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现代环境伦理学视角来看,老子思想中蕴含着系统的环境伦理思想。老子认为,万物同源于道,道生万物,并平等对待万物。万物平等、物我平等奠定了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于事物的作用与价值的看法,老子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在环境伦理学语境中可以解读为宇宙万物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同样重要,这一点构成了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价值论基础。此外,在对待自然万物时,老子主张"自然无为","不害"万物,这一观点体现出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在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下,对老子环境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和推广,将有助于人们形成系统自然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也有助于人们突破只有工具价值才是价值的陈旧理念,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更能帮助人们改变对宇宙存在和生命意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认知模式,推动人们形成善待自然、尊重他者生命的认知自觉,从而使人类逐步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自然之总原理。人虽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人仍居于自然之中。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构建和谐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领域。而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两难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今天尤其凸显出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老子与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思想有相同之处,他们都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特征,都把数与"和谐"的阐释联系在一起,也都为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二者的"和谐"思想也有许多不同点,可以反映出中西方哲学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的哲学观念中,"和"为"无"之象,"无"为"和"之本。在老子看来,静寂和空虚是"道"的本性及其"无"之"德"的体征,践行道性"无"之德的静寂和空虚的空灵境界是最为根本性的。"无"所要表达的思想其根本意义上就是服从于"自然而然"的"持中"的实践旨趣。老子以种种正反或者相对的概念范畴论说了万物之为存在和万物之可久存的道理,以生成序列的"正""道(理)"和遵道为德的"反(返)""道(理)",构成了他的包容和中道的辩证和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道"是老子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和命脉.文章从考察老子的"道"出发,对老子思想中的超越性进行了探究.老子的"道"有好几重涵义:"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是规律、规则或者规范;"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是"无为";最后,"道"归根结底还体现了对宇宙、对万物、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老子思想的"外在超越"特征.  相似文献   

8.
<老子>二十七章提出了"善数,不用筹策"的数学命题,确定其具体内容需要进一步的资料.通过考察,发现其四十二章与此有关.以"三物"表示"三"或以"万物"表示"万"应为古数学的一种用法,说明<老子>时期出现了不用算筹的计算; 进一步可以认为,此为古代进位制的一种表示方法,而在"万物负阴而抱阳"一句中涉及了二进制计算.  相似文献   

9.
袁行霈 《中华魂》2014,(14):50-54
启示一:选择和平、和谐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存经典中多次出现,《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十二章)这是从哲学的高度懈释“和”,用“和”来概括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其思想体系都是由“道”展开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同样也是人类道德修养的依据。老子把遵道而来的道德修养总结为“三宝”: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三宝”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德观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是把道与德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用于阐发宇宙的本质 ,并讲述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第一人 ,他从宇宙的本质的哲学高度论及道与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了德非道、德不离道、德是道之功、物之性和道之反的思想 ,为人们深刻地理解道德观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刑法的“和谐”道德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作为一种道德理念与事物的完美状态,千百年来为人类所孜孜以求。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诸层次系统所达到之良好状态。作者认为"和谐"理念在刑法中,内在地表现为刑法主要价值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外在体现于刑法运行过程之中,并认为良善刑法必然体现并追求"和谐"之道德理念,也惟有"和谐"之刑法方能真正促进并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确立了"以物为本"的和谐观.这种和谐观主张人在物质利益上面达成和谐,即人在获得感性物质利益上面实现公平和正义.这种和谐并非是人所具有的最高意义上的和谐.相反,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所确立的和谐观则是"以人为本"的.这种和谐观主张按照人的道德尺度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代应该吸收古希腊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观的积极因素,在"代际伦理"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4.
汪兆镛为清末民初岭南著名学者,由于时势变迁和命运多舛,他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晚年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一名宿儒变成一名道士,享有“高风亮节”美誉;他纂写的《老子道德经撮要》,析注老之谬讹,释著老之原因,撮《老子》之要义,阐发经旨,不仅方便世人体悟《老子》真谛和了解道学源流,而且有助于道教的宣传和弘扬,有益于社会的治道和化俗。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和”本论,然而由于我们过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性,造成了我们主观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斗争性的哲学。由于受这一思维的影响,导致我们总是从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把自然当成我们人类的纯客体来理解和把握,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人  相似文献   

16.
庄子哲学思想的相对主义倾向非常明显 ,我们拨开其相对主义的外衣 ,却可见其对早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忧虑 ,从而向人们传达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思想和对自然界其他物种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意识。庄子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思想、理念极其相似 ,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看似悲观的论调 ,却给世人一种警示 :人对自然任意妄为已经产生了众多生态危机 ,我们对自然再不知常、知止、知足 ,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将共同陷入绝境。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更具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建设问题。和谐社会是一种体现现代文明的社会理想,"和谐"是一种文化境界。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追求和谐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必须贯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战国中期诸子心性论的产生有一个理论前提,即用"精气"来说明"道"。《管子》四篇将老子"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由宇宙生成的客观化描述指向了心性化,实现了这个理论转变。《管子》四篇的心性论深深扎根于气化的连续性之中,"心"与"精"、"气"、"神",乃至于"道"是性质相同的。人通过心性的修养可以贯通于道,于是个体的限制得到突破,人与天地万物即可成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