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2.
MTV─—当代人的“视觉快餐”─—当代文化工业的美学阐释潘知常MTV正在悄悄地进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它是美学的歧途,还是美学的大道?每一个美学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这一突如其来的困惑。有学者认为;它象征着意识形态的解体,道德规范和美学原则的消解,产生的是...  相似文献   

3.
对于船山“兴观群怨”,学者们作出了各种阐释,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阐释。首先从接受时象考虑文本潜在美学评判标准;其次,接受主体不同对美学价值取向阐释不同;再次,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有荚学上的独特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美学”不是一个并列性结构,而是对一个包容性结构,即中国文学中的美学加以分解后,独立建构,形成“中国文学美学”的自洽构体。但它类同于中国音乐美学、中国绘画美学、中国书法美学等,隶从于中国文艺美学。由于至今尚未有“中国文学美学”这样独立的书题、课题,因此对其语义层面略作如是阐释。  相似文献   

5.
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当代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推动了中国生态美学的观念更新、方法转换、理论建构与范式革命。当代中国生态美学在以“生态”为逻辑起点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生态审美化”与“审美生态化”两条理论展开的逻辑线索,以及“人本生态美学观”“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审美生态观”等三种基本的生态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生生美学、美生学等多元共生的理论构成。“一点生发、两线耦合、三观互进、多元共生、整体旋生”的理论模型,标识了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生成理路,也促成了当代中国生态美学元理化、体系化的理论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手稿》丰富的美学思想是被中国美学界阐释出来的,《手稿》崇高的美学地位是由文本“空白”和文本“阐释”共同奠定的。本文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均是阐释出来的理论命题。《手稿》作为开放的文本,期待着阐释者的参与,但阐释和理解应尽可能达到与原文相差不远或准确一致,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回到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存在着双重遮蔽:第一重即在批判“动物性异化”时,明显缺乏“去蔽”与“显露”的弹性思维,即不懂得感性自然之功利性的消失,即意味着感性自然之非功利性的呈现。由于缺乏感性本真的生命承诺,以征服性为特征的工具理性的肆虐和实践理性的被偏狭化,就是难以避免的了。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人化”的对象性思维进行非对象性即存在论的重新阐释,即不仅仅在实践中而且在实践的存在方式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这恰恰是在批判“理性异化”中,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完全不能洞悉的。因此,惟有对动物性和工具理性两种异化同时予以消除,生存实践美学的建立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8.
自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输入中国以来,美学就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吕澂从“美的要求”出发,倡导建构一种“全体的美学”,为美学中国化定了基调。然而,“五四”反传统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东西方在形而上学上的分歧,阻碍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审美经验的融通与结合,美学中国化一度陷入了困境。直到朱光潜“情思融会”说的提出和朱鲁之间“静穆美”之争的发生,美学在经历了从美学观念的接受到辩证思维的引进、再到与本土形而上学的接轨三个阶段后,才初步完成其中国化历程,并走上了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艺术展示交叉整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立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今的生态美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中,在价值立场上存在着“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的根本分歧。然而这两种价值立场未必是根本对立的。对“人类中心论”应当进行历史的反思与辩证的分析,绝对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论”都是不可取的;对“生态中心论”同样有必要加以辨析,绝对化的“生态中心主义”立场也是不可思议的。也许还是需要回到马克思的立场上来,即寻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有机统一。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立场,也应当是当今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1.
作为皮尔士美学理论的基石,皮尔士的规范美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意义.本文旨在从皮尔士的范畴概念出发,揭示规范美学的“第一性”特点;并在深入阐释审美意义的“善”的过程中,展现皮尔士美学在规范科学中的基础地位,为进一步全面阐释皮尔士美学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维山 《东岳论丛》2012,33(6):45-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开始了研究的转型.在转型中形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学术探索取向,即后实践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和生态美学研究.虽然他们对实践美学都持反思的态度,但对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一味持排斥的态度,而是对之进行了重新解读.比如,后实践美学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读到了人的生存、存在和生命;审美文化研究看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美学阐释了其中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3.
秦宏 《云梦学刊》2007,28(2):121-122
宋瓷艺术生态之美具有静、净、寂三个特征,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审美观相联系,阐释了“人”与“瓷”合一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4.
刘聪颖  魏丽娟 《河北学刊》2012,32(4):253-255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原理,从磁州窑诗词生态叙事、生态意境、生态精髓等方面阐释磁州窑诗词绿色写作中蕴涵的生态智慧,以期开拓磁州窑诗词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李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2023,(3):76-97+206-207
就其意义的建构而言,经学就是关于儒家经典的阐释学。经学阐释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因而其具体目标不是指向与人无涉的客观存在,而是指向“义”或“义理”,又称“经义”或“大义”。“经义”即阐释的结果。经学阐释对“经义”的把握主要不是发现的过程而是建构的过程,不同历史语境赋予“经义”以不同的内涵。从“微言大义”到“依经立义”再到“衍义”,随着阐释目标的变化,经学阐释学在方法上也出现了从“曲折成义”到体认、涵泳的转变。对经学阐释学之阐释目的、阐释目标、阐释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建设提供某种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文良 《学术论坛》2007,(1):158-162
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但生态批评的批评对象并不仅限于当代意义上以“生态”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可以发挥其阐释功能,重新分析和评价古今中外历史上描绘、反映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文学作品。对经典文学的生态阐释应该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深入挖掘经典文学的“自然”内蕴;二是要正确把握阐释的“度”,避免过度阐释。  相似文献   

17.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岳 《文史哲》2003,1(3):53-58
现代派文学的诞生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参照的 ;“aesthetics”经历了由感性学到美学再到感性学的“游历”过程 ;在美学回归感性学的时代 ,现代派文学与审美现代性在非理性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 ,即美学经过了理性主义的“审美”阶段之后 ,随着“城市感性”的发育 ,进入了非理性主义的“审丑”阶段。而现代派文学的感性核心是关于身体的现代感性学  相似文献   

18.
历史真实的共时化变形─—“狂人”典型的修辞论阐释王一川笔者曾在《走向修辞论美学》一文(《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中.提出90年代美学的“修辞论转向”问题,并就“修辞论美学”思路作了初步勾勒。这里正是想在对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典型的修辞...  相似文献   

19.
王磊 《江淮论坛》2012,(5):84-89
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该学科的性质、内容构成、学科定位等的认识.而且还关系到该学科是否能成立的大问题。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回答,背后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预设前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的本体问题就像恒星世界中的一个缠绕难解的“双子”结构。当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已成为国内美学界最流行的观点,用“审美活动本体论”来转换“美的本体论”已成为国内各主流《美学》教材的通行做法。这样的观点恰恰是预设前提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在相应的美的本体观念作用下对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错误认读,也必然会遮蔽对美的本体阐释的多种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20.
杜威的审美经验论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出发,是对传统美学审美经验论的终结,蕴含着深刻丰富的生态思维的意向.其主要表现是: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之间的连续性,使审美经验回归到本来的动态的和生命整体的生态真实,从想象性阐释审美经验的整体性和理想趋向的生成机能,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是对审美经验的“具有表现意义的再现”.深入认识杜威审美经验论的生态思维意向,有助于把握其美学思想的生态精神及其对当代美学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