规范性依靠制度和激励走入现实并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10.
儒家推己及人、恕者善推的外推步骤,可以视为各方差异或不同文明沟通的可行策略。外推是一种走出自我封闭、走向多元他者、从熟悉走向陌生的一种行动,可以分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本体的外推三步骤为之。儒学中的恕可诠释为一无私地走出自我封闭,走向多元他者的行动。恕可用推来诠释和实践。孔子尝谓恕可终身行之。人可不断外推,从自我到家庭,从家庭到社群,从社群到国家,从国家到天下,也就是所谓全球化世界。在全球化时代,通过发扬仁、恕所预设的原初慷慨,儒学必能复兴,而原初慷慨虽超越相互性,并不否认相互性,反而能整合并成全相互性。由仁生义,由义生礼,道德的正义优先于分配的正义。当儒学强调的仁所发展的相互性,能经由恕的外推而扩张,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11.
杨伟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51-58
罗尔斯运用社会契约方法来构建他的正义理论,而这事实上意味着以原初状态中立约人 的选择或同意作为其正义原则合理性的基础。但立约人的选择或同意是基于理性考虑的选择或同意,也即是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追求的选择或同意,简言之,是基于利己主义理由的选择或同意。这就表明,利己主义的理由才是罗尔斯正义原则的最终基础。若是这样,则基于利己主义考虑的差别原则不可能蕴含他所阐发的那些利他主义精神。欲保持理论的自洽,他要么舍弃契约论的证明方法,要么抛弃他对差别原则利他主义精神的相关论述,但无论哪种选择都伴随有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陈孝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
在经济学的众多假设中,经济人假设是最基本也是最招争议的一种假设.非议者认为经济人假设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本质,也对人的道德属性造成否定和伤害;而肯定者则认为,道德也是能够得到经济学的解释的,人们正是在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道德的约束.事实上.对于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人的人性规定去解释.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福利:概念和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有描述性和解释性两大视角,描述性视角的定义又分为从人类的生存状态出发对社会福利的界定和将社会福利作为一项社会制度进行描述的定义等。解释性的社会福利定义是在描述性定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追问。从社会工作学角度的解释性社会福利定义,认为社会福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从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角度对社会福利的解释性定义则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政治整合功能和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对冲突的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崛起,社会福利权利会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权保障方式备受关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到底向何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福利权利理念的影响。从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权利入手,借鉴公民权利理念,重新审视公民权利理论对构建社会福利权利的指导意义,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应该实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 相似文献
15.
韩昌跃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37-38,45
经济人奉行利己主义行为准则,道德人奉行利他主义行为准则。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互利主义。 相似文献
16.
17.
张小兵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2):32-3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采取了绥靖主义政策,企图将苏联首先拖入对德国的战争,苏联被迫实行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在苏德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苏联只顾及自身的安全,不顾及欧洲的安全,只攫取领土、资源和人口,不顾及国际正义与责任,大力发展与德国的战略关系。苏联采取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建立的绊脚石,是强权政治的遮羞布,在后果上,它与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有异曲同工之效。 相似文献
18.
卢成东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8-60,84
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名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随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功能不断的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绿色壁垒取代传统的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绿色贸易壁垒又被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器。本文拟从绿色贸易壁垒实施国的角度出发,利用利用关税的社会福利净影响模型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实践是互动共存的过程,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中国快速发展之时,社会保障体系缺少制度约束和法律监管,投资主体单一,保障体系覆盖范围小,缺少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等都成为发展的阻碍因素,要优化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借鉴西方的相关思想,做好战略规划,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的福利体系,明确投资主体的责任,扩展福利覆盖范围,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网络的作用,从而提升全民的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0.
赖品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4):47-54
分析近年学界对世界宗教与利他主义的研究,可以尝试批判地反思宗教研究,尤其是比较宗教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些问题。宗教研究不必为求恪守一种以描述与比较为主导的研究,而自困于追寻一些对所有宗教传统来说是中立而普适的概念,这既非必需也不可行。与此相反的是,如果对宗教研究采取一种更宽广的理解,把批判、建构与对话的进路也包括进来,则可以对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对利他主义的研究,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这种对宗教研究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宗教研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探索一些看似不太中立或普适的概念对宗教研究的用处,长远而言更有助于对利他主义的跨宗教、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