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强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阐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指出人才强国战略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与人才强国战略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论人才强国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文章论述了人才强国战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入分析了人才强国战略的丰富内涵、明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人才强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包括邓小平的人才观、强国观、人才强国观。其人才观对新时期的人才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其强国观对新时期中国的强国目标和强国方略进行了定位与规划,其人才强国观对新世纪的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战略预演。  相似文献   

4.
2003年5月,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深刻认识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并坚决贯彻到实践中去。本文从这个战略的提出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和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笔者认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直接理论依据;人才强国战略是对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5.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乎人民的美好生活,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迈上新征程,高校必须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刻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准确把握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的使命任务,进而探寻出一条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路径,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来说,就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当前,推进人才兴校战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更新人才观念,根据学校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之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必要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途径和动力进行选择。与人才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相适应,我国必须选择"四化途径",即选择人才市场化、人才集约化、人才国际化和人才富裕化作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途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选择人才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人才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人才的结构性调整和人才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作为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对于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工作,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国际环境要求与发展机遇要求的客观性。坚持党管人才,对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才强国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支点。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自主创新、创新团队以及提升质量等新理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人才强国战略,为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论文结合西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特质和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从人才强国的战略视角,探讨了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人才作为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地位全面超越能源、资本等要素,成为最具创造力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战略指向直接瞄准高质量发展、大国复兴和建设世界强国,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但从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看,主要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占比较低、区域人才发展不平衡、人才创新活力不足等一系列发展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强国建设和伟大复兴进程,破解这些历史性的问题,需要在人才开发治理中寻找答案。随着当前我国整体迈入新发展阶段,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为代表的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引擎和人才创新集聚的主要载体,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历了几轮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后,区域城市群人才竞争已从以往单纯的比拼数量规模逐渐演变为人才价值创造能级和人才生态系统的综合较量。因此,评价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成效对于推动区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与人才的关系入手,分析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与基本任务,指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根本在于人才,探讨海洋产业人才的含义及其作用,阐述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即海洋产业人才应具备生态文明的海洋意识、敬业奉献的海洋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指出大力提升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主要途径分别为深化海洋强国对海洋产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思想认识,更新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选拔标准,创新建设海洋强国要求下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内容,完善建设海洋强国要求下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与人才的关系入手,分析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与基本任务,指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根本在于人才,探讨海洋产业人才的含义及其作用,阐述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即海洋产业人才应具备生态文明的海洋意识、敬业奉献的海洋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指出大力提升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主要途径分别为深化海洋强国对海洋产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思想认识,更新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选拔标准,创新建设海洋强国要求下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内容,完善建设海洋强国要求下海洋产业人才素质的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人才观”是新一届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新发展,是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人才战略思想上的历史性飞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学人才观”三者是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人才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科学人才观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最新理论基础。我们党的人才工作实践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基础。“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一届党中央最新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海外华裔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海外华裔专业人才资源在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实现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要大力引进海外华裔专业人才,尤其要着重延聘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高科技将帅人才,而且要发挥和充分借助海外华人创新资源和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作用,以充分发挥海外华裔专业人才资源在实现中国人才强国战略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先导与现实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先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思想原则;转换观念、唯才是举、理顺关系、完善体制、狠抓落实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人才问题是邓小平思考一切问题的焦点和核心。这一思想对于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认真做 好当前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开发人才资源。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对人才强国战略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教兴国"之后,提出的又一新的国策.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正视我国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本积累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广大企业来说,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实施 "人才强企"战略在整个宏观经济战略层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创新机制和体制促"人才强企"战略,巩固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的基础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明确提出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要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首位。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