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彝族学者、民族学家刘尧汉教授在其专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进一步发挥其早期著作《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中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观点,认为“人类文化史上曾有过葫芦容器时代”;“葫芦里装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龙、虎两部落”;“虎伏羲部落的遗裔  相似文献   

2.
经过三年多的酝酿,湖南炎黄文化学会于1989年4月18日至19日在长沙成立,并召开了首次炎黄文化学术讨论会。省内社会科学界及外省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会上,大家围绕炎黄文化的渊源和性质,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的关系,中医学与炎黄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发展新文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同志认为,炎黄文化源远流长,她已有八千多年的古老文化和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干,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还有国外一些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之根。炎黄文化是众星拱月式的多元文化系统,她以河洛区为主导,融合了河垄、河岱、燕辽、汉江、江浙五个区系的文化。研  相似文献   

3.
4.
今之弄笔者每好遥溯到原始的老祖宗,说什么“炎黄子孙”。并且由电视艺术家把“炎黄”弄上荧屏。在我看,这批先民生活是“群婚”式,知有母不知有父,衣着上是“茹毛饮血,披萝带薜”,使用工具上是“石器”。因为他们的生活种种正如孔老夫子所说的“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况且没有明白和系统的记载,只据古书上的“只言片语”及地下考古所见,就能导演出连轴的大型剧本,我不能不佩服他们大胆创造的魄力。 可惜的是现在被派定为“炎黄子孙”并不给老祖宗装脸,小小年纪便无恶不作,抢劫杀人,奸淫妇女,置法纪于不顾。这怎么说呢?我每看到报纸的记载就为之心跳脸红。如果说我也同属于炎  相似文献   

5.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6.
弘法大师空海(公元774-835年),日本奈良时代赞岐国(今香川县)屏风浦人,父佐伯直田公,母阿刀氏,均系仕宦之家。他幼名真鱼,在八个兄弟姐妹之中排行第五,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15岁随舅父阿刀大足(当时学者,任桓武天皇太子侍讲)入平安(今京都)学汉学,18岁时就学于京城太学明经科.他除学习《论语》、《孝经》、《毛诗》、《尚书》、《春秋左氏传》外,还博览经史,尤其酷爱佛经.23岁时,他放弃本可进入高官行列的仕途毅然出家,到镇尾山寺(如和泉市■尾山施福寺)剃度当沙弥,法名教海。来中国前,在奈良东大寺的戒坛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华炎黄文化的学术文化热潮、自1991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已先后有河南、天津、湖北、福建等十九个省市和部分历史文化名城成立了同类型的学会或研究会。为了深入研究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安徽的学术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1995年下半年,由郑锐和欧远方动议。,联合全省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着手筹备成立安徽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工作。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安徽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于1996年7月23日召开了成立大会,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以及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8.
张新斌 《中州学刊》2007,(5):181-185
炎黄二帝为中华人文始祖,已成共识。但从文献研究后可知,至少在汉代已认识到伏羲与炎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无论从三者的贡献、血缘传承与活动范围,尤其是历史的真实性,以及文化的传承性而言,伏羲均应与炎黄一样,共为中华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9.
经过战国中后期诸子对黄帝、神农的宣扬,汉代炎黄观念趋向成熟,并与政治紧密地结合,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了以黄帝为宗的道统与帝统观念,为官方和诸子所认同。汉代黄帝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以黄老宗师的面目出现,又多与符和图谶联系在一起。这两方面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故推动了汉代诸子炎黄观念的发展和流变。一、理论上的炎黄观 1.确认黄帝为帝王之宗由于等级社会里的贵贱之分和血缘之传,使得人们很注重世系的排列,一些人为使自己的家族显得尊贵,就从古代寻找古帝王作为自己的祖先,于是炎黄世系就在这种寻祖追宗的意识下得到不断地完善。春秋至战国中期,人们已经追认炎黄为祖先,  相似文献   

10.
11.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证明:近亲婚配是生发遗传病的沃土和温床。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与其表姐结婚,所生的10个儿女小,3个早年夭亡,5个终身不孕。到了晚年,达尔文悔恨交加,哀叹这是“科学的无情惩罚”。大家知道,染色体上有着成千上万带着遗传密码的基因,正是这些神秘的基因,巧妙地控制着人们未来的命运。据统计,近亲婚配其后代的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非近亲婚配的后代。我国的情况:白化病的父母有20—50%是近亲婚配,黑朦氏痴呆的父母有20%到80%是近亲婚配。肝豆状核变性在一般人群中仅1/400万,而表兄妹婚配的后代中高达1/64,发病率增加6000倍。  相似文献   

13.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8,29(1):35-38,44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古史传说时代的“五帝”们,不但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历史所形成的矢志不移地追求精神、诚信厚德、移风易俗和追求社会和谐的“龙德”,既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也是炎黄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10月31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信阳师范学院主办,由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炎黄学高端论坛"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炎黄学研究院院长徐光春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15.
《史记》黄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引导黄帝族与炎帝族、九黎族“一笑泯恩仇”,融为泱泱华夏。这个伟大开头,就源于黄帝从八卦文化中辟出一条与崆峒广成子老学既有联系而又积极进取迥异于老学的炎黄和合大道。石刀石斧固然剪除了强暴的蚩尤,打败了炎帝榆罔的袭击,而最终毕竟是依靠黄帝的道论哲学折服了人心,永远拉开了炎黄和合文化的宽广序幕,引出我们民族史上由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几番高潮,正是民族的和合促使中国和平发展为古代世界的中心。《庄子》载:“黄帝定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  相似文献   

16.
宋永培 《学术研究》2003,(10):123-126
在学术研究上 ,章太炎、黄侃阐述与实行的根本观念是 ,将学术与志行密切结合 ,既用学术来培育与推进志行 ,又用志行来实践与发展学术。这一根本观念包含五个要点 :研治学术是为了使中华传统与民族精神蔚然以新 ,立定高明光大之志 ,锤炼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对优秀的传统经籍务求精熟 ;学术研究应实事求是 ,砺志创新 ;在学术上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明始于炎黄,这是人们的一致看法.从炎帝到黄帝和从帝喾到尧舜,他们并非是直接传承的关系,中间都相隔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我们从有关的历史记载,出土文物和天文历点的推算和水族、水书的形成年代等可证实,中华文明始于七千年前之炎黄时代.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文字学方面验证有关的史料及考古成果:古三门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炎黄的发祥地。《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应界定为阴山水系;伏羲神农的故地是古三门湖的西南,在陇地,甚至辐射到神农架秦巴山地。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寻根认祖是人类的共性之一,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记录祖先、追认祖先、以祖先的丰功伟绩为荣的意识古已有之。这种意识超越了族别与国界,成为各个民族的共同传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灿  相似文献   

20.
中华史典治国方略的荟萃巨制古有《资治通鉴》,今有《资政史鉴》。公元1084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历19年主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该书年经月纬,熔裁贯通,涉猎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要事,论叙了周秦以来历代政坛治国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