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道德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剖析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并结合地方企业定位和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形成以"四合"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企业-学生个体-教师"四位一体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为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存在着严重脱节,这源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为切入点,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并通过对胜任力的分析,基于胜任力的角度探讨了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与策略。对提升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高职学校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为导向,结合企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经,从而实现新老员工的良好接续;并提出在新的人才结构模式下,科学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新措施、新手段、新艺术,探索企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实现企业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促进企业实力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交叉学科具备需求导向性、体系重组性、发展前沿性以及产教融合性四个方面特征,文章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胜任”概念,基于冰山模型阐述了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业胜任力的构成要素,设计了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选拔学业胜任力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天津大学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建议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资源配置、健全评价模式方面,不断推动交叉学科博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已经被社会所认同,但是培训管理至今没有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也没有高等院校开设与之相对应的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从满足企业培训管理岗位需要出发,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企业培训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管理)专业方向的特色专业。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作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前沿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问题。更是构筑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极强的战略性,一所高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网冀北三河市供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教育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与创新为例,总结了一些实践与经验,阐述了几点具体的改革措施,希望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徐哲俊  刘子健 《延边大学学报》2023,(5):95-102+143-144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样态,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总结归纳和梳理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探索民族地区高校经济管理类“三三一三”人才培养模式,详细剖析该模式的内涵、培养目标和培养类型,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民族地区高校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可以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理念,着力科学确定“三能”培养目标和“三型”培养类型,构建“三时段一贯通”人才培养路径,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有效支撑,完善科学、规范、开放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陈洪权 《中南论坛》2010,5(1):22-24,27
从本质上讲,目前大学实验性课程的设置仍然是突出专业理论的应用与验证。但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实战教学法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商学管理类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的探索。本文以《招聘与录用》课程为例,展示了实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医院未来长久的发展及其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极为重要。文章从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及现存问题出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及专业人才对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方法,以便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如何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在探索理事会主导下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岗位技能证书和行业培训证书、构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依托行业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从人力资源的概念出发,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要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知识服务为实施目标。从创新图书馆组织模式、挖掘知识型馆员的潜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陈冰 《国际公关》2023,(3):103-105
本文结合实际需要,重点探讨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问题。首先概述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探讨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一是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二是促进事业单位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三是激发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提升事业单位运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足够重视、人力资源结构不科学、人力资源培养制度不健全等;最后在因地制宜、长期推进、统筹兼顾、发展眼光、动态调整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一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二是创新柔性化改革;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创新信息化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知识型工作者的科研人员,是科研单位的核心人力资源.在转制科研院所中,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管理,是适应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面临的迫切问题.结合知识型工作者这类特殊群体的特点,通过分析转制科研院所中科研人员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科研人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激励、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实习是本科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专业实习的形式、目的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专业实习的管理方式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创新专业实习管理模式,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实习质量、进行实习教学改革的需要。文章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专业实习的影响,探讨了新形势下专业实习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已具备掌握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将大数据这一全新概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以大数据环境为背景,通过分析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包括基础数据、能力数据、效率数据和潜力数据四类大数据。提出管理环节中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创新模式,对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面的大价值进行思考,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针对融合大数据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注意的经济及安全问题,提出创新工作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高校适应社会需要、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发展能力的必然途径。从就业的视角来分析,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科高校必须在坚持"以生为本""、可持续发展"和"打造品牌"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策略设计,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同时,建立以专业为支点的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发展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单介绍了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着重分析了老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改进,希望能推动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20.
电大开放教育新型教学模式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需要教学模式的探索,也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开展学籍管理。以实现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下的管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