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燕 《学术交流》2007,(6):167-169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不断遭遇叙述困境,于是她不断转换叙述方式与策略,努力实现对困境的超越。早期小说采用独语叙述,感受深切而格局略嫌狭小,"流逝岁月"系列小说转向全知全能的客观叙述,表现逼真但欠缺必要的情感冲击力。此后,王安忆小说一度呈现出理性的纯叙述姿态,小说形式却走向坚硬。90年代中期以来,王安忆凭借自由状态的无名叙述策略使小说的感性与理性得以很好地结合。在此过程中,王安忆始终以寻找故事唯一的叙述方式为叙述原则,从而达到对叙述方式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2.
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王安忆小说伦理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平 《学术交流》2005,42(6):155-159
当下的文坛以富人形象塑造为中心,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十分稀薄,而王安忆作为当代著名海派女作家,却以其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显示出了当下文坛的重要伦理意义.在王安忆的底层形象书写中,底层突破了物质力量、社会偏见的束缚,通过个体劳动来积极建构的自我价值,充分展示出贫民尊严的力量.她的关怀底层大众的写作有助于改变当下文学对于底层人物关注不够的现状,大大提高文学的精神品位.  相似文献   

3.
张华《鹪鹩赋》与庄子《逍遥游》中鹪鹩意象的内涵存在差异,前者重在小而无用,而后者重在独立精神。差异的根源在于此意象在先秦儒道两家的不同渊源。唐宋诗文中,鹪鹩意象在先唐用法的差异上进一步延伸出了"仕进"与"归隐"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内涵,而后者经白居易中隐思想及宋代新儒学的改造,形成了"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性的审美观照"这一新内涵。  相似文献   

4.
唐田恬  王丽萍 《阅江学刊》2011,3(6):119-125
师陀代表作《期待》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把握作品在情节处理、时空观照和叙述设置上的双重性以及作家从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分寸和传递出的对革命、对时代、对命运的态度等,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窥见一个曾经热心革命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热情转化为温情,将同情升华为悲悯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都注重于对创作的理论探讨.他们都关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二者之闻的联系,对诗性语言功用十分推崇.但他们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即柯勒律治通过诗歌创作,目的是使读者走向"最深奥的真理";加斯则通过充满诗性语言的小说创作,将读者从通往"最深奥的真理"的幻象转到"最虚构的文本"的现实上来.  相似文献   

6.
粱颖 《唐都学刊》2014,(5):75-80
刘炜评的散文对自我存在进行了多方位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呈示,使读者通过其作品文章看到一个具有名士风度、深厚学养、温暖情愫和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包蕴丰富本质的人。刘氏散文在丰沛情感的真实流溢中,善于捕捉“瞬间的美”,闪耀着诗性智慧的火光,富有情致;注重文学修辞,语言明快幽默;风格呈现为刚柔兼济、感性与理性兼备的复合形态,因而极易打动人和提升人。刘氏散文打通了学者写作与作家写作的边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结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人类活动包括自觉与非自觉两个相关的层面,因此,社会结构可被解析为两个相关的结构领域:非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在非日常生活世界的观照下,文章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描述,还对两类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二者在内容上具有重叠性,在方式上具有依赖性,在结果上具有交互性。文章指出,日常生活世界的积极的社会历史作用还应包括,它既是非日常生活世界的“资源库”,又具有保障社会的功能。作者由此而主张,立足于两类生活世界在存有必要的间距与张力基础上共存的构想,基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在此前提下重建新型的日常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黄晖 《浙江学刊》2006,(3):117-120
隐喻是人类的诗性存在与诗性呈现的方式,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加以化用,形成诗性批评,能消解理论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科学与文学、理解与想象、认识与审美之间的人为割裂,是新时期的文艺批评转型建设中,以外化内,汇通融合的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托卡列娃是现当代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常青树".她的小说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笔触细腻地挖掘了同时代人的内心世界.作家善于通过简短的故事反映笔下人物的平凡际遇,以此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叙事语调略带嘲讽,语言幽默、明快.大量借用名言警句及历史宗教典故,艺术地增加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玲 《学术交流》2005,(7):31-3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集中地表现为对旧哲学思辨传统的超越.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构成了新唯物主义得以生成的理论机制.通过感性世界的中介,哲学回归了生活世界,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感性世界的理论分析,可以透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机制和基本理路.在理论范域的确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论视角的根本转移;在关于感性世界的理论界定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感性世界的属人性质;在感性世界的构成机制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强调了"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对感性世界的理论阐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理论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杨威 《求是学刊》2005,32(6):20-23
一般而言,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世界很难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无论从文化哲学角度,抑或从社会发展角度,也无论从学理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日常生活批判这一研究课题都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不仅为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视人类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新视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理论视域的重大转换,并具有现实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意义。一、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2.
贺苗 《学术交流》2006,(5):163-166
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绝望,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她思索着人的孤独,憧憬着死亡的美丽,并将其指向人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小说的两条主线,也是其小说所要展现的更为深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吕刚 《唐都学刊》2005,21(1):136-140
王仲生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文学批评一直关注、追踪着当代文坛发展演变的轨迹,尤其是陕西作家在小说、散文领域的创作迹象.他的批评活动无疑成为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力量.其批评文本既不乏深刻的理论思考,又呈现出独特的诗性特征.正是这种诗性的批评使他与其他的批评者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4.
李蓉 《浙江学刊》2023,(5):195-202
丁玲在《杜晚香》中传达的是对革命理想人格和自我精神终点的一种预设——一种更高的自我,但杜晚香并非完全现实中丁玲的反映,相对于杜晚香的平静,丁玲的世界仍是不安的,她内在的意志仍一如既往的强劲。如果说早期丁玲的创作表达了个人主义式的欲望,那么随着转型后与社会的联结,她心理化的欲望就转换为了身体的行动,革命使她的主体得到了有力的锻造。然而,从其后半生的文学创作来看,实践的意义并没有在其文学创作中发挥出来,创作主体处在凝固而非流动的状态,《杜晚香》就是这样一个主体静止的文本。尽管丁玲将“情感”看作是文学创作的法宝,但她深入生活获得的情感主要是人伦层面的,将这一感性的情感与革命的理性对接、融合对她而言却存在着困难。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众多文论家娴熟而密集地采用鉴赏感悟法进行文学批评,体现出批评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主要表现在三大维度: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精准的审美判断力和高超的批评传达力,对批评文体的诗性建构皆有重要影响。以曹丕、陆机、刘勰为代表的文论家在语言的形式与风格感受方面,在对作品结构与情思把握方面,都堪称典范;而其鉴别作品之味、判定不同风格、对艺术家成就和个性特征的评析等,都极为突出。同时,善于营造“批评意境”,话语方式的表达上具有折中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与魏晋之后整个社会的审美转向、文论家的阅读体验和审美实践分不开,且凸显了此阶段中国文论浓郁的诗性特征,对当前文学批评方法的选用、文体品格的营造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段秀芳  李宁 《探求》2013,(3):33-39,45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提出了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逻各斯”.他在认识问题上持着理性主义的立场,同时又认为必须肯定感性世界、依赖感性,并且因其晦涩、神秘的表达方式,受到后世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被排除在理性和科学之外.其实,赫拉克利特的理性是与科学理性不同的传达体验的辩证理性,其“逻各斯”传达的是人对世界的体验,实现了有限的部分的个体对世界与生命的无限性和整体性的回复,是潜在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旅荷华人女作家林湄小说创作中的妇女问题。文章指出,林湄关注的是当代妇女实际处境和生命体验,她的小说揭示了时代在妇女问题上的本质特征,严厉抨击摧残女性、不把妇女当人的腐朽观念;同时,她更看到传统男权观念依然深深内化在许多女性的心灵深处,成为女性的心理障碍,使之陷入生命的误区。这里,作家表现出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林湄的作品表现了当代女性追求人生意义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创造了有着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表达了理想情爱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不可调和的主题,中国女性作家王安忆的《荒山之恋》等作品,也反映了这个主题。虽然国籍与性别不同,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性爱”与“死亡”的关注,揭示了人类反抗社会压力、寻求自我救赎的美丽而又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申民 《学术交流》2004,(2):154-156
《小城风光》(OurTown,1938)是美国杰出作家桑顿·怀尔德(ThorntonWilder1897-1975)的代表剧作。怀尔德在作品中赋予人生重要时刻以仪式原形的意义,把日常琐事呈现在不分时间空间的宇宙视角之下进行观照,并通过剧作中人物的感叹、对话以及诸多细节暗示出平常人的平常生活的永恒不朽。  相似文献   

20.
论日常世界与非日常世界——透视人类社会结构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建构和人类历史的运演,同大自然的奥秘和运行规律一样,一直是人类理性关注的中心。在当代,人类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与发达,人类历史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因而,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也在深化。这一深化过程的重要标志是理性的目光开始探究一些原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层面或历史内涵,日常生活世界的重新发现便是其中一例。在当代哲学发展中,日常生活批判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我国,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探讨和理论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方面,日常生活批判可以为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探讨开拓新视野,加深对社会历史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建,即日常生活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将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涵,是人自身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因而日常生活批判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