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A B A C结构指的是“风言风语、怪模怪样、呆头呆脑”一类的四字格。这种结构既不同于四字格固定短语和双音节复合词的重叠形式,也不同于四字自由短语。它既具有固定短语表义的整体性,又具有自由短语组合的灵活性,是导乎固定短语和自由短语之间的一种特殊四字格,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比况助词在“十年词汇”中的广泛使用既具一般性,也具独特性。一般性使用主要体现在比况助词词语出现的普遍性、附着语法单位的全面性与构成比况短语后充当句法成分的多样性等方面;独特使用体现在帮助比况短语以致整个比况句更好实现丰富的语意表达功能与独特的修辞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香港与内地的中文财经文本同为汉语撰写,但相比之下,香港的中文财经文本文言色彩较浓,呈现出“近文言”的语体特色.此种特色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均有体现.“近文言”语体成为目前香港财经写作和翻译的常用语体,与香港的语文教育、英文财经文本的行文风格及居民的用语习惯等因素有关.探究这些因素对了解香港和内地的中文语用差异及语言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立法语言是准确表达立法意图、立法目的和体现立法政策的一种专门载体,比一般的语言文字严谨、规范、简洁、通俗、明确。法律文本大到行文成篇,小至遣词用字,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求既符合作为法律行业特殊语体的习惯和规则,也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的语法、语义要求。根据我国立法文本的用字和用词、立法语言的口语以及立法语言的外来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立法语言具有通用语言文字和特殊行业语言的双重特点,自然也要接受、符合通用语言文字和法律行业语言的双重规范。  相似文献   

5.
立法语言是准确表达立法意图、立法目的和体现立法政策的一种专门载体,比一般的语言文字严谨、规范、简洁、通俗、明确。法律文本大到行文成篇,小至遣词用字,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求既符合作为法律行业特殊语体的习惯和规则,也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的语法、语义要求。根据我国立法文本的用字和用词、立法语言的口语以及立法语言的外来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立法语言具有通用语言文字和特殊行业语言的双重特点,自然也要接受、符合通用语言文字和法律行业语言的双重规范。  相似文献   

6.
先秦散文《庄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上古汉语用词的特点,其中的“而”字主要用作连词,亦用作助词和代词。用作连词主要连接词与短语、短语和短语,可表达并列、承接等10种语法意义。其余还有由“而”组成的“而况”“而今”“然而”“俄而”等几个复音词。《庄子》中“而”的一些用法非常特殊,一些用法已经逐渐消失,一些还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关于“N 的 V”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主要观点有四种:主谓短语、名词性偏正短语、谓词性偏正短语、“的”字短语。本文对这四种观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主谓短语、谓词性偏正短语、“的”字短语三种观点的问题所在,认为名词性偏正短语的观点既符合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保持了汉语语法分析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8.
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有特点的句式。在进行语义层面分析时 ,发现它的两个动词短语 (即动宾短语 (VO)和动补短语 (VC) )在语义表达上是不平等的。其中 ,“VC”动补短语是重动句语义表达的中心 ,“VO”动宾短语则只是表达“VC”的预设背景 ,但同时也发现“VO”对“VC”在语义表达上存在着制约关系 ,“VO”所表达的预期常量直接制约“VC”所表达的结果、状态 ,决定重动句在语义表达上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9.
名词性“底”字短语产生于唐代 ,晚唐五代运用逐渐增多 ,其内部构成初具规模。南宋时 ,“底”字短语大量运用 ,其内部构成类型已基本完备。从宋代开始 ,助词“底”出现了“的”的形式 ,到元代基本完成了对“底”蹬取代。《元曲选》“的”字短语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变化 ,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相比 ,亦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非常独特的小说,在思想、在语体形态上,它都从时代共名的新青年叙事及“新文艺腔”中脱颖而出,显示了作者无可替代的思想深度和对现代知识青年分裂性、虚妄性的洞察。小说仿拟的五四以来的新文艺腔叙事语体与鲁迅式哲学的个人化表述之间的冲突,使得其文本的语体形态呈现出内在的驳诘和反讽。  相似文献   

11.
“们”表复数语法意义的结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们”作为表复数意义的语素,其功能是构形。它与名词组合构成复数形式,这类名词即包括指人的名词,也包括指物的名词。它和名词性短语组合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名词组合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一致,都是只表复数。与“们”组合的名词性短语有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同位短语三种。并不是只有指人名词、联合短语才能与“们”组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列举了一些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般论著很少或没有提及的语法现象,包括: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用否定副词“不”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意义表达比较特殊的双宾语句、短语充当谓语构成的使动关系句和语义表达比较特殊的者字短语等。  相似文献   

13.
“离合词”是汉语中介于词与短语之间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从语法性质来说,它属于词;它最早出现于宋代,类化作用、认知方式、语体色彩、经济原则等都与离合词的产生和形成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语体交叉渗透的语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 ,各类语体在语言的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系列 ,形成语体规范。但在语用实践中 ,由于语境因素的影响 ,也存在着不同的语体要素、语体手段间的“交流”和“借用” ,形成了语体的交叉渗透。语体的交叉渗透现象 ,与人们的语言效率意识、语言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语体的交叉渗透 ,能产生特定的修辞效应和美感效应 ,创造出丰富的言语表达的新形式 ,具有明确的语用价值。本文主要从语言表现价值、语言美学价值、语言创新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语体交叉渗透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网络聊天(Internet Relay Chat)是网民在网络上借助聊天软件,主要通过文字媒介进行交流的人际传播活动,是一种多人参与的,基于纯文本的,实时的交流方式.因而,它既是一种交际事件,也是一种语篇类型.它既具有口语语篇的实时互动性,又具有书面语体的单向异步性,属于"互动性的书面语篇".这种新兴语篇类型拥有独特的语境特点,更具有鲜明的语体特征,它模糊了口语和书面语的界线,实现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的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16.
试论法律条文中逻辑结构及其特殊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立法文句的类型与特点 ,应与法律条文中的逻辑结构联系起来 ,从表达法律规范的角度对法律条文中特殊句式分类。表达禁止性规范的有“不得”字句、“禁止”字句、“处”字句等 ;表达授权性规范的有“可”字句、“有”字句、“行使”字句等 ;表达义务性规范的有“应”字句、“须”字句等。虽然每种法律规范的表达 ,都有其特有的句式 ,但也有一些交叉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自主、自足的文本观念,对文本及主体进行解构。互文性不仅见于文学语体中,而且也常见于非文学语体中,如新闻语体、广告语体等。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解的层次,原文的互文语境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很难为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因此作为语际转换中的“超语言因素”常会成为理解与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广告语言随着其交际功能的发展越来越活跃 ,渐渐凝聚成了自己的“言语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语体风格。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 ,广告语域中的语场、语旨、语式决定了广告语针对不同的受众、媒体而运用多种多样的语体要素来达到“促销”的表达效果 ,因而形成了广告语言语体的多体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识别“有”与其他动词构成的述宾短语,仅利用语法信息词典提供的静态规则是难以采用规则方法来处理大规模真实文本的.“有+V”述宾短语的组合,不但要受到静态规则的制约,而且也会被动态组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条件所管制.为提高计算机对“有+V”述宾短语的识别率,以CCL语料库为语料调查源,参照《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分析“有”跟一般动词构成述宾短语的动态条件.研究这些一般规则的突破条件,或许是提高大规模真实文本自动句法分析准确率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对作为宗教戒律的“不可杀人”,作了全新的现代阐析,由此也引出一个文艺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法律有它自身的立场,而艺术的叙事也有它特有的逻辑.但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这是《“不可杀人”的现代阐析》的基本观点.《论后现代挪用艺术的法律保护困境》则认为,依据版权法“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二分原则,借用已有作品表达进行再创作的后现代挪用艺术要么被拒之于版权保护的门外,要么深陷侵权的泥潭.然而,从认识论来说思想/表达间并不存在通常认为的明确界限,表达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思想与形式的重合.机械割裂思想/表达,既不利于艺术繁荣,又损害了版权法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